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痰饮经方

 学中医书馆 2019-01-20

概述

痰饮实指水饮,是人体在病理情况下水液代谢失常而停留于局部所引起的病证。故痰饮是病理产物,又是本病的病因。本病在《金匮》里论述最为详尽。根据饮停部位的不同而分为四饮,即狭义痰饮,悬饮,支饮和溢饮。产生的原因多由外感寒湿,饮食不节,阳气虚弱等导致的肺、脾、肾三焦气化失职,尤其是脾失健运是发病的关键。

本病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过程之中,例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胃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肝硬化腹水、耳源性眩晕、风湿关节炎、胃下垂等等。辨证时主要根据部位,症状,及虚实寒热的主次不同情况进行诊治。因饮邪属阴,得之阳虚,故《金匮》对本病的治疗提出了用“温药和之”的原则。

在具体的运用上又有汗、下、利、温四法。但饮郁日久可以化热,故仲景也注意到热证。气停则水停,故亦有气滞者。

痰饮虚证

1、脾阳虚证 证候:胸胁支满,目眩,短气,不欲饮水,饮入易吐,或呕吐清水痰涎,或背寒冷如掌大,心悸,形体素盛今瘦,舌苔白滑,脉弦滑。

治法:温脾化痰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呕吐,眩悸者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和胃降逆;眩冒者加泽泻汤;脘腹胀满者,加橘皮、川朴、枳实理气消痞;中气虚弱者加人参、黄芪。

2、肾阳虚弱 

证候:畏寒肢冷,少腹拘急不仁,小便不利,脐下悸动,头眩短气,舌质胖淡,苔白腻,脉细弱。

治法:温肾化饮。

方药:金匮肾气丸。脐下悸动,头眩,小便不利,吐涎沫者用五苓散;肾阳衰微,四肢沉重疼痛,恶寒腹痛,心悸不安者,用真武汤。

有人用肾气丸为主治疗慢性肾炎、前列腺肥大、糖尿病等获效的病例很多。

日本小仑重成报告,以八味丸为主治疗老年性白内障44例,视力上升者占83%,不变者占10%,继续下降者占7%。滕平健代用本方治疗284例,均不伴有糖尿病、肾炎等病,亦无明显眼底及前眼部病变,对568只患眼的总有效率亦达81.4%。

苓桂术甘汤治疗睾丸鞘膜积液25例,痊愈23例,好转1例,无效1例。据作者体会,认为本病属中医“水疝”病范围。

其病在肝,其源在脾。因脾虚健运失职,水湿内生,影响肝之疏泄;水饮下流停滞肝脉而成,故以本方治本。阴囊肿大较甚者加海藻、昆布;水阻闭络者加桃仁、红花;后期积液少而迟迟不消者加荔枝核、川楝子疏肝理气。此外有用本方加减治眩晕、胸痹心悸、神经性耳聋、病窦综合征等。

痰饮实证

证候:饮留胃肠,心下坚满(胃中时有水声),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脉弦沉。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口舌干燥。

治则:攻下逐饮。

方药:在胃用甘遂半夏汤;在肠用己椒苈黄丸。甘遂可用3g入煎,或用甘遂末2g冲服亦可。

有报道:用甘遂半夏治疗肺心病腹水1例,曾用强心利尿剂病情反而加剧。中医辨证为脾肾两虚,痰饮内阻,元气欲脱。用人参15g,甘草3g煎汤送服甘遂蜜丸3g,病情好转。翌日上方加木香12g,服后二便通畅,继以八味肾气丸固其本。月余,症消失,访6年未复发。

有报道用本方治愈尿毒症1例。有用己椒苈黄丸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所致幽门梗阻14例,选择病例皆有上腹部疼痛、嗳气、吐酸反复发作史。检查有胃蠕动波,振水音。钡餐透视有不同程度的胃扩张,胃内容物潴留, 钡餐滞留等。

十二指肠引发者5例,胃溃疡并发者2例,两处同时存在者3例,两处溃疡合并胃炎3例。12例曾用过阿托品、灭吐灵,3例洗过胃,禁食补液无效。

用本方加枳实、旋覆花、代赭石、甘草为基础方,酌加行气、补气键脾药。结果:2~7剂梗阻解除;有10例进行钡餐造影复查,仅1例有轻度胃扩张,其余9例胃形态、蠕动正常。

