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行秀润,承续源流:观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

 汐钰文艺范 2019-01-19

“大隐”隐于朝还是隐于野终究是场选择,无谓正误,在乎内心,正如董其昌与陈继儒的人生选择那样;而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的气韵也许可以在笔墨中兼得,正如董其昌作品中的宏大气象与空灵秀润可以双双呈现一样。


董其昌,这个晚明画坛的集大成者,其“南北宗论”对艺术理论的总结与凝练,其“笔墨论”对绘画技法的发展与创新,都对自其在世而至晚近的中国画坛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晚明政坛波谲云诡,董其昌一生入仕出世,交友甚广,对其复杂而平顺的人生轨迹暂且不做赘论,他的艺术成就是此次大展的核心主题。作者心中所念化为笔下丹青,观者从作品中可以一窥作者思想,而这样一个在当时就处在漩涡中心的人物,个人思想又可以作为时代的注脚,使我们得以穿越层层迷雾,进行一场古今对话。


 观  展 

上海的雨天清冷蚀骨,上博大门前人流如织。

 

作者第二次观展时,上博门前的人流如织


乘电梯至三层后,在邵逸夫绘画馆观看本展第一部分:以古为师——董其昌和他的时代、第二部分:宇宙在手——董其昌的艺术成就与超越,后至朱昌言、陆宗霖、叶仲午、董慕节、顾小坤书法馆观看本展第三部分:一代宗师——董其昌的艺术影响和作品辨伪。

 

本展平面布局图

 

《丹青宝筏》大展入口处的平面与竹子装饰


大展的脉络十分明晰——以董其昌书画艺术及书画思想的形成与影响为线索而展开,反映了董其昌艺术作品与艺术思想的特点与其承上启下、承续源流的地位。


第一部分以古为师——董其昌和他的时代主要包含了两条线索:1、董其昌(包括其师友在内的)古画鉴藏;2、对董其昌的艺术、人生与画学思想具有深远影响的前辈墨迹。


通过对董其昌所置身的时代土壤的回溯,使观者了解董其昌的书画理论、创作实践两方面的师承脉络与艺术渊源。董其昌作为中国书画史上的巨人,也是站在一座座高峰的肩膀上而得以炼成,并非闭门造车。


第二部分宇宙在手——董其昌的艺术成就与超越通过创作时间顺对董其昌的艺术生涯展开铺陈,分为早、中、盛、晚四个时期。提要钩玄了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旨在还原他艰辛的艺术探索历程。


第三部分一代宗师——董其昌的艺术影响和作品辨伪着重于董其昌对晚明及清朝诸如八大山人等广为人知的艺术家的影响。当时的画坛,从个人到画派,无不是对董其昌的“笔墨论”进行各取所需的演绎与创造。


自然而然的,展览还涉及到了模仿众多以至赝品泛滥的“烂董”现象、晚年弟子代笔现象、“双包”案现象,纳入辨伪部分作为展览的尾声,这种将博物馆书画鉴赏纳入展览的做法对于让博物馆走进公众、让观众了解博物馆的职能与工作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且展览并未回避某些传世名品的真伪公案,在展览中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术研究讨论平台,作为书画大展,在内容上、思想上,以开放的姿态做展览,是一次有意义的突破。


本次书画展并不是纯粹的艺术作品展,而是使观众通过大展可以看出董其昌的艺术史地位是如何确定的,可以通过对一位艺术家的作品与思想的解剖,使观众更多的了解那个时代。


全展通过作品与图文系统,可以了解董其昌通过鉴藏学习书画创作的心路历程、对于画史的梳理意识、对前辈画家画迹抽丝拨茧一般的“索引”、董其昌对名家的汲取、董其昌的交友范围、与董其昌有关的部分名画的流转故事、董其昌人生中的大事;


了解董其昌个人画作之“最”,比如目前传世董其昌最早的画作;了解董其昌代表作的构图、用笔用墨等特点;了解董其昌不同时期所使用的款识、斋号与印章;可以了解到晚明时期各个画派的特点、影响过董其昌的书画家的个人特点、通过董其昌弟子的书画可以反映出的当时的师承脉络。


有趣的是,还可以了解到董其昌对上海顾绣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格影响;有关董其昌的逸闻趣事也有体现:比如董其昌、陆彦章、袁可立师徒三人同登科甲的故事。


