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改人:刘颜涛
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委员、 书法培训中心教授 中国文字博物馆书画院院长 2008年书法报·书法海选 “兰亭诸子奖”获得者 紫菊初生朱槿坠。月好风清,渐有中秋意。更漏乍长天似水。银屏展尽遥山翠。绣幕卷波香引穗。急管繁弦,共庆人间瑞。满酌玉杯萦舞袂。南春祝寿千千岁。帘幕风轻双语燕。午醉醒来,柳絮飞撩乱。心事一春犹未见。余花落尽青苔院。百尺朱楼闲倚遍。薄雨浓云,抵死遮人面。消息未知归早晚。斜阳只送平波远。一霎秋风惊画扇。艳粉娇红,尚拆荷花面。草际露垂虫响遍。珠帘不下留归燕。扫掠亭台开小院。四坐清欢,莫放金杯浅。龟鹤命长松寿远。阳春一曲情千万。形整而气舒 吴笑咏篆书晏殊词《蝶恋花》三首评析 ■刘颜涛 小篆势方,贵在形整而气舒。大篆势圆,贵在形散而神聚。
吴笑咏以小篆书晏殊词《蝶恋花》三首,近二百言,取法清人吴让之和邓石如,能笔笔不苟且,字字无懈怠,首尾相应,一以贯之,殊为难得。唐孙过庭云:“篆尚婉而通。”此作线态圆曲婉转,能得其“婉”,线势则流动通畅,又能得其“通”,一般来说,已具备小篆书写的要求和能力,即使从书法创作意义上讲,也称得上是一幅完整几近优秀的作品。艺无止境,若作更高要求,从用笔到结构,尤其在作品意蕴和审美品格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完善。 一、用笔之妙,不只是表现线条的形态和线条的动势,更重要的是线条的质感。某种意义上讲,所谓的“笔墨老成”“用笔老辣”“人书俱老”,更多是体现在用笔的线质上,所以在篆书用笔体现“平、留、重”的基础上,还要有“圆”和“变”。作者在笔笔送到、起讫分明的“平”上,和不疾不徐、劲健沉稳的“留”上,以及以笔杀纸、如锥画沙的“重”上,都有一定的体会和表现,而恰恰在体现篆籀笔法的“圆”上尚有不足,如字中改变方向时的笔画,尤其是末笔向左右延伸的长画,因为缺乏运笔与腕、肘、肩的配合,以及在不影响蓄力、发力情况下适当的“捻管”调锋,是故线条收尾处多显扁平单薄,这与收笔急速未能做到力到笔端的以笔腹离纸也有关系,如第4行的“舞、袂、春、祝、寿、千、岁”,第9行的“露、虫、响”等字右下角笔画更为明显。整幅作品稍显平板而不够生动,其失即在于篆书用笔五法的“平、圆、留、重、变”中“变”之不足。如作品中出现众多的“艹”字头,以及“水”和“木”字偏旁的类同单一的起笔,显得刻意雕琢、拘谨生硬,这类部首的书写应使之松动活泼,变化丰富。好的书法和文章一样,都应该做到用心恭而用笔松,笔轻气重,挥洒从容。二、此作近二百字的结构,尽管能做到前后和谐统一实属不易,但有些字的结构还可以更加完美。如第2行的“尽、绣”,第3行的“香、庆、酌”,第6行的“遍”,第8行的“艳”,第10行的“掠”,第11行的“龟”等。另外,第1行的“生”,第4行的“玉”,第6行的“百”,第9行的“垂”,第11行的“金”等字,还可以稍小些,在结构的疏密收放和参差错落中,增强书法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而且在用墨上虽然不能如写意性大篆浓淡枯润对比强烈,但也要有一定的轻重虚实变化。落款以与主题篆书典雅、清劲、隽秀风格相协调的行书或行楷为宜,即使以章草书之,以此作通篇来看,似以宋克、赵孟頫等清健刚劲的章草相较朴茂古拙的风格更合适一些。启功先生说:“楷书宜当行书写。”作为与楷书同为正书的篆书和隶书而言,也是如此。沈尹默先生则说:“要读出每个字的表情。”小篆也要能写出每个字的顾盼生情、精神面貌和气质风度。大篆是在变化中求统一,而小篆则要能于统一中求变化。如此,所书小篆才能于婀娜中保持刚劲和遒练,圆浑中不失润丽和柔美,静穆中蕴含生动和情趣。在中国艺术的历史长河中,以一介平民布衣而傲然于世、彪炳书史的书法家中,清代的邓石如是最具代表性的杰出人物之一。
清代中叶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剧变时期,随着“金石学”的兴起,书坛呈现出高峰林立、异彩纷呈的繁荣景象,其中“少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的邓石如,全靠对书法艺术的痴情挚爱,对人生信念的坚定执著和意志品德的坚韧顽强,经历长期的刻苦磨练,尤其是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遂工四体书,被称为“四体皆精,国朝第一”。特别是他的篆书,以力矫时弊、融古开今的创新精神,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融合其中,给当时书坛新增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引领了清代篆书发展,影响至今。

由于邓石如精研三代秦汉文字而又极富艺术创造力,他的篆书用笔得到极大丰富,中期线条圆润劲健,气象朴质典雅。这类作品以《小窗幽记》(图1)为代表,从吴让之直至赵叔孺多有承续,且多成为当代篆书初学者入手的门径。而其晚期的线条则沉郁厚重,气象更是苍茫雄浑,以其《弟子职》(图2)和《心经》等为代表。入笔手起刀落,果敢自如,行笔从容不迫,沉着痛快,收笔随境任势,戛然而止,道法自然,不做雕饰,时而浓笔涨墨,时而枯笔飞白,益显朴茂老辣。臻于化境的笔法技巧和圆浑高古风格,引领了清代篆书的新风尚。

邓石如在篆书史上的贡献,一是在笔法上打破了千年承袭二李(李斯、李阳冰)的单一局面,在继承“婉而通”的小篆形式下,掺以隶书笔意(以《庐山草堂记》最为典型,图3),在线条中注入动感与变化,彰显金石铸刻篆书的毛笔书写性和写意性。二是充分利用长锋羊毫笔饱墨酣的性能并得到充分发挥,使作品更加酣畅淋漓。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邓石如借古开今的成功,让同时代和后世的许多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书法艺术家看到了金石碑版中所蕴含的艺术因素以及熔古铸今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