原来溃疡病有1例痊愈,2例好转。

注意事项:本方苦寒,属攻逐之剂,不宜久服,一旦饮除,宜更方调理。

有报道用己椒苈黄丸治疗危重证,如急性肾炎尿毒症、肝硬化腹水、肝昏迷、心包炎、心包积液等。对痰饮水湿重证不拘何病,有是证用是方。如渗出性胸膜炎、心源性水肿、急性肾炎、脾功能亢进等,用之每获良效。

悬钦

为饮邪留于胸胁部所产生的病证。

证候:胁痛或胀痛,咳嗽,呼吸转侧时疼痛加重,气短息促,舌苔薄白,脉沉弦。治法;攻逐水饮。

方药;十枣汤或葶苈大枣泻肺汤。

有人用十枣汤治疗水肿病40余例获良效。

其一为肝硬化腹水辨证属《金匮》肝水;

其二、三为急性肾炎(属风水、皮水)虽由外感而成但有深浅之别,故治疗有所不同;

其四为慢性肾炎,由脾肾阳虚所致。4例水肿病因证候各不相同,治疗均先辨证施治,后用十枣丸攻逐。

十枣汤治疗28例结核性胸膜炎,对胸水吸收,24小时内吸收者9例,72小时以上吸收者6例。

关于十枣汤的煎服法,正确的煎服法是大戟、芫花、甘遂共研细末取1.5g,用面包皮,大枣十枚煎汤,清晨空腹服,即枣汤送服药。

溢饮

证候:身体沉重而疼痛,甚则肢体浮肿,无汗恶寒,口不渴或兼见咳嗽,痰多白沫,干呕胸痞,苔白,脉弦紧。治法:温散发汗解表。方药:小青龙汤。如兼发热烦躁,为表寒内热,宜大青龙汤。

支饮

证候:咳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妇人吐涎沫;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咳而微喘,发热不渴,舌苔白滑,脉弦紧。

治法:温肺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饮多寒少,表证不显,喘咳痰盛不得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正虚邪实,喘满甚剧,心下痞坚,面色黧黑,烦渴,脉沉紧,苔黄,用木防己汤;肾阳虚微,喘促动则更甚,形寒神疲脉沉细,用肾气丸。

据报道,

① 实验研究,以小青龙汤加减(厚朴、麻黄、石膏、杏仁、五味子、半夏、干姜、 细辛)制成10%煎剂,按1ml /kg静脉注射于实验性支气管痉挛的麻醉猫上。结果表明,有显著解除支气管痉挛的作用。 

② 日本今田屋孝对84例支气管哮喘者分为特应型、感染型、混合型。分析了汉方药的疗效与临床病型的关系。据统计发现,小青龙汤或麻杏石甘汤等麻黄剂,对特应型的有效率最高80%,而以甘草、茯苓为主药的方对感染型有效。

③ 日本用小青龙汤治疗过敏性鼻炎,1日1剂分2次温服,获良效,重症较轻症好,重症有效率为86%,中等症状60%,轻症29%疗效维持时间短者1个月,长者2年,对燥咳、咯血、肺痈等热证者,不宜用。

④ 日本人用小青龙汤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31例,总有效率为64.5%。

⑤ 根据药理研究和动物实验观察,认为木防己汤与麻杏石甘汤皆可驱出压迫在胸部或心下部的水邪,轻度抑制因组织胺所引起的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木防己汤主治由肺气肿、肺瘀血引起的咳嗽。

讨论

痰饮病在临床上广泛存在,见于各系统的疾病中。仲景对本病的诊断,主要根据饮停部位和症状表现分为狭义痰饮、悬饮、支饮和溢饮4种类型,然后根据脉症进行寒热虚实辨证论治。

狭义痰饮是饮邪留于胃肠道所引起的病变,故凡胃腹部出现的病证如胀满,疼痛,呕吐恶心,腹泻,心悸,肠鸣沥沥包括体检时发现的气过水声,胃部振水音,肠鸣音亢进等等,特别是呕吐和这些体征是饮留胃肠的重要依据,当然也要参考前面第—和第二分类所述的症状。

