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1.上节详细讲解了小柴胡证前六大或然证的条文理解和病机治法。 2.小柴胡汤的病机特点有二:一是邪热郁结于少阳经。常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心烦”等表现;二是胆热犯胃,胃虚停饮。轻者,不欲饮食,食难下行;重者,恶心、喜呕。故治疗主以柴胡、黄芩清透少阳郁热,生姜、半夏化痰饮,参草枣补胃和中。 ▼ 本节提要: 1.揭晓上期的医案 2.讲解第七大或然证--“若咳者“的病机与治法 3.分享关于小柴胡汤证兼见咳嗽的治疗经验 4.验案示例 ▼ ▼ ▼ 上期医案揭晓:(反复咳嗽发热案) 王某,男,5岁,因反复咳嗽1个月就诊。感冒起病,经治一月未愈,现早晚咳嗽阵作,晨起痰多难咯出,两鼻孔均堵,流黄鼻涕。平时大便粗大,尿偏黄,近来纳差。 触诊:太阳穴热,腹部软,右胁叩痛; 脉诊:左关脉浮弦滑数,右脉关弦滑按之软; 望诊:唇红,面颊红,舌尖红,苔薄黄,扁桃体红肿,咽后壁红。 病机分析: 1、左关脉浮弦,面颊红,咽后壁红肿,扁桃体红肿大,太阳穴热,大便粗大,尿黄,右胁叩痛,为邪郁少阳,少阳郁火循经上攻;右脉关弦按之软(右关脉主脾胃,右关脉稍弦软,主胃虚偏寒),纳差,咳嗽有痰,反复难愈,为胃虚有痰,少阳胆郁克犯胃土;(小柴胡汤证) 2、右脉兼滑(主阳明胃热),唇干红,涕黄,扁桃体红肿,大便粗大,腹部无压痛,阳明气分有热;(石膏证) 3、鼻孔塞,两脉均浮,为太阳表邪未尽,肺气郁闭。 总结:外感后,三阳合病,以邪郁少阳为主,痰火上逆犯肺。 拟方:小柴胡汤加石膏、苏叶、连翘、僵蚕 柴胡12g 黄芩5g 姜半夏8g 党参5g 生姜5g 大枣10g 炙甘草3g 生石膏15g 苏叶3g 连翘10g 僵蚕6g 七剂颗粒剂,温水冲服,日一剂,分二服 服完7剂即告痊愈,随访3月,诸症未见复发。 按:该案主以小柴胡汤,清透少阳郁热,兼扶正祛邪,化痰和胃;加生石膏兼清阳明里热,加连翘、僵蚕加强清咽解毒透邪,加苏叶兼散太阳表邪,开表宣肺。 兼咳者 肺金本能克木。如果少阳郁火太甚,或者肺金素虚者,则少阳胆火,反易上逆犯肺,而致“咳”。如果少阳郁火每易致人咳嗽者,是其人多有肺阳内虚,寒饮不化的体质。 故小柴胡汤证每易致咳嗽者,常宜加干姜半夏,温肺阳、化痰饮,加五味子兼补益肺肾。少阳郁火,挟痰饮上逆致咳嗽者,因去人参、大枣,甘补易壅阻生痰,故去之。如果肺气素虚之人,人参宜不去。 临床上,少阳病小柴胡汤证,兼见咳嗽的病因甚多,不可曲解仲景本意。 余治疗少阳证兼咳嗽的临床经验介绍 第96条“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是针对素体肺阳虚弱、有寒饮不化者,这类人群多有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哮喘或有长期顽固咳嗽的病史,故在治疗急性感染时,必须兼顾素体肺阳虚弱的体质。 对于急性起病的少阳病兼咳嗽者,则必须辨证施治。 (1)少阳郁火,上逆犯肺致咳嗽者,由于火性急迫,又是郁火,所以其咳声多“空空空”作咳,声音粗迫,闷声作咳,呈阵发性,咳声连续、急促,咳嗽时往往舌头外伸。 据我的经验,这种阵发性发作的疾病,外感病多与少阳有关,内伤病多与厥阴有关。有的晨起咳一阵,还有咽痛,有的晚上十一点钟到三点钟阵发性咳嗽,这种阵发性的咳嗽,多是肝胆郁火犯肺的表现。 (2)因为小柴胡汤证的病机,是少阳郁火,兼胃虚有停饮。所以小柴胡汤证的病人,其胃脘部多虚软、喜按,咳嗽多有痰、但痰一般不是太多,舌苔稍腻,这样的咳嗽用小柴胡汤原方即可。 (3)如果咳嗽急促时,甚至呕吐出痰涎粘液,早上喉咙痰多,舌苔厚腻,或有嗳气、胃胀等痰气上逆症,是兼有半夏厚朴汤证,应以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以加强化痰降逆止咳之功。 (4)如果兼见痰色黄稠、口渴、唇红干,右脉滑数者,则属于兼有阳明里热,其治疗应该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30至60克(白虎加人参汤意),清宣少阳与阳明之郁热,邪热去则咳止。 (5)如果兼有痰直稠厚如粥,量多易咯出,色黄绿或白者,治疗应以小柴胡汤合用《千金》苇茎汤。 (6)如果少阳郁火咳嗽,伴有鼻流清涕,汗出恶风,右脉浮弱者,其治应应用小柴胡汤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7)如果兼有发热重,咳喘,口渴、舌红苔黄,唇红干,呼吸急促,甚至胸部憋闷,鼻翼煽动、右脉浮弦滑者,应用小柴胡汤合麻杏甘石汤。 (8)如果兼有心下压痛,舌苔黄腻,右关脉浮滑者,应用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 病案一、 (支气管炎咳嗽案) 郝某,女,3岁,因咳嗽3天前来就诊。前2天口服肺力咳无效,今日发热38.5-40℃,干咳,咳声粗,气喘,纳差,吃东西想吐,怕热,喜饮。 脉诊:左关脉弦滑数,右关小滑数; 望诊:唇红,舌红苔中黄厚,咽后壁红,淋巴结肿大,太阳穴热。 腹诊:右胁叩之不适。 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湿性啰音。 病机分析: 1、左关脉弦滑数,右胁叩诊不适,咽后壁红,淋巴结肿大,太阳穴热,为邪郁少阳,少阳郁火循经上攻;纳差,食谷欲吐,苔厚,为胃虚停痰;(小柴胡汤证) 2、高热,咳声粗,略喘,怕热,喜饮,两脉滑数,苔中黄厚,为表气郁闭,肺热壅盛。(麻杏甘石汤证) 拟方: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 柴胡12g 黄芩5g 姜半夏8g 党参5g 生姜5g 炙甘草3g 大枣10g 麻黄6g 杏仁6g 生石膏50g 七剂颗粒剂,温水冲服,日一剂,分二服 服后速愈,且随访无不适。 按:或问,3岁女童,生石膏用量如此之重,可否?生石膏《本经》载其性味“味辛,微寒”,张锡纯言“外感实热,放胆用之,直胜金丹”,所言不虚。我临床运用生石膏的经验是:无明显阳明热者可以加生石膏15克;有明显阳明热者,生石膏30g起步;阳明热重者则须加到60g。对症治疗,并无寒凉之弊。 病案二、(上呼吸道感染案) 王某某,男,40岁。2017年8月16日初诊。患者长期咽喉不适,食辛辣油腻之物则易腹泻。近日受凉,头昏痛,咽喉疼痛红肿,咽中有痰,但不易咳出,口干欲饮,口苦,目外眦干涩发痒,鼻窍不通,仰卧则甚,耳朵昏蒙,耳鸣时轻时重。性情急躁。小便偏黄,大便粘。 脉诊:左关脉弦小滑,尺沉弦;右关浮弦小带滑,尺沉偏弱。 望诊:舌淡红,苔薄白,有剥脱,舌下稍瘀。面颊稍红,唇口偏干。咽后壁红肿有滤泡。 腹诊:心下压痛,两胁叩痛(右重于左),腹部拘急。肺部听诊(-)。 病机分析: 1、左关脉弦小,口干口苦,鼻塞,目外眦干涩,耳鸣,耳昏蒙,咳嗽痰滞,此少阳胆热犯胃,胃虚停饮所致;(小柴胡汤证) 2、右关脉弦滑,心下压痛,大便黏,食辛辣油腻之物易腹泻,是痰热结于心下;(小陷胸汤证) 3、右脉浮弦,鼻窍不通,咳嗽痰滞,是表邪未解,肺气失宣。 总结:邪郁少阳,兼痰热结胸,肺气失宣 拟方:小柴胡合小陷胸加苏叶。 柴胡24g黄芩9g党参9g姜半夏15g 黄连3g全瓜蒌30g苏叶6g大枣15g 生姜9g炙甘草9g 五剂颗粒剂,温水冲服,日一剂,分二服 患者服药一周,咽喉不痛,咳嗽、头昏痛、耳朵昏蒙等症均明显缓解,大便成形,稍有油腻也不易腹泻。后以逍遥散加味调理收功。 按:小柴胡汤,扶正祛邪,外透少阳郁热,小陷胸内清胸中痰热,加苏叶可散太阳未解之邪。 学生顾然医案
来一次实战演练吧,看看大家掌握的怎么样~ ↓ ↓ ↓ 李某,男,6岁。感冒3天,晨起咳嗽频繁,恶心,咽痒,咽中有痰难出,多白粘鼻涕,鼻塞,平时不易汗出,大便偏干,小便黄,眠可。双脉浮弦小,舌边尖偏红,中间黄腻苔偏厚,咽喉壁红滤泡,扁桃体大,颌下淋巴结大,两胁叩之不适。 关于加入医案讨论模块的意义: 希望大家积极参与讨论。只有经过自己积极思考了,再对比别人的思考,你才能记忆深刻,理解才会更到位。否则只是单纯地旁观别人,永远在外围,无法登堂入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