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使用头孢前到底要不要皮试2

 钟家台 2019-01-19

其实,青霉素之所以会导致过敏,是因为青霉素母核中的β-内酰胺环容易开环,暴露出青霉噻唑基团,形成青霉噻唑酸、青霉烯酸以及青霉噻唑酸聚合物。然后这些物质作为半抗原进入人体与蛋白质或多肽分子结合成为全抗原,形成过敏反应的必要元素。同时,青霉素的侧链结构也具有免疫原性,也可以导致过敏反应。

相比之下,头孢菌素就温和得多。首先,头孢的「β-内酰胺-六元稠环」系统比青霉素「β-内酰胺-五元稠环」中的β-内酰胺张力小,母核因此更加稳定。其次,头孢菌素侧链碱性水解或胺解后的产物以侧链R1衍生物为主,R2侧链几乎不起致敏作用。

现有的研究也发现头孢菌素的变应原性主还是由R1侧链决定,而跟β-内酰胺环所在的核心结构以及R2侧链无关。数据表明头孢菌素引起过敏反应的概率是1-7%,发生过敏性休克发生率0.0001%-0.1%[7][15][16],比青霉素要低。所以,当我们谈论过敏反应时,应该将头孢菌素和青霉素区别对待,头孢菌素有自身的特点。

二、皮试不是头孢菌素的照妖镜

既然头孢菌素的R1侧链具有免疫原性,且存在一定过敏率,那是不是就可以通过“皮试”来进行测定呢?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美好的想法,但一直以来皮试都难以胜任这份照妖镜的角色,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

1、无法有效排除假阳性和假阴性:

有时候过敏反应不是头孢菌素引起的。比如针刺前的消毒,部分患者可能对消毒液过敏;有一些患者自身就是划痕体质,用不用药都能划出过敏的感觉;还有一些患者受看诊时的情绪、环境以及注射的体位所影响,当护士问患者是否有不舒服时,这类患者倾向于表示自己不舒服,这样就造成了假阳性。

有时候患者明明对头孢过敏,但皮试却显示不出来。比如激素、抗组胺药、β受体阻断剂会影响过敏时组胺的产生,当患者服用了这些药物,特别是感冒药时,就可能皮试假阴性。这就解释了,为啥有的人皮试了最终还是出现过敏性休克。

2、操作方法和流程不规范

皮试是一个很专业的操作,涉及到皮试液、皮试浓度的选择,以及判断为阳性的标准。有的医院用原液做皮试液,有的用青霉素做皮试液,标准并不统一。考虑到青霉素和头孢的区别,青霉素皮肤过敏试验代替头孢菌素皮肤过敏试验也是不准确的。

对大多数药物来说,目前还无法做到标准化的体内或体外试验。A厂买的头孢和B厂买的头孢,到底用哪个皮试,皮试结果恐怕不能随意相关联。车间工艺和包装材料都可能对皮试结果有影响。

而到了最重要的确认环节,很多操作人员往往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关键时候可能会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判断为阳性。有医生曾纳闷晚上的“阳性率”为什么会偏高,原来,晚上值班医生少,大家只求大晚上的不要搞事情。

当前,中国大部分情况下进行的皮试操作都缺乏严谨的阴性和阳性对照,导致皮试预测过敏的价值大大降低,陷入一个有结果不可信的怪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