苓桂术甘汤作用主要在脾胃,其次为心胸和下焦,而脾为生痰之源,但痰饮形成后可流注全身各部,产生很多病症,故临床可用于多种疾病而表现有脾胃阳虚,水饮内停者,如心脏神经官能症、心瓣膜病、心房颤动、症状性高血压、低血压、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炎、胃下垂、头痛、眩晕、结膜炎、耳鸣、美尼尔氏综合征等。个人体会凡遇心血管病,胃肠道病只要具有心下逆满、胃部有振水音、心悸、眩晕、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者即可投本方,

血压高者加钩藤、天麻、白芍;

气虚短气者加参、芪;

头痛、眩晕伴天旋地转、胃胀纳少,苔白者投本方加法夏、泽兰。

有人用本方加桂枝治疗心脏急难危重证亦收到较好的疗效。计有病毒性心肌炎重度传导阻滞、肥厚性心肌病、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风湿性瓣膜狭窄、心衰、心源性肝硬化腹水等。他认为改善心肌传导阻滞等于温通心阳,而温阳化饮则具强心利尿之功能。笔者同意其见解,个人体会若能佐以麻辛附子汤加减效果会更好。此外还有人用之治妇科白带过多属寒湿者。

泽泻汤已在眩晕病中说及,此不多赘。小半夏加茯苓汤多与苓桂术甘汤、泽泻汤合用为好,

有人用本方加减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获良好效果。他认为本方对冠脉供血不足有康复作用,而且对瓣膜损害的复原也相当有效。

甘遂半夏汤治疗痰饮(狭义)实证,指邪盛而正不甚虚。该方甘遂用量只要掌握得好能泻水而不伤正。有人用单味甘遂末于胃手术后第一周,以通里攻下代替补中理气,观察100例,效果满意。本方用半夏和胃止呕,芍药敛阴和营。有人用此方法治疗肺心病肺肾两虚,元气欲脱者。有用以治尿毒症者,也有人用以治疗哮喘者。总之属痰饮留于胸腹部,胸腹胀满、有腹水或咳喘痰多者。

己椒苈黄丸是泻肺气,通水气,通大肠实热破积之方,通三焦痰饮水湿,热结瘀阻。故前人谓之有宣上运中导下的作用。运用本方的要点在于水、热互结于肺与胃肠之间,证见咳喘痰多而稠、肠间有水声、大便不通或不畅,小便不利,舌苔黄腻或黄厚或白厚而干者。临床上可以此治疗一些重证难证,例如慢支肺气肿合并感染,哮喘,胃、十二指肠慢性炎症或溃疡病所致之幽门梗阻、呕吐、胃脘胀满、便秘者,各种不完全性肠梗阻、肝硬化腹水、肝昏迷、尿毒症、心性水肿、渗出性胸膜炎等,用之每可收效。

重要问题在病机相符。葶苈子为泻肺要药,对咳喘、胸胀满者可用至15~20g。有人用本方去大黄改商陆,加黄芪,改丸为汤,寄益气于分消之中治疗水肿、臌胀、肥胖等病证亦效。

十枣汤是峻下逐水方,容易伤正气,但临床上报道用本方治疗各种疾病颇多。

有人用之治疗51例胸膜炎病人,结果胸水在11天内改善者96%,20天内完全消失者达88%,药后腹痛者19例,恶心呕吐者6例。

有人用抗痨药加十枣汤治疗渗出性胸膜炎取效。

有用本方加减治疗肾病综合征,良性颅内压增高。

有人用之治疗水肿(含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肾炎)40例而获良效者。

总之多用于胸积水和腹水,但泻水力强,容易造成人体失水,故运用时需注意用量以1.5~2.4g为宜;邪盛正不虚者可考虑使用。体质虚弱者应慎用或先补后泻或补泻兼施。

溢饮为饮停四肢关节肌肤之证。以关节或肌肤酸疼伴沉重感甚至浮肿为主证。

故临床上可见于多种原因引起之痹证或浮肿。支饮为饮停胸膈之间的病证。

临床上可见于急、慢性肺部疾病,如支炎、哮喘、肺气肿、肺炎、胸膜炎等。

小青龙汤治疗治疗溢饮和支饮都是取本方能解表发汗、散寒和温肺行水之功效,治疗表寒里饮之证,故适用于或肺胸部疾病或寒湿痹证或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有此病机者。

