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篆书家与作品

 家有学子 2019-01-18

一提到篆书,我们印象中大多是这样的:


这样的:



在常见的拓本中,篆书起笔收笔都藏锋敛毫、行笔中锋,笔画粗细均匀、讲究对称,字形方整,结体疏松古拙。古代碑版的书写者与镌刻者经常不是一个人,且流传至今的古人墨迹极少,我们最多只能通过刀刻来观察和借鉴。

到了清代中叶,清人篆书跟早期篆书相比“皮”了几倍。

为什么这么说呢?

清人写篆时,用毛笔之柔而化刀刻之刚,从而化掉板滞之气,书写性和观赏性大大增强,也就突出了个性化特征。书写习惯与审美取向的引进融合促成这一时期的篆书与之前的篆书大为不同。

这种情况类似于堂兄弟姐妹,几个孩子既有共性特征亦有个性特征。

下面我们来看看几位具有代表性清篆书家与作品:

一、邓石如

邓石如打破篆书千年来死气沉沉的局面,从三代鼎彝、石鼓刻石、汉碑额、瓦当等古文字中吸取营养。他用笔运指绞毫,布局计白当黑,笔势流畅,神采飞动。邓石如的篆书作品别开生面,他本人因此成为开宗立派的大家。

邓石如早年作篆,笔笔中锋,逆入平出,回锋起止,竖划顺锋终。线条略细,近玉筋篆,晚年线条变粗,且浑厚、质朴。造型也是从圆转到圆中见方,方圆结合。气息初为华丽,渐渐去华求实,终至平实而无华。邓氏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而篆书成就在于小篆。


邓氏篆书结体略长,却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进去,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间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他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出清人篆书的新风,对篆书的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

从邓石如的篆书作品中,可以体会到他对篆书“中锋”的理解是不拘泥于形质的。通过笔锋不断的变化,入笔或回护或杀锋,行笔或铺毫或转笔等求得线条的丰富性,以具有个性的线条得到审美意义的深刻性。这是以书法的“书写性”取代了“二李”笔法的工艺性。用毛笔工具的自然去“写”,而不是用烧笔锋的办法去“描”。


邓石如信奉“唯笔软则奇怪生焉”,是顺应和发挥毛笔工具的特性,重视书写的技术性。邓石如使用的是长锋羊毫,这是宋、元以前所不用的书写工具,重临池实际以书刻为职业的邓石如,没有株守古代人的成法,对如何发挥新的书写工具的特点去创造线条美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形成了一套不同于前人的笔法。邓石如恰到好处地运用转指绞锋,创造丰厚苍茫、具有力度的线条之美,为后来碑派书家的用笔方法探索出一条全新的道路。

二、吴让之


吴让之的篆书框架方整、线条圆劲流美、舒展自如, 为时人所推崇。融合了邓石如隶书中的温婉圆润,又创新了自己的书写面貌,且达到了方中带圆、圆中有方完美的刚柔结合。起笔处的逆锋切入平铺行笔至末尾,中间稍顿提笔进而按入末尾收笔。更多的是在字的起笔一二画中,有意加重笔力,从而使线条更加沉稳厚重,给人一种力量感。结构上疏朗秀美,曲直自如。取上紧下松的结构体势,线条弧度大、弹性很足从而显得婀娜挺拔特别秀美。


三、赵之谦

赵之谦的篆书初受邓石如影响,但不墨守成规。36岁时,其篆书代表作《汉饶歌三章》问世。与之前相比,字形由长方变为正方,用笔起收含蓄,速度较慢,风格由流美婉转变为雄厚古拙。这些也以邓石如为基础。

随着眼界的开阔,赵之谦42岁以“别有狂言谢时望,但开风气不为师”一联在流美婉转与雄厚古拙间找到出路,篆书参以北碑笔法,熔雄厚与流畅于一炉,写出了自具风格的篆书作品。同年,作“高人自与山有素,老可能为竹写真”一联,此作字形修长,婉约多姿,多圆笔,转折之处多取圆转之势,无生硬方折之态,与“别有狂言谢时望,但开风气不为师”篆联略不相同。由此可见其书法尚处于一种不完全定型的变化时期,同时,其作品本身也正趋于成熟期。

晚年,赵之谦篆书在用笔结体上都有较大变化。《为梅仙篆书说文解字序横幅》、《为立甫篆书四条屏》、《为伯寅篆书七言联》等皆为篆书精品。52 岁时作的“荒山野水破茅屋,商盘夏鼎周尊彝”一联可以说是篆书中的行草,颇有草意的篆书线条在苍劲老辣之中大有“婉而通”的韵味。此时其用笔已“人书俱老”,且在邓石如、吴让之、胡澍之外,别出新意。

邓石如以隶入篆,赵之谦则以碑入篆。他用写北碑的直入平出和折锋等笔法来写篆,同时增加结体上的曲折弯弧处理,运笔起收处往往有果敢狠辣的方笔,别开生面,形成了稳重之中富有生动奔放的独特风格。笔法在篆书与正书之间,中锋为主,兼用侧锋。行笔则寓圆于方,方圆结合。结体扁方,外紧内松,宽博自然。平整之中略取右倾之势,奇正相生。这种对不同书体、不同风格之间的融会贯通,是赵之谦毕生的艺术追求。


四、吴昌硕

吴昌硕书法不仅根抵在于秦汉,而且亦追求古朴美——金石篆籀之气。先秦石鼓文与汉碑正是吴书的人处与基础。得益于石鼓文的笔力骨线,又胎息于汉碑的魄力气度,成为吴昌硕书法的两大支柱。在美感追求上,吴昌硕自谦:“纵入今人眼”,仍“输却万万古”——还远不够高古。显然,吴昌硕书法,行草中求篆隶意,篆隶中兼草书气,在他的书法中“篆”与“草”正是一个对倒。吴的书画印皆以气势磅礴、真气弥漫为胜,他自谓:“苦铁画气不画形”——同样的,他的书法也是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势如破竹,劲如强驽。

那么,对于新手来说,写好篆书的标准是什么?

