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字 | 复旦教授为你开具一份“不必读”的书单

 醉里且笑 2019-01-18

严锋(1964-),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科学杂志《新发现》主编。此外,他还是随笔专栏作家、资深电脑游戏玩家与IT产品评论家。


冷峻之眼看“阅读”

提起书单,大家一点儿都不会陌生。

 

不知道自己该看什么书的时候,书单总是最直接便捷的选择。

 


从各大报纸杂志的权威书单,再到类似比尔盖茨、扎克伯格冬夏季书单,再到“2018年你必读的20本书”,“是女人就该读的15本书”,各种title层出不穷,想要高效找到一份读书列表,不是难事儿。

 

当然,也有一些作者,对书单本身就持有一种怀疑。如作家阿来就表示过,读书讲的是缘分,讲的是私人化阅读体验,书单没有必要。

 


但不可否认的是,书单似乎与生俱来一种“必读性”,它在我们平常的认知里,是选择困难的出口,是读者书荒的解药。

 

而今天要说的这位复旦中文系教授严锋,却偏偏不按常理出牌,给读者开具了一份“不必读”的书单。

 


之所以称之为“不必读”,是因为他以其冷峻之眼,犀利地指出那些多余而浪费时间的无用之书。

 

不走寻常路,争议在所难免。这个无视常理的生猛举动,不仅招致众多冷眼非议,还被媒体断章取义,以致各种删节版本流传网络,反倒忽略了作者的初心和本意。

 

《见字如面》重新将严锋教授写给读者的这份“不必读”书单的原版还原,为的就是能够在庸碌浮躁之间,能够重新激发起读者对于择书的那份独立思考,不会迷失在茫茫无边的书单泡沫之间。


对人生产生影响的书是有限的

我们常言“学海无涯”,似乎多即是好,无涯便得投入无止境的时间。严锋教授却道,人生有涯,与其浪费在不值得的书上,不如多读些经典来得更好。

 


这就像微信朋友圈,通讯录再是上千人,僵尸粉居多,其次点赞之交,根据邓巴定律来看,真的称得上朋友的人数上限也就那么150个,死党级个位数也算了不起。

 

这与书是同一个道理,像许子东老师所说,对你人生产生影响的作品,不会超过一百五十本。也许我们并没有一个具体数量的标尺,但它一定是具有限度的。

 


信息时代,大量内容的涌入,若丧失辨别之力,就如同在海上漂流,无法泊岸,只能淹死。

 

严锋教授在这封信里一共提及八点“不必读”,对应八种被他剔除的书籍类型。大致可以分为:


1. 除了四大名著、《金瓶梅》《儒林外史》《聊斋》、三言二拍以外,很多中国古典小说不必读。

2. 绝大多数从1949年到1976年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不必读。

3. 很多当代中国人写的历史小说不必读。

4. 绝大多数西方通俗小说不必读。

5. 所有名著的续书不必读。

6. 一些古老的哲学著作不必读。

7. 所有的成功学、心灵学、鸡汤类书都不必读。

8. 所有阴谋论的书不要读。


从择书看独立思考

严锋教授大胆的“不必读”书单,引起了不少的争议与讨论度。除了7和8的共识性以外,其中大部分的观点都被不少读者反驳或修正。

 

许子东老师就在第二现场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古典小说的范畴,《海上花》也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经典。历史小说里,也有不少回溯历史的经典,比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生死疲劳》等。

 

严锋接受对于“不必读”书籍切中要害的“吐槽”,不仅是一种择书方式,更有趣的是引发了不少读者在公共语境的讨论声音。

 


而这愈发让我们明晰,在这个时间成本昂贵、高度定制化的时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阅读亦不能报以“一刀切”的态度以待。

 

书单的泛滥与需求的猛增,反而代表着读者对自我主动选择的放弃,平时不怎么读书,想走捷径的心态,反映着一种被动的“投喂”心理。对于自诩爱书之人的我们,或许也该进一步反思,我们对知识的汲取,是否已经从独立吸收转向被动摄入?

 


既然明确我们阅读的有限性,那我们在主动择书的时刻,是否可以以一种更加睿智的方式去选择呢?或许严锋教授的这封信背后,激起的是对阅读本身这件事更深刻的思考。

 

在这个碎片化阅读当道的时刻,以一份“不必读”的书单入手,打破自己固定的思维疆界,重拾阅读的兴趣与探索,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附:信件原文



这里提供一份我心目中

不必读的书的清单

严锋写给读者

2017年8月5日


人生有涯,千万不要不加选择地读书,这里提供一份我心目中不必读的书的清单。

首先我从来不认同开卷有益这种说法。读书并非开卷有益,有些书无益,有些书无聊,有些书还有害。读书要做减法,从前如此,现在更如此。现在读书的时间本来就被微博微信挤掉那么多,剩下的就更要小心使用了。信息时代,如果什么都看,人就被信息淹死了。

专业阅读与非专业阅读的差别非常大。专业人士需要搞清楚与自己研究相关的一切文献,有趣无趣都得看,也是没有办法。非专业人士就没有必要受这个罪了。所以对于专业人士推荐的书,非专业人士也要长个心眼,别听见风就是雨,也许他的蜜糖,就是你的毒药。

我也不认同要多看经典的空泛说法。很多经典的意义,仅仅是一种历史意义,它们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照亮了人类的道路。但我们对之顶礼膜拜就可以了,今天就不用真的去读了。比如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康德的《宇宙发展史概论》等等。

我是中文系的,所以主要谈谈文学方面不要读的书。

第一,很多中国古典小说不必读。我这么说会激起很多人的强烈反感,但小说真的不是我们的强项。具体原因这里就不展开了。除了四大名著、《金瓶梅》《儒林外史》《聊斋》“三言二拍”以外,好的真是不多了。比如《封神演义》,人物刻板,情节单一,思想陈腐,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在年轻时写了一本《封神演义导读》,那时候真是太缺钱了。

第二,绝大多数从1949年到1976年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不必读。这段时期的作品,非文学的因素占比例太大,而这些非文学因素也已经时过境迁,今非昔比,所以,不必像我们小时候那样饿急了什么都吃,捡到碗里都是菜了。

第三,很多当代中国人写的历史小说不必读。历史小说是最难写的小说之一,需要经历、学识、性情、沉浸,最吃细节、韵味、笔力、文字功夫,这些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尤其困难。比如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历史小说作家,描写一位晚清宦海沉浮几十年的封疆大吏:“激动得两眼闪动着泪花”,“两双滚烫的大手紧紧地握着”……我的天呀。

第四,绝大多数西方通俗小说不必读。因为真正好看的也就那么少数。请注意,我这里说的还仅仅是好看,还不是好。绝大部分都是垃圾,真正的垃圾,包括许多知名作家和知名作品。比如有位号称头号畅销的作家,这位先生是垃圾中的战斗机。

第五,所有名著的续书不必读。无论古今中外,名著的续书都很失败,都完美解释了一句成语的含义叫狗尾续貂。道理很简单:此作者非彼作者。

第六,一些古老的哲学著作也不必再读了。这条会引起很多人的强烈反感。但哲学著作往往很晦涩,有很多功能又正在逐渐被科学所替代,所以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淡出普通读者的视野了。文学青年动不动就海德格尔如何,维特根斯坦如何,胡塞尔如何。恕我直言:你看得懂吗?我年轻的时候,把别人谈恋爱的时间都用来啃哲学了,结果什么也没啃出来,只啃出个晚婚。

第七,所有的成功学、心灵学、鸡汤类书都不必读。骗人的,没用。

第八,所有阴谋论的书不要读。骗人的,有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