所展出的画作中,有一幅画特别引起我的注意,并非全因此画为董其昌绝笔,而是传播信息中体现了文物藏品作为一种物证,对历史文字的修正作用。通过这幅画,可推断董其昌的卒月。这种治史的方法,通过展览呈现出来,现场看到很多少年儿童与家长前来一同观展,对于他们来说,接受到这一信息,意义重大。

 

董其昌对古人书画理论的梳理,是一种继承也是一种扬弃,而承袭与扬弃的过程,其实是一种对话,顺着笔意画意、典籍文字而上溯至古人。董其昌身处晚明,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是当时的时代背景。尤其是禅宗基础的老庄与魏晋玄学,更是他艺术表现中难能忽视的部分。正如陈继儒对他的评价:“不禅而得禅之解脱,不玄而得玄之自然。”


因而,书画创作上,他的作品有古拙之神,同具秀润之意;艺术理论上,对晚明以前的传统文人画脉络的理论梳理与实践继承,对后世画坛的影响,是为晚明画坛因董而起的“源”与“流”。


观后所思

观毕此展,尤为使人反思。将所思所想归为四个主要的话题,供大家批评指正。


l 反思博物馆的展览要给观众带来什么?


博物馆是舶来品,中国皇家与文人自古就有博物的习惯,但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却是切切实实的外来物。现代展览已经演变为调动观众的一切感官,为观众的观展过程服务的艺术。而观众的观展过程中对展览内容的理解与自行解读、对展览传统与现代各种媒介的互动与观赏,都会对其最终建构起整场展览的认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丹青宝筏》作为一场学术研究型展览,通过微信与APP搭载了展览的语音讲解;通过数字媒体互动观众可以了解董其昌的作品与鉴赏、大事记、交游、学术探讨等内容。从视觉、听觉、触觉互动上尽可能的使观众能够靠近晚明、靠近董其昌与其“朋友圈”。


在互动媒体的搭载内容上,做了中西方的时空对比,也许可以为文明的不同脉络与走向做出提示。本次《丹青宝筏》展,作为书画展,很难有科普场馆或儿童博物馆那样的互动性展项,但也尽可能的使用了多感官的交互手段,足见策展团队的用心。

 

展览第二部分中的媒体数字互动屏


l 反思博物馆某一展览中藏品的意义是什么?


藏品以物说话,展览所展出的藏品作为一种物证,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政经面貌、人物心境、工艺技法,不一而足。这种物证是展览讲故事的主角。


专业观众,以文字与藏品相互佐证,可以使研究更为深入、客观;普通公众观赏藏品,可以一窥异时异地的风貌。本次《丹青宝筏》展,即围绕董其昌的师法、作品、影响、辨伪等环节,反映晚明画坛的划时代新风。


l 反思如何将高冷的古代书画展嵌入现代人的生活,即如何引起普通观众前来参观的兴趣?


不出国门就可以看到这样的展览——除了台北故宫收藏的董其昌作品之外,国内外最重要的董其昌书画精品都汇聚上海,当然是一个有利的吸引点;但前期的官微、官博、各大网站等媒体的预热,功不可没。


作为博物馆参观前的导入,上博的官微采用连载的方式预热本展,连载的内容尽可能明白晓畅,展览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l 反思如何策划设计历史人物的艺术展?


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其实,谈治史,胡适还有另一句,“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两分证据说两分话,没有证据不说话”。客观还原当时的情境实属不易,私以为历史人物展览应客观表现历史人物的各种面向,因而在策展理念上,“无我”是最为恰当的。


只有策展的“无我”,才能使观众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人物的“真我”,进而观众才能自行解读历史人物,从而历史人物与观众才能产生真正的联系,展览才会与“我”相关。本次《丹青宝筏》展,策展团队忠于研究忠于历史、不过分解读,令人可以公允地了解董其昌的艺术思想与艺术成就。

 

生命如火,终归灰烬,唯作品可以传世,所谓立德立言,正如董其昌的少时挚友陈继儒转引陆以宁对董其昌的评价:“今日生前画靠官,他日身后官靠画。”

 

友情提示:此次《丹青宝筏》展由于场地所限,故部分借展藏品的展期只有10天,且分上下半场,详情见上海博物馆官微2018年12月6日的推送。

 

特别说明:由于本展所展出的真迹不允许拍照,藏品照片及相应的图文说明在上博官网上均有电子版可以观赏。


展览信息

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

2018年12月7日至2019年3月10日

上海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