有人还用以治疗湿性湿疹、小儿百日咳属寒者,凡肺部之病以咳喘痰多清稀、遇冷更甚为本方指征。

急慢性肾炎浮肿肢冷、恶寒,舌淡苔白腻,特别伴有痰鸣咳嗽者,即可投以本方。原文虽说用于表寒里饮证,但不一定要有外感表寒之寒热无汗、头痛等表证才能用,只要饮邪在上在表在外者皆可用。湿疹以分泌物清稀量多为依据。此外本方还可合二陈汤,玉屏风散,麻杏石甘等同用。

葶苈大枣泻肺汤,用于痰多难咯而喘咳者,甚则心悸、浮肿也可用。据报道本方有利水、强心作用,故亦可用于心衰气喘、心悸浮肿等。

木防己汤有人参、桂枝益气强心通阳,防己利水,故多用于心源性喘满,面色黧黑浮肿之证,如心衰、肺水肿、风湿性心内膜炎等引起胸腹胀满、喘息,也可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肾炎水肿。总结起来使用本方指征为心下痞坚、呼吸困难、紫绀、喘鸣、浮肿、尿少等虚实并见者,并可与五皮饮、苓桂术甘等合方化裁。

张锡纯治痰饮方 

1、理饮汤

治因心肺阳虚,致脾湿不升,胃郁不降,饮食不能运化精微,变为饮邪。停于胃口为满闷,溢于膈上为短气,渍满肺窍为喘促,滞腻咽喉为咳吐粘涎。甚或阴霾布满上焦,心肺之阳不能畅舒,转郁而作热。或阴气逼阳外出为身热,迫阳气上浮为耳聋。然必诊其脉,确乎弦迟细弱者,方能投以此汤。

于术(四钱)、干姜(五钱)、桂枝尖(二钱)、炙甘草(二钱)、茯苓片(二钱)、生杭芍(二钱)、桔红(钱半)、川浓朴(钱半)。

服数剂后,饮虽开通,而气分若不足者,酌加生黄数钱。

方中用桂枝、干姜,以助心肺之阳,而宣通之。白术、茯苓、甘草,以理脾胃之湿,而淡渗之(茯苓甘草同用最泻湿满)。用浓朴者,叶天士谓∶“浓朴多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欲借温通之性,使胃中阳通气降,运水谷速于下行也。用桔红者,助白术、茯苓、甘草以利痰饮也。至白芍,若取其苦平之性,可防热药之上僭(平者主降),若取其酸敛之性,可制虚火之浮游(《神农本草经》谓芍药苦平,后世谓芍药酸敛,其味实苦而微酸)。且药之热者,宜于脾胃,恐不宜于肝胆,又取其凉润之性,善滋肝胆之阴,即预防肝胆之热也。况其善利小便,小便利而痰饮自减乎。

一妇人,年四十许。胸中常觉满闷发热,或旬日,或浃辰之间,必大喘一两日。

医者用清火理气之药,初服稍效,久服转增剧。后愚诊视,脉沉细几不可见。

病家问∶系何病因?

愚曰∶此乃心肺阳虚,不能宣通脾胃,以致多生痰饮也。人之脾胃属土,若地舆然。

心肺居临其上正当太阳部位(膈上属太阳,观《伤寒论》太阳篇自知),其阳气宣通,若日丽中天暖光下照。

而胃中所纳水谷,实借其阳气宣通之力,以运化精微而生气血,传送渣滓而为二便。

清升浊降,痰饮何由而生?

