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舒说: 可能是因为妞妞去年回国之前已经在澳洲上了一年的幼儿园“历练”,我已经习惯了放学接孩子的时候被告知一句“一切都好”,也已经习惯了非上班时间采用电子邮件作为唯一的家校联系渠道(请假)。 换到国内的幼儿园,老师事无巨细、随时回微信的作风让我“受宠若惊”,惊讶大过惊喜,深深觉得国内幼儿老师真的太太太不容易。 妞妞在国内时,我曾给她报过一个课后舞蹈班。有一天群里一个妈妈责问老师为什么没有发现她女儿生病了、为什么没有及时告知家长: 根据家长描述,孩子在校情况完全未知,到了晚上可能是小朋友体温升高太快了就是会发抖,并且睡下了家长测体温才发现39.3℃,舞蹈班老师其实可以说自己“完全不知情”,但当时老师的回复是: “看到乖乖在认真学习动作, 跟着跳,我还多次表扬她。” “中途解便喝水她都有请我帮忙” “我感觉她情绪确实比较低沉, 当时我摸了下额头没感觉到温度的上升” “放学我跟爸爸沟通了一下 以为是今天不开心” “妈妈对不起” “实在对不起,希望乖乖赶快好起来” 说句不恰当的话,我觉得真的满满都是“求生欲”。老师处理得很到位,话也说得很到位,展现了非常高的情商和沟通技巧,我想就算再急、再苛责的家长也会选择信任老师。果然: 后来当我再回想起这件事,翻出聊天记录查看,还是觉得当幼教真的太不容易了。 几十个孩子的家长,所有的疑问、责问,都必须及时解答,而且这些信息大部分都发生在放学后到睡觉前的下班时间。 但是真的没办法,新闻报道里有太多负面的幼儿园事件,作为爸爸妈妈,总是想细致地了解教室里发生的一切。 其实也正是因为这样,家校联系微信群成为了是非之地。 今天这篇内容,讨论了幼儿园微信群里曾经出现的一些负面事件,一起来看看吧。 文|珈珈 大家一定听说了前段时间的一个悲剧:12月25日,广州一名孕妇和其上幼儿园的儿子明明被发现在家中自杀身亡。 起因是事发半个月前,小朋友明明在幼儿园打了别的孩子,明明母亲在家长群里沟通时,透露了明明有自闭症,遂被其他家长群起攻之。 自杀因素不一定就是这场风波,我们也无法得知这是否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家长微信群”,这个社交渠道的存在,总是被频频爆出一些或大或小的事情,遭到了妈妈们的一致吐槽。 这些事情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微信群本该是为了孩子连接老师和家长们的纽带,何时一次又一次地变成了发广告、集赞、炫出国、拍马屁的最佳平台,甚至是恶性的霸凌和口角现场,在网上不时能看到各种被晒出的微信群的奇葩对话,所以我很想问一句: 家校微信群的存在,有意义吗? 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口角现场 01 “ ” 事情的起因是一位幼儿园小朋友被另一位小朋友咬了,受害者的爸爸就在家长群里对咬人的小朋友的家长使用语言暴力,甚至威胁该家长,该家长极力道歉,幼儿园老师好言相劝都无济于事,甚至责怪老师:“老师干什么去了?”。 孩子咬人是不对,因为三岁的孩子不懂事。但大人就要在微信群里“咬回去”吗?威胁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吗? “严书记夫人”威胁三连还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 ⬇️ ![]() 02 “ @吐***酱: 幼儿园家长群里,因为两个小朋友误拿了一双鞋子引发了小争吵,竟然其中一个孩子家长认为对方是故意拿错的。莫非,你家的鞋是金子做的...... ![]() ![]() ” 这次口角的起因是,在幼儿园家长群里,因为两个小朋友的鞋子互相被拿错了而引发了争吵。其中一方的家长态度非常不好,说话阴阳怪气,非得认为另一方家长是故意拿错鞋,别有用意。 “一双鞋没什么,但是不应该换回来一双小一码的又装在个塑料袋里,不明白什么用意,还不如直接没了呢。” 