对于想练习线条质感的书友来说,什么样的线条是富有活力的?

学习篆书的范本有哪些?在我们拿起毛笔、铺开宣纸之后,应该从何学起?

面对以上种种疑问时,莫要方!

这里有个机会需要你了解一下!

小篆在《说文解字》中有9353字,现在常用的的也有3至4千字。每个字都各自构造,各有形态。要想在一幅作品中协调一致,达到统一,就要对字的结构进行分析。下面我们来欣赏篆书国手陈泓凌的笔记叭——

从基本工具材料出发,完全零基础,接地气的讲解每一个知识点,深入挖掘各种书写过程中会出现的误区,有基础的学员也可趁机查漏补缺,重新梳理一下学习思路。


书法史在临摹与创作中是不可或缺的,陈老师对于整个篆书的体系框架为我们做了详细的梳理、计划与引导,绘声绘色的叙述,让我们更轻松的学习。了解书法史就像拿到了一张地图,有效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盲人摸象”的教学误区。

线条是一切的基本,而线条的基本是用笔,一根好的线条决定了一个字和一幅作品的成败,通常线条的训练是枯燥无味的,在练字的同时训练线条会越来越没自信,针对线条与用笔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训练方式,有趣、有效、上手快,所有细节一览无余。


“字之间架,如人之骨相,务使长短相称,骨肉调匀,左右整齐,前后舒泰”(陆维钊《书法述要》)。篆字结构千变万化,必须善于随形布置。随体赋形,丝毫马虎不得,布置得当,才能使字字生动有趣,整篇血脉贯通。



字的左右为排,上下为叠。称排的字,书写时要有收有放,宽狭得所,自成体势;称叠的字要消纳停匀,蹙缩得当,连接紧密。



这类字多半是上轻下重者,状如生长之草木。承上部分要耸起,地载之笔要托住。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幅作品中,地载结构的字最下面一画要略高于有垂脚篆字的底线。



篆书的布局方式,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字体进行归类,避免了创作过程中,疏密不得当,文字大大小小的硬伤出现。一篇作品的完成,落款位置很让人头疼,在这里陈老师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课程内陈老师还有临摹创作讲解,更直观的剖析篆书布局问题。




篆书国手 陈泓凌

教你篆书入门诀窍



-课程大纲-

     

第一节:篆书概述和笔画

1. 流变发展

2. 工具介绍

3. 学习方法

4. 基本笔法


第二节:篆书偏旁和部首

1. 横向分布

2. 纵向分布

3. 斜向分布

4. 字框包围


第三节:篆书结体与取势

1. 独体结构的直势、曲势 

2. 向背接构的相向、相背

3. 相让结构的相左、相右

4. 附丽结构的以曲附正

5. 天覆结构的上轻下重

6. 地载结构的上轻下重

7. 排叠结构的排叠架势

8. 包裹结构的围包体势


第四节:篆书笔顺

1. 对称书写

2. 上下有序

3. 内外有别


第五节:篆书临摹(一)

邓石如书《小窗幽记》局部拆解


第六节:篆书临摹(二)

邓石如书《小窗幽记》局部拆解


第七节:篆书章法

1. 行格限制

2. 有行无列

3. 脱离行格


第八节:篆书创作

1. 对联创作规范

2. 横幅创作演示





-0基础学专属你来-

⁕ 零基础,想学篆书,但不知从何下手?

⁕ 初逢篆书,无明师指引,该如何下笔?

⁕ 自学一段,无法无方,不懂临摹要点?

⁕ 初具基础转向创作,想知道问题在哪?

⁕ 创作畏首畏尾,不知规范,需要明确?


如果占了其中一条,建议你来学习哦!



-导师简介-




陈泓凌



别署燕堂

南京印社理事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南京市青年联合会委员

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

南京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南京市玄武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见于《中国书法》《书法报》等


所获荣誉


全国第二届篆书作品展

全国第三届篆书作品展

◇空军“蓝天文艺创作奖”

全国第七届书法新人新作展

◇第二届“江苏书法奖”作品展

空军“炫动蓝天”十大文艺之星

首届海峡两岸青年书法展(邀请展)

◇南京市玄武区文学艺术届“突出贡献奖”

“八闽丹青奖”第二届福建省书法双年展

海岳风华——《中国书画》杂志社书法邀请展

◇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全军书法作品展三等奖

◇“恒铭实业杯”江苏省第六届青年篆刻展(最高奖)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全军书法作品展(最高奖)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第五届全军书法作品展

◇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军书法作品展(最高奖)

 “抗战志 民族魂”——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名家书画展


 

陈泓凌篆书作品



陈泓凌篆书作品

来源:网络。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若侵联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