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年1月19日┃学校科研┃“草根”研究 “抱团”前行——谈微型课题研究的团队建设

 heitudi 2019-01-20

“草根”研究 “抱团”前行

——谈微型课题研究的团队建设


王燕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碧波实验小学


摘    要:课题研究显然是每一个教师走上科研之路的“必要途径”,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 微型课题是为解决一个具体的、较为微观的现实问题而建构和确立的小课题, 小而有型、结果可以预测, 操作性强。建立微型课题研究小团队, 能够扎实推进“草根”研究, 实现区域内个人研究与群体研究互进、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双赢。

关键词:微型课题; 团队建设; 教育科研;


近年来, 教育改革已经蔚然成风。时代要求教师走出“经验型”的“桎梏”, 积极探索实践, 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那么课题研究显然是每一个教师走上科研之路的“必要途径”。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 “课题研究”显得那么遥远, 似乎“可望不可即”, “微型课题”应运而生。顾名思义, 微型课题是教师为解决一个具体的、较为微观的现实问题而建构和确立的小课题, 解决的一般是具体明确、小而有型、结果可以预测、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微型课题研究的着眼点主要关注于教育教学细节, 研究的周期短, 见效快。

“一个人走得快, 一群人走得远”, 这话揭示了团队的力量强大。建立微型课题研究小团队, 能够实现区域内个人研究与群体研究互进、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双赢, 从而为微型课题研究渐行渐远、渐入佳境提供依托, 为创新教育研究方式、教育科研管理模式积累经验。


一、确立目标———拥有相同的“方向”

《礼记·中庸》中说道:“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其中的“预”就是目标。任何团队建设, 也都应该先确立目标。微型课题研究的团队只有引导团队教师把目标内化为每个成员的精神需要, 使每个教师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动同团队的要求统一, 达到最大化, 那么团队才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引力, 促进优良团队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作为一个微型团队的组织者, 我在组建初始就与团队教师一起商议, 最后确立了如下目标:

1. 按照计划开展活动, 每次活动有主题有组织, 成员在课题研究上能趋于理性。

2. 每位成员的研究课题都能高质量完成, 研究成果在区级及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

3. 解决成员在研究过程中的困惑、困难, 避免“闭门造车”的情况。大家集思广益, 共同进步。

4. 增强成员的科研能力, 阅读教育科研书籍, 形成学习小组, 分享学习心得。

5. 探索出微型课题研究与教学相交融的课堂模式, 解决课题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 让课题研究从微型课题开始回归教育现场, 回归教育原点。

上述目标的确立是依据了此团队成员现有的基础和团队建设核心的问题, 因为是大家共同商议的结果, 因此便成为了大家共同的“目标”, 由此整个团队便找到了相同的“方向”, 在今后研究进程中便能凝心聚力了。


二、组织活动———开展实在的“研讨”

作为一个研讨团队, 组织课堂观摩、研讨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因为团队中的各个成员来自不同的学校, 虽然承担着相同的学科, 但是真正能坐在一起研讨的时间是很有限的, 而作为研究团队, 共同讨论是必不可少的。面对这样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 如何走出一条团队研讨之路来?

1. 搭建平台。

搭建团队网络媒体平台, 拓展“抱团”时空, 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实时互动。建立微信群或QQ群, 这样大家就可以突破地域局限, 团队活动的时间和地点更加灵活。如果人员人数多, 还可以分小组群, 这样就可以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发言的机会。

2. 定时活动。

任何研究,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时间, 如果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反思, 那么研究就是“一纸空文”。作为一个团队, 如果没有一个确定的研究时间, 那么团队仍然是一盘散沙。因此微型课题团队也应该有这样特定的时间, 让每一个成员都能意识到自己是研究团队中的一员。