哎,我也真的很想知道,能有什么用意呢? 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摩擦冲突 03 在微信群里,除了家长与家长之间上演的矛盾冲突,家长与老师之间也存在口角摩擦。 最近,北京市某小学也发生了一起恶性事件,该学校的劳务人员因发泄不满情绪而打伤二十多名孩子。这件事情毋庸置疑是学校的安全防范工作没有做到位,犯罪分子这种伤害孩子的行为也必须严惩不贷。 但这件事情后来发生一个不小的“插曲”。事情爆发之后,有人放出了某家长质问老师的对话,而老师竟然让家长不如操心一下他家孩子的口算能力?老师的回答令人发指。心中除了KPI毫无其他。 但撇开这一点,激怒老师的家长就一定做得对吗?如果你曾经看见过那组微信截图,不难发现,这位家长在激怒老师之后,很快就有了截屏的倾向。 老师情商低、不把学生安危放在心上、做人毫无同理心是是事实。但这件事其实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件事: 产生家校矛盾的时候,微信群就是放大器,是小事变大、大事截屏留证据的“病灶”。 04 “ @康***6: 这是xx市幼儿园大四班x老师在家长群里的言语,作为老师,作为“辛勤的园丁”,我们家长能理解带小朋友的辛苦,但是这样的素质真的难以恭维,从这位老师在家长群的表现,真的不知道平常是鼓起多大的勇气去教育我们每一个孩子的,还是希望是和蔼可亲的老师教出来咱们还不懂事的小朋友! ![]() ![]() ![]() ![]() ![]() ” 这件事情的起因就更为简单了,老师让家长们带两本图书去学校,其中一位家长问了一句带去了是否带得回来。 虽然不得不承认这句话有些歧义(毕竟中国文字真的博大精深),但更有问题的还是在于老师,老师开始弯酸家长,甚至说出了“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教出什么样的孩子”这样上升到人身攻击的话语,以至于双方越来越针锋相对,老师的人品素质也早已暴露无遗。 在一个有98个成员的幼儿园微信群里,只有那位家长和老师在为了芝麻蒜皮的小事互相攻击而已。 而至始至终也只有一位家长站出来劝和(虽然没起到什么作用),但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家长群的冲突对话,也只会让其他家长们冷眼旁观,或是当作茶余饭后的八卦笑料。 ![]() 在幼儿园家长群里,只要有一个家长开始说话,立马就会涌现一大批家长对老师的肺腑感言,攀比之风愈演愈烈。而反观一场霸凌之战,沉默的永远是大多数。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曾经说过,人在一个群体里,往往只会做两件事,一件是锦上添花,另一件便是落井下石。 恭维老师是虚假的“锦上添花”,而霸凌围攻是真实的落井下石。但我想说的还有一种情况,便是权力者(如果幼师能被称为权力者)与普通人发生冲突时,人们往往什么也不会做,他只会保持沉默。 除了在有老师、有家长的微信群,还有一种奇特的存在,那就是只有家长的家长群。 05 除了自发的拍马屁行为,家长群还有组织集体的拍马屁行为,真是活久见。▼ “ @C***N: ![]() ” 06 没有老师的幼儿园微信群,可能出发点是好的,比如在不增加老师负担的情况下,家长们可以交流孩子的情况。然而现实常常事与愿违,如果家长抱团,这种群很容易沦落为对老师的“讨伐群”。▼ “ @心***y: ![]() ” 这位教育工作者在网络上发表了自己的言论,我非常赞同她的观点。任何问题其实站在有效的沟通上,都是能够解决的,为什么要通过这种方式把老师阻隔开呢?这样又何尝不是对老师的霸凌? 长期以往,不知情的老师可能会丧失所有自我辩护的可能,成为长期遭受怀疑的目标。即使是最虚假的信息也具有了可信性,所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而我们也往往最容易轻信这样的负面信息。 而这一切对家长又有什么好处呢?