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隐公元年》十六字,道尽王室东迁之窘迫:周平王为何会送错礼?

 昵称55301288 2021-05-20

《春秋·隐公元年》:“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

“天王”是指周平王,他幼时逃奔西申,被西申国奉为“天王”与周王室对抗,如今天下的“王”虽然只剩一个,但他“天王”的名号却还保存了下来。“宰”是官名,大约是周王室的宰夫,为王室下大夫。“咺”,音宣,是宰夫之名。“赗”,音凤,是为周时助丧之物,《公羊传》说:“盖以马、以乘马束帛,车马曰赗,财货曰赙,衣被曰襚。”

因此,整句话意思就是“周平王在这年七月派宰夫咺到达鲁国,赠送惠公和仲子的助丧之物”。

周王室派出使者来吊唁鲁国逝去的国君及其妻子,是正常的礼节,为何这短短十六字就道尽了王室东迁的窘迫与没落了呢?

《左传·隐公元年》在解释这句时,就批评周王室:“缓,且子氏未薨,故名。”“缓”,是说周王室给鲁惠公送助丧之物太迟了。鲁惠公一年前就过世了,按周时礼节,诸侯去世五月后就要下葬,你周王室迟至第二年七月才来吊唁是什么意思?更为过分的是,仲子虽然重病卧床不起,可这年还没去世,周王室居然还给她送了助丧之物!给活人送助丧之物,这是咒人早死吗?!鲁国君臣收到周王室这样的礼物,估计会被气得骂娘了——如此失礼的周王,怎么能做天下之主!

平王政权,自公元前759年东迁,到隐公元年时已足足37年了。可是,周王室居然连正常丧葬礼仪都闹出这么大的乌龙,可见周王室这么多年来确实是混乱不堪。

平王东迁

然而,仔细想想,这其中还是有些不对。

鲁国国君去世,必然要通告四方。周王室再傻,也不可能在鲁惠公死后差不多一年才得知讯息,更不应该把活人当成了死人。到底是犯了多大的错,才会导致周王室在天下人面前丢丑呢?

《古本竹书纪年》:“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

《今本竹书纪年》:“申侯、鲁侯、许男、郑子立宜臼于申。”

两个版本的《竹书纪年》都记载,当年西申国拥立周平王时,鲁国也参与其中。依《竹书纪年》所说,鲁国也是拥立周平王的功臣之一。

然而,西申国立平王时,很可能是在“平王奔西申”之年,此时西周还未灭亡。周幽王还在世时,鲁国就敢穿越渭河平原,远赴泾河流域上游,去拥立周平王为“天王”与周幽王对抗?

犬戎灭西周

其次,从《春秋》、《左传》记载来看,鲁国三代国君从鲁隐公、鲁桓公到鲁庄公,从来都没有到洛邑朝觐过一次!参与拥立周平王的重要功臣,居然与周王室关系如此冷淡——政治圈中,可不能遵循“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交往原则。当真到了“淡如水”的地步,那就只能说明彼此之间没有丝毫共同利益可言了。鲁国待周王室如此冷淡,恰恰证明鲁国当初根本就没有拥立过周平王。

所以,很多学者都认为《竹书纪年》中的“鲁”不太可能是鲁国,而是传抄过程中把“曾”误记成了“鲁”。“曾”即鄫人,史书中鄫人是西申国的同盟国,如果是鄫与西申国携手拥立周平王与周幽王对抗,当然合理得多。

西周灭亡后,东虢公姬翰立携王姬余臣之时,鲁国作为周王国诸侯国典型代表,当然就更不可能进入犬戎肆掠的渭河平原去拥立周平王了。

也就是说,不管周平王在东迁前还是东迁后,鲁国都不是平王政治集团成员。

为确保周平王东迁洛邑后的安全,郑武公沿着洛邑周边扩张领土,从荥阳一直攻打到漯河郾城区与舞阳县一带。在郑国疯狂扩张领土的过程中,意外地与鲁国打了一战,这就是史书上语焉不详的狐壤之战。

狐壤,位于河南许昌北,是郑国之地。狐壤之战中,鲁国人大败,鲁隐公姬息姑还成了郑国俘虏。狐壤之战发生在哪一年,史书中并没有记载。但从郑国扩张过程推断,此战应该是郑武公灭胡国之年前后,也就是公元前762前后。

为什么呢?

