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镇,是真文人的方寸

 老鄧子 2019-01-19


镇纸,为文人书房里的压纸之物,起源已不可考。由于它功能的重要性,它甚至被称为笔墨纸砚后的“文房第五宝”。


黄玛瑙凫衔灵芝镇纸 清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不难想象,古人在宣纸上书写、作画的时候,常常因为穿堂风将纸张掀起,而感到无比心烦,这时拿过一件重物将纸压住,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文人雅士可能随手拿起桌上精雕细琢的一块玉器;穷书生可能从嘈杂的市集上找来一块他人遗弃的破石;深居简出的出家人可能只是将木鱼挪作了它用……


黄玉琴式镇纸 清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也有人说,镇纸的前身是席镇。远在还没有纸张的时代,中国古人是席地而坐的,而对中国乃至亚洲文化都影响深远的“百家争鸣”之花,就在精心编制的一张张草席上发芽、绽放。


 

不用时席子要卷起来收好,待到下次再用时,席子的边角,可能就没那么“听话”了,在席子的边角放上几个重物,是很自然不过的想法。不论是哪种起源,镇,就这样诞生了。


桦木雕灵芝长形镇尺 清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一偶然的“发明”,真正进入中国人的书房,最早可见于文字的记录是在南北朝时期的《南史·垣荣祖传》:“帝尝以书案下安鼻为楯,以铁为书镇如意”。


青玉竹节小镇纸 清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杜光庭《录异记·异石》:“会稽进士李眺,偶拾得小石,青黑平正,温滑可玩,用为书镇”。宋张镃诗:“三山放翁宝赠我,镇纸恰称金犀牛”。不难看出,唐宋时期的镇纸,已成为文人品评、炫耀的对象。


竹根雕三羊镇纸 清初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清之后,更多的书画名家开始使用镇纸,这种需求促进了文房用具的制作和使用,方形、长条形、动物形镇纸开始逐一出现在文人的书桌上,不仅实用,更是向客人巧妙展现主人爱好和审美的佳器。


牙雕松树形镇纸 清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镇纸在桌,纸张便不易动、不会误沾墨渍,喜欢习字绘画的你就能凝神静气,挥笔落纸,一气呵成。

 

虽然镇的材质不限种类,金、银、木、石、玉、瓷、铜、水晶皆可为镇。



观复猫屋以景德镇瓷艺仿生太湖石,经千般雕琢、百工点缀得一【太湖石笔架山】完美展现本物的“瘦漏皱透”四妙。



物有性,品随心。无心则为笔架,有心却可为镇。二用合一,别出心裁。



置于案头,镇纸与笔架两个本无相关的概念,此时间,却有了天然的默契。


 

翰墨飘香,香茗以伴。抬手,举笔,既不怕墨溅墨燥,亦不惧悄然风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