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门之子”难获成功,因太独立;不懂寻求帮助,成功离得也很远

 长沙7喜 2019-01-19

最近,一篇文章在头条传开了《在藤校当贫困生是什么情形?》,讲的就是美国的“寒门之子”在进入藤校后的经历。

文章中介绍了三位“贫困生”,在名校遇到的三大挑战,分别是无法融入、经济问题以及与原生家庭的疏远。其实,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进入藤校从古自今都是精英家庭孩子的特权。

我不得不感慨,在中国这种阶级差距并没有那么大,中国的北大和清华等名校每年也会有不少的“寒门之子”考入,而且入校后有不少勤工俭学的机会,足以让人度过充满激情的大学生活。

不过,这篇文章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不是阶级差距,也不是“寒门难出贵子”,而是那么“寒门之子”,尤其是那些非常优秀的“寒门之子”所具备的独立品质。独立,这种看起来非常优秀的品质,却是“寒门之子”难以融入的最大障碍。

文章中说,由于“寒门之子”的父母学历往往不高,不会在学业上给他们太多的帮助,所以他们的学习更多的是依靠自己,并成为一种习惯,以至于他们上大学后同样习惯自己解决问题。

作者举例说,许多贫困生考试得C之后会痛哭,但当他问这些孩子“有没有和教授谈一谈呢?”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没有”。但是,中产阶级以上的孩子则不同,他们即便拿到了糟糕的分数,也敢跑到教授面前和他探讨,甚至理论。


作为我们家族的第一个大学生,我曾经也是这样的“寒门之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非常独立。大三的时候,我的美学课程被挂了,而当时的我正在准备考美学研究生。这门课被挂,实在让我很生气。

我明明知道我被挂,不是因为试卷成绩不及格,而是因为我曾在课堂上对老师提出过质疑,尽管那种质疑带着卑微的请求。

这门课,我不是唯一一个被挂的人。但凡在课堂上曾对老师提出问题的学生,都被老师无情地挂了。不过,我和其他学生的处理方法不同。

我积极准备补课,因为学校的规定是只要补考超过85分,成绩单上就不会写“挂科”两个字,这门课按60分算。

就在我拼命准备补考的时候,我的其他同学却气势汹汹地找老师去了。当然,他们也曾叫过我,只是我拒绝了。结果可想而知,这样的老师是没有原则的,在学生的压力下,被迫同意不管他们补考多少分,就给他们按85分算。

这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以至于过了十几年了,我依然记忆犹新。这件事也让我明白了,敢于寻求自己的权力,能够意识到自己“拥有权力”,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不敢质疑权威,也不敢和权威亲近,这是我大学生活比较失败的原因。当我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推荐下纷纷找到不错的实习单位的时候,我这个成绩全优的学生却在当地最差的初中,面对那些调皮的学生们和不屑一顾的老师们。

其实,对于“寒门之子”来说,获得社会文化资本更容易获得成功,但我们反而经常疏远类似教授这样的“权威人士”。而中产之上的学生,则非常容易和权威人士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就拿我大学那位没有原则的老师来说,平时跟他走得近的学生,不管考试考了多少分,他都给了不错的分数。虽然我们班很多同学都特别不屑这种老师的行为,但不得不承认,那些懂得和他搞好关系的学生,确实获得了不少的好处。

这些学生,家庭条件都不错,父母基本都在城市工作,几乎都来自中国中产之上的家庭。其实,他们不仅仅和这位在我看来很差劲的老师关系好,和院里其他老师关系也很好。

基本是他们,担任着学生会的领导工作;基本是他们,占据着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基本是他们,入党最早;基本是他们,学习时间很少却总能拿高分……这种善于利用自己周边资源的本事,估计是我一辈子也学不来了。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原因,就在于中产之上的学生更善于向别人求助,因为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资源是开放的,自己拥有使用资源的权力。中产之上的学生,从小就明白:寻求帮助不是一种弱点!

