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宝钗: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

 FX_WBQ 2019-01-19

一入红楼,终生难醒

漫步红楼,闻香赏玉。锦阁之上,珠钗一支,其光泠泠,其彩烁烁。驻足品鉴,心神摇动。

曾经只喜黛玉,年岁渐增,却越发觉得,宝钗与之相较毫不逊色。她像一片海,冷冷清清,又风风火火。 

01

清淡素雅是其表

她生于世代皇商之家,天然一种贵气,流于周身。其容丰美,面若银盆,目似秋水,唇如含丹。迥异于黛玉的纤弱袅娜,其饱满盈润之姿,别具一种妩媚风流,令宝玉也“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成了一只“呆头雁”。

可这样一个青春芳华的贵族少女,却从不爱那些“花儿粉儿”,素面朝天。所穿之衣所佩之饰也一色半新不旧,鲜少盛装艳服。蜜合色(黄白色)棉袄、葱黄绫子棉裙、玫瑰紫的坎肩,都是大自然里原生态色彩,清浅素淡;棉质衣料,柔软温馨。大雪天,姐妹们一色大红斗篷,连黛玉都红衣红靴,她也只一件莲青色鹤氅。然,素装无损其容,恰恰是“淡极始知花更艳”。

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说,女人衣衫,不贵丽而贵雅。似王熙凤那般,彩绣辉煌,珠环翠绕,艳则艳矣,美亦美也,可终究失了清雅。

宝钗的闺房内也只青纱帐幔,寻常衾褥;桌上除了一个土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她的《咏白海棠》正是其自身写照。虽素朴清淡,但从骨子里里透出的超然雅气,令其在一片娇红嫩绿中,辨识度也极高。元妃于众姐妹中,一眼就看出“薛林二妹”尤为出挑。

02

深邃丰富为其里

越往细里读红楼,越惊诧于宝钗的无所不知。她几乎就是个超级大全才。

写诗填词,她讽和螃蟹咏,深刻老辣;魁夺柳絮词,境界非凡。写得好不算,还善于点拔分析。宝玉把芭蕉比为“绿玉”,宝钗马上提醒他,应改“绿玉”为“绿蜡”,既应景也讨元妃喜欢。宝玉尚懵懂不解,她随口报出典故出处:唐人有“冷烛无烟绿蜡干”之句。

对于戏曲,她也有卓越的鉴赏力。宝玉原不喜热闹之戏,可经宝钗一分析,立马兴趣盎然。她说《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这出戏不仅排场好,词藻更妙。并当场背出其中一支《寄生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在指点惜春画大观园一事上,她更显出了相当专业的水准。她首先提醒“肚子里得有几幅丘壑的才能成画”;接着报出一大堆必备用具,又详细解说各种器具的用法。姐妹们无不听得目瞪口呆。要搁现在,她得有中央美院研究生水平吧。 

她年纪虽小,却深谙家务经济。不仅识得当票,了解家里当铺的生意;更不乏管理之才。凤姐生病时王夫人请她帮忙料理家事。她采取以小惠全大体的方法顺利完成了任务。她也懂得健康养生之道。宝玉要喝冷酒,她劝阻“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针对黛玉的体质,她认为虚不当补,应“以平肝健胃为要”。她甚至精通佛学,抓住时机,用六祖惠能的故事点醒迷怔的宝玉。

可任是有多般才艺,她亦毫不以为意。在她看来,诗词书画之类不过是闺阁游戏,原可会可不会。“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超逸淡然,宁静自安。

03

冷静睿智是其神

“山中高士”与花季少女,这两者原本很不搭,而曹公却如此称誉宝钗。她的确当得起。

她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但父亲早逝,母弱兄顽,致使其有着远超年龄的成熟。待人处事大方老道,不急不慌,静中显智,稳中见慧。

金钏因被撵出府而羞愧投井,王夫人心中自责。她竭力安慰,说金钏很可能是于井边玩耍不小心掉了下去。很多人据此骂其冷漠无情。我倒觉得正显其智。事情既已无法挽回,编些符合情境的话来宽慰一个愧疚的老人,有何不可?如果赤裸裸的真相只能带来更大的伤害,或许善意的谎言才是最合适的。

薛蟠因调戏柳湘莲被恶打一顿,羞惭不已,欲借出门做生意躲丑。薛姨妈不舍得放唯一的儿子出门闯荡,她却力劝母亲应当放哥哥出去历练,一番道理说得在情在理。尤其是那句“一半尽人事,一半听天命”,寻常之语,哲理深蕴。

尤二姐自杀,柳湘莲出家,众皆悲叹,唯她冷静自持。她提醒母亲哥哥应当及时犒赏伙计。她懂得,只有伙计们尽心尽力,店铺的生意才会蒸蒸日上。小小年纪,心系偌大家业,且思虑周全,见解不凡,委实难得。