惟心肺阳虚,不能如离照当空,脾胃即不能借其宣通之力,以运化传送,于是饮食停滞胃口,若大雨之后,阴雾连旬,遍地污淖,不能干渗,则痰饮生矣。

痰饮既生,日积月累,郁满上焦则作闷,渍满肺窍则作喘,阻遏心肺阳气,不能四布则作热。医者不识病源,犹用凉药清之,勿怪其久而增剧也。遂为制此汤,服之一剂,心中热去,数剂后转觉凉甚。遂去白芍,连服二十余剂,胸次豁然,喘不再发。

一妇人,年三十许。身形素丰。胸中痰涎郁结,若碍饮食,上焦时觉烦热。偶服礞石滚痰丸有效,遂日日服之。初则饮食加多,继则饮食渐减,后则一日不服,即不能进饮食。又久服之。

竟分毫无效,日仅一餐,进食少许,犹不能消化。且时觉热气上腾,耳鸣欲聋,始疑药不对证。求愚延医,其脉象浮大,按之甚软。愚曰∶此证心肺阳虚,脾胃气弱,为服苦寒攻泻之药太过,故病证脉象如斯也。拟治以理饮汤。病家谓,从前医者,少用桂附,即不能容受,恐难再用热药。愚曰∶桂附原非正治心肺脾胃之药,况又些些用之,病重药轻,宜其不受。若拙拟理饮汤,与此证针芥相投,服之必无他变。若畏此药,不敢轻服,单用干姜五钱,试服亦可。病家根据愚言,煎服干姜后,耳鸣即止,须臾觉胸次开通。继投以理饮汤,服数剂,心中亦觉凉甚。将干姜改用一两,又服二十余剂,病遂除根。

一妇人,年四十许。上焦满闷烦躁,思食凉物,而偶食之,则满闷益甚。且又黎明泄泻,日久不愈,满闷益甚,将成臌胀。屡次延医服药,多投以半补半破之剂,或佐以清凉,或佐以收涩,皆分毫无效。后愚诊视,脉象弦细而迟。知系寒饮结胸,阻塞气化。欲投以理饮汤,病家闻而迟疑,似不敢服。亦俾先煎干姜数钱服之,胸中烦躁顿除。为其黎明泄泻,遂将理饮汤去浓朴、白芍,加生鸡内金钱半,补骨脂三钱,连服十余剂,诸病皆愈。

一妇人,年近五旬,常觉短气,饮食减少。屡次延医服药,或投以宣通,或投以升散,或投以健补脾胃,兼理气之品,皆分毫无效。浸至饮食日减,羸弱不起,奄奄一息,病家亦以为不治之证矣。后闻愚在其邻村,屡救危险之证,复延愚诊视。其脉弦细欲无,频吐稀涎。询其心中,言觉有物杜塞胃口,气不上达,知其为寒饮凝结也。遂投以理饮汤,方中干姜改用七钱,连服三剂,胃口开通。又觉呼吸无力,遂于方中加生黄 三钱,连服十余剂,病全愈。方书谓,饮为水之所结,痰为火之所凝,是谓饮凉而痰热也。究之饮证亦自分凉热,其热者,多由于忧思过度,甚则或至癫狂,虽有饮而恒不外吐。其凉者,则由于心肺阳虚,如方名下所言种种诸情状。且其证,时吐稀涎,常觉短气,饮食廉少,是其明征也(后世谓痰之稀者为饮,稠者为痰,与《金匮》所载四饮名义不同)。

邑,韩××医学传家,年四十有四,偶得奇疾。卧则常常发搐,旋发旋止,如发寒战之状,一呼吸之间即愈。

即不发搐时,人偶以手抚之,又辄应手而发。自治不效,广求他医治疗皆不效。留连半载,病势浸增。后愚诊视,脉甚弦细。询其饮食甚少,知系心肺脾胃阳分虚惫,不能运化精微,以生气血。血虚不能荣筋,气虚不能充体,故发搐也。必发于卧时者,卧则气不顺也。人抚之而辄发者,气虚则畏人按也。授以理饮汤方,数剂,饮食加多,搐亦见愈。二十剂后,病不再发。

2、理痰汤

治痰涎郁塞胸膈,满闷短气。或渍于肺中为喘促咳逆。停于心下为惊悸不寐。滞于胃口为胀满哕呃。溢于经络为肢体麻木或偏枯。留于关节,着于筋骨,为俯仰不利,牵引作疼。随逆气肝火上升,为眩晕不能坐立。

