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育儿之路,总是父母在焦虑未来,孩子在浑噩度日?

 天地人和w 2019-01-19

前两天我接到这样一个任务:和一个大学快毕业的孩子聊聊天。


我很是诚惶诚恐。


这类任务,一般都是成功人士的负担。像我这种在事业上毫无所成之人,被抓这种差,不由感到十分心虚。


但阿姨是这样说的:这孩子现在完全就是混日子。我也不求她出人头地了,不浑浑噩噩度日就行了,你赶快去劝劝她吧。


小姑娘倒是很镇定:


“姐,你甭劝我上进啊。我妈骗了我二十年了,我上小学时,她说:‘现在好好努力,等考上了一中就有好日子了。’等我考上了一中,她又说:‘再坚持坚持,等考上了好大学就万事大吉了。’现在又跟我说:‘再努力努力,等找到好工作就好了。’估计等我真工作了,她又能说出让我等升职发财的话。反正都是等,我为什么要等得那么辛苦?混混日子不就行了?再说了,成功多辛苦啊,我也没见那些成功人士多快乐,我就是想一事无成。”


她说得这么有哲理,我竟然哑口无言。


只问了她一句:“你觉得你现在的生活方式,就是你想要的吗?你开心吗?”


她顿了一顿,倔强的声音低了下来:“什么开不开心,不就是混日子呗。大家都混。”

(以上例子分享已经过当事人同意)


和她聊过之后,我想了很多。


写这篇文章,不是想反驳她什么,只是想就这个问题聊一点对教育的看法。


这个姑娘很聪明,能总结出这么有哲理的“理论”,其实是个很有想法的人。


而且,自我觉醒比我早多了,我是到了快三十岁,才开始思考“我到底想要什么”这个问题的。


但她对生活的感悟,实在是太被动了。


这也不怪她,长到这么大,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被安排地满满当当,一直都被催促着前进,一点喘息思考的余地都没有。


忽然到了大学,这个看上去宽松的环境,就一下子随波逐流起来。其实,很多在高压环境下成长出来的孩子,都或多或少会有这样的反应。


这个时候,并不需要立刻给她扣上“混日子”的帽子,她不过是在以自己的方式来探索自我。如果加以引导,并不会有什么坏的后果。


我们大部分的父母,很容易把教育的重点放在技能的提高上,比如认识多少字,数学学了什么,英语说得是否流利。


“作业写完了吗?”

“课文背会了吗?”

“奥数题都会了吗?”


这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


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不仅语数外一把抓,还才艺过人,便会焦虑如万箭穿心。



回家后就更下劲地催促孩子,更努力地区用语言打击/激励孩子,恨不得把这些技能知识,直接塞到他的脑袋里。


却在这“推搡式”教育中,忽略了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自己去对生活感知和把握。


让孩子养成惯性,被推着走,随波逐流,走到哪算哪儿。


然而,对生活的感知和把握,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项功课。


一个善于感知、清醒度日的人,会更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更善于去争取,也更积极向上,更会把握自己的人生。


那么,该如何去引导孩子去会对生活的感知和把握呢?


可以从感知自身和把握自身做起。


著名鸡汤书《正能量》说过:改变这个世界太难,我们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想感知和把握人生,要从感知和把握自己开始。(同样适用于成人)


  感知和把握自己的身体 


练过瑜伽的人,大概注意到了这一点,瑜伽教练总是在提醒:请注意和调整呼吸,把意念放在动作着力的身体部位。


对大部分人来说,这会是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们从未有意识地去注意自己的呼吸,也没有真正去仔细认知过自己的身体部位。


无论是瑜伽,还是冥想,感知和把握自己的身体,都是很关键的基础。德国有很多儿童瑜伽课,就是帮助孩子们去感知自己、提高自己对身体的把握。


我根据自己多年练瑜伽的经验,总结了两个小练习,经常和孩子们一起做:


1 注意自己的呼吸


比如将浅呼吸变成深呼吸。我们日常无意识的呼吸,就是浅呼吸,用不到腹腔。


而深呼吸,就是腹式呼吸。


深呼吸能使人的胸部、腹部的相关肌肉、器官得以较大幅度的运动,能较多地吸进氧气,吐出二氧化碳,使血液循环得以加强,对于解除疲惫,放松情绪,都是有益的。(此段来自百度百科)


孩子闹情绪时、睡觉前,都可以让孩子进行几次深呼吸:拉长呼吸,同时感到肚子的鼓起和降下。


让孩子感受到在深呼吸过程中,自己情绪的变化、放松下来的过程,这样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身体会有更高的把握程度


2 有意识的放松自己


大部分人专注一件事时,并不会注意到自己身体姿势是否难受,做完以后才会觉得各种累,长此以往,就会有种一努力就会精疲力竭的错觉。


比如现在看文的你,可以仔细去感受一下,目前的姿势,身体各部位舒服吗?放松吗?是否可以有个更好的姿势,来继续刷手机而不会更加腰酸背痛?


孩子们也一样。


我们可以提醒他们,时时有意识地考虑一下:我的姿势是否舒服,我的状态是否接近极限。不要长期用不舒服的姿势做一件事,也不要等到过度疲劳的时候再停下来,而是感觉到不舒服,就可以调整,感到疲劳,就可以稍微放松几分钟,再继续下去。


临睡前,还可以使用瑜伽的放松式:


身体逐步放松:有意识地去说,现在放松脖子、左边肩膀、右边肩膀、胸部、腹部、左上臂……


然后完全放松几分钟。


更好地感知和把握自己的身体,对自身,对周围的警觉程度会随之增高,也会意识到更多平时习以为常却忽略掉的小事,自己的精神状态也会更积极主动。


  感知和把握自己的情绪  


很多高情商的成功人士,都有这样一项过人之处:对自己情绪的把握


“运筹帷幄”,“气场强大”,描述得不仅仅是能力,更多的是对自身情绪的高掌控力带来的自信和自由。


怎样帮助孩子感知和把握自己的情绪呢?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从行为认知情绪,从情绪找原因,从原因找解决方法。


1 从行为认知情绪


日常生活中,孩子的情绪经常起起落落,父母可以做的,第一条就是和孩子讨论这种情绪的表现:


你不想和我说话,是不是生气了?

