邳(pī)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国,历经夏商周三朝,时间跨度将近1600年,邳国始封地在今江苏邳州市。邳州北部还出土过不少邳国文物,证明邳国的政治中心即在邳国以北一带。邳国初在沂(yí)水下游,后发展到沂水上游,沂泗交汇,地肥水美,自然条件优厚,农业经济发达,国力得以空前发展,经历上千年的文化积淀,已形成独有的邳文化。《史记》中记载的秦末张良遇黄石老人授予《太公兵法》的著名神秘事件即发生在此地。 “邳”是“丕”的后来字,关于“丕”的来历说法不一,“丕”等于“不”加“一”,《说文解字》对“不”的解释是这样的:“鸟飞上翔不下来也。”意思是鸟儿“噗噗噗”的飞走了,不回来了。“不”的读音取自鸟儿翅膀的噗腾声。根据易的原理,“丕”字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可以作为一种“鸟儿在天地之间尽情翱翔”的畅想,引申为“空间上的广阔”,故《说文解字》说:“丕,大也。”比如“丕业”、“丕基”等等。根据“丕”的释义,可以想像远古丕地族人渴望自己家园发展壮大的一种美好寄托,“丕”实际上就包含着国家疆域广袤、丕地族人志向高远、国家发展壮大等等这些抱有极积向上的理想因素。丕地族人并没有辜负先祖寄予的殷切厚望,丕地发展成邳,建立邳国后,国力蒸蒸日上,疆域最大时曾包括以江苏邳州为中心北到山东滕州、枣庄一带、南到江苏睢宁、泗县一带的广大地区,历来有“大邳帝国”有说法。 丕的金文 邳国起始于夏朝,《竹书纪年》记载:“仲康七年,世子相出居商丘,依邳侯。”相,夏朝第五代王,少康的父亲,记载说仲康七年,太子相出居商丘(今河南商丘),从“依邳侯”来看,当时太子相与邳国的关系不错,但为什么要依“邳侯”?当时太子相出居商丘可能是因为国内政变,指得就是“后羿代夏”、“寒浞篡位”那段历史,这期间太子相避居商丘,依附当时比较强大的邳国。据《左传·定公元年》记载:“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意思是薛国的祖先叫奚仲,住在薛国(今山东滕州境内)任夏朝的车正(管理国家造车业),后来奚仲被改封邳地,建立邳国,而薛国由其后裔仲虺(huī )继任。这么说,夏朝邳国由“造车鼻祖”奚仲首封,奚仲是夏禹时代的人,邳国应该早在夏初便已建立。从“依邳侯”的记载看,邳国在后来的少康复国中起了重要作用。 邳国一直是夏王朝的封国,服务于夏王室。夏末,商汤兴起,作为夏王朝的铁杆忠臣,自然成了商部落的对立国。商汤代夏后,邳国仍然没有归顺之心,因与商朝政治中心(商丘)有一段距离,不利远征,故邳国一直辟居淮夷,独霸一方。《左传·昭公元年》记载:“虞有三苗,夏有观、扈,商有姺、邳,周有徐、奄。”意思是虞舜时代有三苗,夏朝有观国、扈国,商朝有姺国、邳国,周朝有徐国、奄国。值得注意的是,左传中提到的这些国家都是与当时的主导王朝相对立的,应该是作为对立国的典型代表,可见当时邳国的影响力。商王室对邳国的容忍一直到商王外壬(rén)之后,据《竹书纪年》记载:“(河亶甲)三年,彭伯克邳。”商代第十二任王河亶甲(外壬之弟)即位三年,即令大彭国讨伐邳国。河亶甲即位时,商朝正处于衰退时期,为了重振王室威望,迁都到相地(河南内黄县境内),大彭国位于邳国以西(今江苏徐州一带),上古“五伯”之一,国力雄厚,在商武丁之前,彭国一直臣服于商王。河亶甲为了挽回王室威信,首先向当时最大的对立国邳国开刀,且利用大彭国地理之便,借助强大的彭国军事力量一举催毁了与商王室对抗一百余年的邳国。 商末周兴,武王定天下后,据说邳国得以重封,根据古籍记载,邳国的先祖奚仲,同时也是薛国、还有从薛国分裂出去的挚国(今河南平舆县一带)的共同先祖(见挚国篇)。而挚国跟周部族的关系非同寻常,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季历娶太任……生昌。”原来,季历娶了任姓挚国公主太任,生下周文王姬昌,所以才有“周之兴于太任一说”。我们都知道,武王克商后,遍访天下圣贤后裔,封疆裂土,许多消亡一时的上古之国得以延续,作为与周部族有渊源的邳国得以重建完全有可能。于是这才有了后来春秋战国时的邳国。 邳伯罍 战国中期,或因受到楚国的强势压迫,邳国不得以北迁,《竹书纪年》记载:“梁惠成王三十一年,邳迁于薛。”梁惠成王,即魏惠王,邳国迁到薛地(今山东枣庄),后称上邳。而邳国故地成了楚国的领地,即为下邳。后又落入齐国囊中,成为齐威王时著名丞相邹忌的封地。北迁后的邳国成为战国中晚期著名的泗上十二诸侯之一。枣庄市峄城区曾出土过一件战国铜器“邳伯罍(léi)”,有铭文“邳伯夏子自作尊罍”字样,即为北迁后的邳国铜器。邳国之后有丕姓,《国语》中“惠公杀丕郑”之丕郑、还有东汉名医邳彤应该都是邳国后裔。 文/堰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