我更欣赏她对感情的态度。对黛玉而言,爱情是她的命,失爱便失命。宝钗不是。她对宝玉谈不上刻骨情深,然,公子世无双。她对他亦是有情意的,如午后坐在宝玉床边绣鸳鸯并摇扇为其驱蚊虫,宝玉挨打后哽咽相劝等情节无不显示其芳心暗动。但当她明白了宝玉心心念念只黛玉一人后,便断了念想。否则后来她也不可能与黛玉交好,更不会发自内心地关心疼爱黛玉。而当她在长辈们的安排下嫁给宝玉后,明知宝玉心不在自己身上,她也没有自伤自怜,而是不卑不亢,淡然处之,并设法让宝玉从绝望迷糊中清醒过来。宝玉出家后,她虽难过,也丝毫不失端庄模样。

浅喜而不深爱,尽心由命,安之若素,这何尝不是一种最好的爱情观?彼时彼境,爱,于她只是自苦。“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及时止损且姿态高雅。“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或许东野圭吾《白夜行》中的这句话,也多少可以诠释她后来的心态。任何事情,当我们无法左右更无法改变时,随遇而安难道不是最大的智慧?

04

柔软温厚是其性

成熟稳重、端庄得体是她一贯形象;但她也从不乏少女的娇憨活泼。且看“滴翠亭杨妃戏彩蝶”:美人玉颜如花,迎风扑蝶,娇喘细细,香汗淋漓;明媚的青春芳华尽显,娇柔的风姿令人难忘。那纯美的画面和“黛玉葬花”一样,早已成为红楼里经典的审美意象。

而在母亲和哥哥面前,她更不乏小女儿情态。当着姐妹们的面,她伏在母亲怀里边说边笑,惹得黛玉不无嫉妒地说“离了姨妈他就是个最老道的,见了姨妈他就撒娇儿”。薛蟠说她喜欢宝玉,她又气又窘,拉着母亲哭闹:妈妈你听,哥哥说的是什么话!活生生一个找妈妈撒娇的小女孩。而薛蟠虽混,对这个妹妹却是极有心的,一个劲地追着哄,又是炸项圈又是添衣裳,她始终小嘴撅撅的不甚领情。薛蟠出远门回来,给她带了一箱子玩器。当她看到那泥捏的薛蟠小像,“拿着细细看了一看,又看看他哥哥,不禁笑起来了”。

她心地亦是极善的。她同情怜惜香菱,将她带在身边;关心体恤岫烟,暗地里赠其衣物;帮助湘云请客,出钱出物不算,还帮她安排场地,一应器具都替她考虑周全。众人面前,她不揭黛玉看“禁书”之短,只私下劝导;雨夜又真诚问病,软语相慰,后来还日日送燕窝于黛玉。贾环在府中几乎是个猫不喜狗不爱的主儿,看到他沮丧难过,她也主动上前温言解劝。

很多人说她待人好是虚情假意,可我把书翻了又翻,真没看出她假在哪。若说“世故”,倘若一个人真能做到人人皆说好的程度,那这样的“世故”又有何不好?人活于世,又岂能断然不“世故”?

05

宝钗千好万好,当然也有短板

她骨子里等级观念是根深蒂固的。金钏死后,她劝解王夫人时说“也不过是个丫头”,这话着实有些冷厉。她最让人诟病的应是在27回。追蝶时,她无意中听见俩小丫头谈话涉及到男女隐秘情事;被发现后,为了脱身,便拉黛玉垫背。这也是我以前不太喜欢她的一个主要原因。后来听蒋勋先生解说此处,大意是说宝钗和黛玉一样,都有小女儿的攀比之心,她内心也只认黛玉是个“对手”;而扑蝶之前她原准备去找黛玉的,可一抬头发现宝玉也进了潇湘馆便回避了。没一会她就被发现偷听,情急之下,下意识脱口说出了黛玉之名,并没多大恶意。细想也不无道理。

退一步说,就算彼时宝钗真心存不善,我觉得也是符合人性的。红尘滚滚,谁还能没几分“热毒”附身?即便有“冷香丸”压制,它偶尔也会露个脸。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里这样阐述人性: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可见,两面性甚至多面性乃人之共性;更何况宝钗之“好”,远远远远超过那一点点“坏”。她绝非像有些人分析得那般超级腹黑,否则曹公又怎可能在判词中将钗黛合一?

她像一片广阔的海,貌似水面风静縠纹平,实则深邃丰厚景致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这样的女子,不管在哪个朝代,都能活得风生水起。

或许,我心中永远都住着一个林黛玉,但这丝毫不妨碍我越来越欣赏薛宝钗。少时哪知世事艰?谁不曾至情至性,唯爱是命?等到经风历雨,方知尘世中无人可任心随情。我们虽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但可支配自己对命运的态度;而拥有丰富的平静更珍贵更值得庆幸。正如木心所说,生活的最好状态就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我以为,这也是人世间最深的修行。愿孜孜以求。

-作者简介-

查晶芳,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宣城市作协会员,宣城市教坛新星。文字见于《思维与智慧》《散文诗》《爱你》《今日文艺报》《安徽日报》《安徽青年报》等报刊杂志,入选《安徽教师散文百家》等文集,获省市级征文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