你不和他们一起玩,是不是有些不开心?


父母经常问,孩子们就会逐步将这个问题内化:我做了这个行动,是不是因为我有这种情绪?慢慢地,就会增强对自己的了解,而了解,是掌握的第一步。


2 从情绪找原因


当孩子生气时,有时并不能清醒地理解,到底自己是为什么生气,父母在这一点也可以帮忙引导。


你这么生气,是因为他们一直在玩你的玩具吗?

你这么伤心,是因为我们要离开这个地方吗?


父母经常问,孩子们也会逐步将这个问题内化:我伤心、开心、失望,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找到情绪的源头,就更容易冷静下来去想对策。


3 从原因找解决方法


既然已经找到情绪的源头,我们就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那么,我们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如果是不想让别人做某件事情,我们可以明确去提出来。

如果是想加入别人的游戏,我们可以去尝试问一下。


经常使用这种分析行为、认清情绪、找出解决方法的模式,就可以让孩子意识到:发脾气、扔东西、大哭大闹,并不能解决问题,积极找解决方案才可以。


每一次这种成功经验,都会让孩子加强这个印象:我,是可以把握自己的情绪,并能解决问题的。这样,就可以逐渐提高情绪感知和掌控能力。


其实,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父母们:


我们焦虑,是为什么?是担心孩子不快乐吗?我们生气,是为什么,是孩子真的这么让我们失望吗?我们大发雷霆,是为什么,是孩子真的做错了事吗?


了解自己的情绪,掌握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平静平和地和孩子交流,更有效地引导孩子。


  感知和把握生活中的规律和问题  


会总结,会提问题,是高素质、高适应力、高学习能力人才的特质。


那么,怎样才能学会从大量事实中拨茧抽丝,发现重点,或是提出一阵见血的问题呢,是否可以从小练习起来呢?


前文中也曾总结过:不打击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更好地提高感知能力,是引导孩子学会提炼规则,适应未来,把握人生的关键。


这里,再分享两个小游戏。


1 猜猜猜


我和大姜二姜,经常玩这样一个游戏:猜遇到的一切好奇之事。


在大街上,我们看到一个人,会猜他要去干什么。


在饭店吃饭,我们会猜门口的地毯是否会当晚收回去,来的大部分客人是家庭还是同事朋友。


我们还经常对广告感兴趣:猜他们如何设置的拍摄场景,遇到的困难是什么,怎样到达广告中的效果。


大姜还会经常和姜爸一起,计算各个商店、饭店的经营收入。


当然,这一切的猜,都要有理有据,要列出这么认为的原因,并且其他的人要评价是否被说服,以及为什么。


这个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还能锻炼孩子的观察和总结能力。


2 拟人游戏


大姜是个很敏感细致的孩子。


他六岁的时候,总结过这样一件事:树叶的生命,只有不到一年,他们永远看不到第二个夏天。


这让我很受启发。


我们习以为常的规律,其实对孩子来说,可能都是很新奇的。


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拟人方式说出来,更能帮助他们理解这个世界的规律。


比如我们会把门口经过的电车,当作一个有感觉的主体,我们会讨论他从始发站开始,需要多久才能到达终点站,一天大概能够跑几次。电车喜欢的站可能会有哪些,不喜换的站会有哪些,以及为什么。


或者路上某棵树看上去不开心,因为他的阳光都被旁边的新楼挡住了,以后可能只能向一边长了。


将一个没有生命的东西,当作一个有生命、有感觉的东西来讨论,不仅可以让无趣的事变得有趣,还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对周围的世界有着更深的感知,能更清晰地去总结其规律和要点。


这一点,其实和我们说的“把自己,放到别人鞋里去想问题。”有异曲同工之效。


从小能够以这种深度去考虑问题,总结规律,长大才会有更强的分析总结能力,对生活,才会有更好的感知和把握。


#


教育,远远不止步于技能的传授。


人生,也不是一场打卡的游戏,急匆匆地在升学、工作、结婚、生子上打了卡,也并不能代表我们就拥有了快乐完满的人生。


理解自己的情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解自己的状态、极限和前进的方向,才是一个人真正成熟、掌控自己人生的表现。


不想让孩子浑噩度日,在考虑是否将鞭策稍微放松一点的同时,也可以同时去注意引导孩子们主动地、清醒地去感知和把握自己的生活。


只有这样,才能不让孩子过上“惯性的人生”。


写在后面的话:这篇文章,其实也有很多我的人生心得。


我也是个25岁之前,被推着走的孩子:被父母,被亲友,被称赞,被虚荣心不停地推着前进,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开心。


练了多年瑜伽、冥想,心智也逐渐独立起来,在欧洲这个人与人之间界限感很强的地方呆久了,慢慢地放松下来,放慢下来,才开始真正地去探索自我。


所以一直在努力,去给孩子们提供更多认知自我的机会。衷心希望越来越多的父母能够在提醒孩子上进的同时,也能够更重视这一点,去引导孩子们去感知自己,去发掘自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