对孩子又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对孩子的一生的影响是最大的,孩子的问题都源于从小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身教胜于言教,我们所做的一切,一定要为孩子塑造一个好榜样。 有问题不沟通,而选择背后吐槽和讨伐,且不说无法解决问题,最终还会影响孩子与老师关系。 如今不少幼儿园和学校都对微信群立下了规矩,比如: 如果幼儿园建立家长群的目的只是为了老师发布消息,那么大可使用QQ群,QQ群有全员禁言功能,可以只允许老师说话,并且QQ群接收文件非常方便。 需要学校或强有力的老师来保证群规执行,比如老师在发布通知时都可附上“不必回复”等字眼;或是在看到家长说出不好的话语时,直接告诉他“请撤销”,并直接私聊。 每个孩子只允许一位家长入群,避免爷爷奶奶太多而造成群员杂乱的情况。 老师都不应当直接在群里指名道姓地说小朋友的情况,特别是批评或表扬,这样容易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和攀比风气。 很多家长太过关心孩子总想时时刻刻询问老师孩子的情况,但其实老师的评价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其中必定会有主观成分。要想真正了解孩子还需亲自跟孩子沟通。 然而现实的问题是,现在QQ的使用率远不及微信,在手机上挂QQ客户端的人就更少了。 也有一些幼儿园禁止老师用微信群和家长沟通,通知事情、沟通孩子情况必须一对一进行。可以想象的是,一个班几十个孩子,工作量真的够老师喝一壶了。 父母们其实也需要微信群——不然家长之间很难互相沟通,假如幼儿园里真的出现了恶性事件,院方若想遮掩,对起疑心的家长逐个击破要远远比处理群体性问责更简单。 回到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家长微信群有存在的意义吗? 事实就是,问题的根源本来就不是微信群。 即使没有微信群,以上所有的事情也一样都会发生。拍马屁、讨伐老师、家长之间因为孩子而发生冲突……一样都不会少。 微信群不是导火索,而是一个放大镜,把所有的戾气、所有关于孩子的沟通难题都摊在了阳光下。 而阳光下,根本就没有新鲜事。 其实我也曾在妞妞幼儿园的微信群里问过老师问题,比如,周一升旗表演,家长必须要去参加吗,当时那位老师的做法是,立刻私信我,并详细回答和解决。 我从此学到了“遇见问题”要私信老师。 和很多身边同龄孩子的家长聊起微信群,其实大部分人都觉得幼儿园老师在处理微信群这个问题上做得很好,比如只通知事情,不在群里点名批评孩子,对所有家长一视同仁,对拍马屁的行为不回应等。 更有甚者,老师为了方便家长们接受信息,同时开设了通知群、家委会群,费用收发群,意见交流群等不同用途的微信群……可以说既满足了刷屏党,也满足了日程繁忙,不愿在聊天记录里仔细翻找重要信息的家长。 明事理的、不奇葩的家长和老师,肯定是大多数。 但微信群确实是一个很容易产生问题的地方,隔着屏幕似乎大家更无所顾忌一些。 而且如文中所说,“公共场合”发言,还要承担“被截屏”的风险。(其实明知道是公共场合、明知道可能会被截屏,不是应该言行更谨慎吗?) 最后,我想问大家两个问题: 如果有其他家长在微信群里和老师起冲突,你会插言吗? 如果孩子的幼儿园/学校微信群风气很不好,你会选择退群吗? 欢迎交流~ *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号“夏天的陈小舒”,号主陈小舒是澳大利亚公卫博士,从事幼儿健康科研工作,她的公众号在幼儿营养和常见病护理等多个领域为0~5岁孩子的父母们带来权威、扎实的内容,推荐大家关注。 -End-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知爸妈心 说爸妈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