因为鲁国在狐壤附近有块历史悠久的土地,就是许田。许田,位于河南许昌之南。西周初,周王室原本计划迁都洛邑,因此赐给周公许田,作为鲁国朝贡天子时的朝宿之邑。此后,许田成为鲁国祭祀先祖周公的神圣场所,绝不允许外人侵犯。

狐壤之战与许田

郑国在洛阳平原周边一路南下,途中灭了多个小国,当到达许田附近时,不可避免地侵害鲁国势力范围。因此,鲁国才发兵进攻狐壤,试图阻止郑国南下。没想到的是,在中原诸侯国中举足轻重的鲁国竟然遭遇了一场大败!从此,郑国扩张更加势不可挡,一举将胡国吞并,彻底切断了中原诸侯国通向洛阳平原的道路,为周平王东迁创造出了安全的政治环境。

狐壤之战的另一重要信息,是姬息姑的身份。此时,鲁惠公原配夫人应该还在世,却未生下儿子。鲁惠公无嫡子,姬息姑作为庶长子,很可能成为鲁国太子。狐壤之战,鲁国派出未来可能的储君前来督战,可见鲁国对于这场战役极为重视。郑国攻城掠地的名头,是替周平王“正东方之诸侯”,而鲁国偏偏派储君前来阻止郑国扩张,这进一步证明了鲁国对平王政权不认同。

以前述分析而言,周平王东迁后,与郑国以外诸侯国讯息不通也就情有可原了。

一方面,各诸侯国并不认可平王政权,国内发生什么事不愿向周王室通报;另一方面,即便是想通报周王室,通往洛邑的道路都已被郑国牢牢守住,在郑国扩张过程中与郑国结怨甚多的诸侯国也无法通过郑国领土。

郑国占据通往洛阳平原的各条交通要道

所以,鲁惠公去世后,鲁国根本就没有向周平王报丧。

可周王室为何偏偏要厚着脸皮送上门来出丑呢?这是因为周平王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了。

公元前759年,周平王欢天喜地地东迁至洛邑;公元前750年,晋文侯杀死携王姬余臣,让周平王成为天下唯一的“王”。自此之后,周王室就日渐被边缘化:晋国在晋文侯去世后,陷入长达67年的内乱,无法帮衬王室;郑国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年幼,不但无法帮衬王室,还因为国中内乱,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都没有来王室朝觐过;中原其他诸侯大国,原本就不支持周平王,当然就更不可能上门朝觐了……。

因此,王室东迁后的日子里,长期都是“门前冷落车马稀”,成为孤家寡人。

称孤道寡‍

公元前717年,洛邑周边饥荒,周王室无米下锅。可此时王室刚和郑国闹翻脸,周桓王被迫找上鲁国,请鲁隐公代为向各诸侯国购买粮食救灾;公元前697,周王室穷得没钱造车,又跑到鲁国来请求支援“通勤车”;……。

当晋国与郑国都无法有力支援周王室时,周王室就不得不找其它诸侯国来寻求帮助。即便中原诸侯国在东迁时并非与平王站在同一阵营,但周平王迟早都必须笼络他们,为己所用。

鲁国在中原诸侯国中举足轻重,历来与周王室关系密切。能拉拢鲁国帮衬周王室,不但可以让周王室迅速融入中原,更能对日渐桀骜不驯的郑国形成有效制衡。

这是周王室饥不择食,宁可失礼,也要交好鲁国的根本原因。

在公元前722年,鲁国要葬鲁惠公也并非全然是空穴来风。只不过,这年鲁国是要改葬:“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惠公之薨也,有宋师,太子少,葬故有阙,是以改葬。”(《左传·隐公元年》)

仲子嫁到鲁国,原本是嫁给鲁隐公姬息姑。却没想到,鲁惠公见仲子年轻漂亮,就强抢儿媳为妻,还生下了个儿子鲁桓公。宋穆公为替妹妹仲子出气,于公元前723年派兵攻打鲁国。鲁惠公之死,很可能就是因为强娶儿媳的丑闻暴露于天下。仲子虽然认命,为鲁惠公生下了儿子鲁桓公姬允,但也因这次沉重打击而病入膏肓,已是待死之人。一年后,即公元前721年底,仲子就去世了。

仲子

由于以上渊源,对于仲子的重病,鲁国人是讳莫如深,不愿四处张扬。但仲子身体时好时坏,外界风传仲子已死,也属正常。

周王室得知鲁国有丧事,也许就是各方讯息不畅下的误传。

但是,周王室使者走出洛阳平原前往鲁国,郑国是必经之路。鲁惠公什么时候去世,夫人仲子还没有死,仲子为何重病在床,郑国早就了解得清清楚楚。郑国东迁后的数十年之间,能扩张得这么迅速、这么顺利,深入了解周边国家是基本要求。周边竞争对手的任何信息、任何意外,郑国人都必须清清楚楚,才能在战争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是,当王室使者带着送给鲁国的助丧之车马(赗)公然进出郑国时,郑国人却不指正而任由周王室去出丑,这就十分令人玩味了。

周王室与鲁国关系恢复正常,以鲁国往昔身份地位,压倒郑国是必然之事。因而,对于周王室主动结好鲁国之举,郑国虽然不好公然阻拦,但却乐观其败。明知周王室要丢丑,郑国故意不说破,也就正常了。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是周王室外交上的一次丢丑之举。这次丢丑,让周王室拉拢鲁国的战略构想破产,获得中原诸侯完全认可也从此遥遥无期。

周平王东迁之后,两大支柱晋国、郑国不足以支撑起王室的复兴,中原诸侯又迟迟不想接近周王室,周平王的地位当然也就越来越尴尬了。

所以说,言简意赅的《春秋》用短短十六个字,道尽了王室东迁之后的窘迫与没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