缺乏资源,又缺乏寻求帮助的能力,直接导致“寒门之子”的成功率相当低。据统计,在美国,作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低收入学生,其本科毕业率只有11%左右。也就是说,100个穷孩子考上大学,只有11个能毕业。

再一次感慨,自己生活在中国。在中国,“寒门之子”本科毕业率要高的多啊!

考上大学之后,我自己一个人拉着大箱子坐了五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去上学。妈妈只是把我送到了火车上,将我拜托给一对同一所大学的父子后,就流着泪离开了。

在车上,即将进入大学的兴奋让我根本睡不着觉,第一次坐火车的新奇也让我对陌生的一切充满好奇。

我记得下火车的时候已经是夜里11点了,我自己收拾行李,自己拉着大箱子跟着人流往外走。在火车站外,遇到了大学迎新生的师哥师姐们。等班车的间歇,那个父亲问我:“你为什么不让我帮忙拉箱子?”

我记得当时的我笑着说的是:“我自己能拉动。”

曾经,我也为自己的这种独立而沾沾自喜;曾经,我也为自己的这份坚毅而感动。但是,后来进入社会后,我才发现,这种独立的品质,让自己失去了很多。

其实,就拿拉箱子这件事来说,如果我懂得寻求帮助,我不会让自己累得要死。而对于那位父亲来说,他其实很乐意并且也很轻松做这件事。对他来说,这真的是小事一件。

但我却情愿为难自己,也不愿意寻求他的帮助,甚至在他伸出帮助之手的时候还拒绝了他。

考上研究生后,我依然因为自己的这种不懂得寻求帮助而失去很多机会,但我的同门却很善于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或者说,她非常懂得寻求帮助。

记得有一次,导师让我们帮助整理一个资料。因为导师要得很急,我们已经熬了好几天。最后卡在了文档的整理上。没有学过专门的word,我和同门对着一大推资料却无从下手。

我一边百度一边操作,浪费了不少的时间。我俩折腾了好久,依然没有做出满意的格式来。这时,同门直接给同门的另一位师兄寻求帮助。

在师兄的帮助下,半个小时就搞定了我们两三个小时都没有做好的事情。晚上请师兄吃饭,师兄一边笑话我们,居然连简单的word都搞不定,一边承诺以后这种事情依然可以找他帮忙,不用请吃饭。

也是这位同门这种善于寻求帮助的性格,让她硕士毕业后直接去国外留学,回国后又留校任教,前途一片明亮。


心理学上有一个富兰克林法则,讲的是那些帮助你的人,会一直帮助你;而你帮助的人,会很可能在关键时候放弃你。学会请求他人的帮助,其实也是和他人建立连接的一个机会。只是,我明白这个道理,有点晚了。

现在,我当了妈妈,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让孩子独立,或者说让孩子太独立,究竟好不好?那个事事依靠自己,不麻烦妈妈的孩子,那个懂事的孩子,真的就内心富足而充满自信吗?

英国着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大师温尼科特认为,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从完全依赖到相对依赖,再到趋向独立。这是每个孩子个体成长的必经过程,如果家长过早得要求孩子独立,很可能让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

曾经,我就非常厌恶孩子有事就找我帮助的性格,当他做事情不顺利的时候,他不是思考怎么解决问题,而是想让我帮助。现在想来,找妈妈帮助,难道不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吗?我要做的,仅仅是帮助孩子意识到,找妈妈帮忙,只是其中一种办法而已。

其实,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他们都非常喜欢也很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昨天,我家孩子幼儿园开家长会,一位爷爷分享了他家孙子的故事。爷爷说,小家伙就是个人精。有一天,他带着孙子去外面玩,小家伙想吃棒棒糖了,爷爷给买了一个,结果小家伙非再要一个。爷爷被缠得没法,就又买了一个。

没想到,小家伙直接把棒棒糖送给了偶遇的一个小姑娘。爷爷感慨,这是拿爷爷的钱做人情啊。当时,我们听了哈哈大笑!

现在想来,这孩子长大后,估计很会利用身边的资源。不过,我转念一想,这孩子长大后会不会因此就成为啃老一族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