3. 确定内容。

团队讨论前要告知成员主题, 让成员们围绕这个主题先写第一轮思考。写了第一轮思考的成员才能有资格讨论, 否则就取消资格。有了第一轮思考, 那么在讨论中就不会精力分散了, 集中度高, 才会使讨论有效。

依托网络, 围绕主题, 教师们展开交流和探讨, 有利于教师更加密切地切磋技艺、增进感情, 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深入课堂———把握研究的“抓手”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 任何的课题研究, 落脚点就是教育教学实践, 微型课题研究也不例外, 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主要“抓手”。而对于这个团队来说, 研究的主要“抓手”也只能是课堂。那么如何以一个团队的形式来进行课堂研究, 让其有别于个人的“单打独斗”呢?

因为是以相同学科的研究作为团队建设的基础, 因此就带来了一个很大的“便利”———可以进行同题异构研究。所谓“同题异构”, 就是相近课题的多位研究者或研究者与同学科教师选用同一教学内容, 根据普通教学课、课题研究课的要求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结束后进行对比、总结,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并以教学验证研究策略、改进研究方法。这样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解读、不同的设计、不同的呈现, 带来不同的效果。通过同题异构, 就能更好地比较出哪一种教学方式更加有效, 哪一种方式存在问题, 对于课题研究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四、搭建舞台———公开实践的“成果”

教育科研最终是服务于教育实践的, 只有不断研究, 教育才能不断改进, 教育教学的效果才能提高, 这是大家都有的共识。但是为什么目前教育科研的现状是:大家都觉得应该研究, 但是又都怕研究?很大一个问题在于研究者看不到成功的希望。要让教师们积极参加研究团队的活动, 参与到教育教学的研究中来, 必须为他们搭建“舞台”, 让他们有展示的机会, 让他们看到自己的研究被认可。

1. 研讨课堂公开展示。

通常情况下, 微型课题研究教师的研究日常是:发现问题———反思假设———课堂验证———反思提炼———总结经验。这个过程并不是单向的, 有时候会不断反复,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验证都会成功;这个过程一般是研究教师独自经历的, 有时候为了一个问题一个环节, 需要冥思苦想很久。

微型课题研究团队可以依据团队优势, 分学期、分年段地组织公开课展示, 请区域内研究专家、研究团队成员、学校分管领导、学校教研组成员、兄弟学校的研究教师都来观摩, 一方面让研究教师通过课堂汇报一下自己研究的思考及成果, 另一方面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集思广益, 能获得更多的启发和灵感。

2. 研究论文公开发表。

论文是研究实践物化的成果, 对于推广研究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教师要努力提炼总结, 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变成文字, 而研究团队要努力拓宽渠道, 把教师的研究论文变成“铅字”。这样的渠道可以逐级建立:

(1) 团队刊物。微型课题研究团队可以定期出版自己的团队刊物, 刊物中的内容可以包括:研究教师的学习心得、读书后感、研究设计、阶段成果等。刊物也并非一定要纸质的, 也可以借助网络媒体, 制作成电子小报、研究简报等, 可以通过微信、QQ的方式传播, 这样能更加及时地为这些研究教师“发声”。

(2) 区域刊物。微型课题研究团队隶属的区分管部门, 可以在区域刊物中单独辟出相关的一块来, 为这些研究教师营造一个交流分享的“场域”, 让他们在这方天地中, 找到更多的“同行者”。

(3) 域外刊物。研究教师自身要努力提高撰写论文的水平, 把自己的论文投向更高级别的杂志, 让区域外的同行都能看到自己的研究“痕迹”, 扩大研究的影响, 推广研究的成果。

“抱团”的目的是为了“取暖”, “抱团”的研究团队是为了共同研究、共同磨课、共同提高。通过确立目标、组织活动、深入课堂、搭建舞台, 让团队凝聚人气, 集聚力量, 营造氛围, 走出一条适合教师从事科研的草根化研究之路, 助推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教育素养的提升。

本文来源:华夏教师 2018,(33),10-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