生芡实(一两) 清半夏(四钱) 黑芝麻(三钱,炒捣) 柏子仁(二钱,炒捣) 生杭芍(二钱)陈皮(二钱) 茯苓片(二钱)

世医治痰,习用宋《局方》二陈汤,谓为治痰之总剂。不知二陈汤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何者?痰之标在胃,痰之本原在于肾。肾主闭藏,以膀胱为腑者也。其闭藏之力,有时不固,必注其气于膀胱。膀胱膨胀,不能空虚若谷,即不能吸引胃中水饮,速于下行而为小便,此痰之所由来也。又肾之上为血海,奇经之冲脉也。其脉上隶阳明,下连少阴。为其下连少阴也,故肾中气化不摄,则冲气易于上干。为其上隶阳明也,冲气上干,胃气亦多上逆,不能息息下行以运化水饮,此又痰之所由来也。此方以半夏为君,以降冲胃之逆。即重用芡实,以收敛冲气,更以收敛肾气,而浓其闭藏之力。肾之气化治,膀胱与冲之气化,自无不治,痰之本原清矣。用芝麻、柏实者,润半夏之燥,兼能助芡实补肾也。用芍药、茯苓者,一滋阴以利小便,一淡渗以利小便也。用陈皮者,非借其化痰之力,实借其行气之力,佐半夏以降逆气,并以行芡实、芝麻、柏实之滞腻也。

友人毛××,曾治一妇人,年四十余。上盛下虚,痰涎壅滞,饮食减少,动则作喘。他医用二陈汤加减治之,三年,病转增剧。后延毛××诊视,投以此汤,数剂病愈强半。又将芡实减去四钱,加生山药五钱,连服二十余剂,痰尽消,诸病皆愈。至今数年,未尝反复。

毛××又尝治一少妇,患痫风。初两三月一发,浸至两三日一发。脉滑、体丰,知系痰涎为恙。亦治以此汤,加赭石三钱,数剂竟能拔除病根。后与愚觌面述之。愚喜曰∶向拟此汤时,原不知能治痫风,经兄加赭石一味,即建此奇功,大为此方生色矣。

按∶此方若治痫风,或加朱砂,或加生铁落,或用磨刀水煎药,皆可。

3、龙理痰汤

治因思虑生痰,因痰生热,神志不宁。

清半夏(四钱) 生龙骨(六钱,捣细) 生牡蛎(六钱,捣细) 生赭石(三钱,轧细) 朴硝(二钱)黑芝麻(三钱,炒捣) 柏子仁(三钱,炒捣) 生杭芍(三钱) 陈皮(二钱) 茯苓(二钱)

此方,即理痰汤,以龙骨、牡蛎代芡实,又加赭石、朴硝也。其所以如此加减者,因此方所主之痰,乃虚而兼实之痰。实痰宜开,礞石滚痰丸之用硝黄者是也;虚痰宜补,肾虚泛作痰,当用肾气丸以逐之者是也。至虚而兼实之痰,则必一药之中,能开痰亦能补虚,其药乃为对证,若此方之龙骨、牡蛎是也。盖人之心肾,原相助为理。肾虚则水精不能上输以镇心,而心易生热,是由肾而病及心也;心因思虑过度生热,必暗吸肾之真阴以自救,则肾易亏耗,是由心而病及肾也。于是心肾交病,思虑愈多,热炽液凝,痰涎壅滞矣。惟龙骨、牡蛎能宁心固肾,安神清热,而二药并用,陈修园又称为治痰之神品,诚为见道之言。故方中用之以代芡实,而犹恐痰涎过盛,消之不能尽消,故又加赭石、朴硝以引之下行也。

一人,年三十余。常觉胆怯,有时心口或少腹 动后,须臾觉有气起自下焦,上冲胸臆,郁而不伸,连作呃逆,脖项发热,即癫狂唱呼。其夹咽两旁内,突起若瘰 ,而不若瘰 之硬。且精气不固,不寐而遗,上焦觉热,下焦觉凉。其脉左部平和,微嫌无力,右部直上直下(李士材脉诀云直上直下冲脉昭昭),仿佛有力,而按之非真有力。从前屡次医治皆无效。此肾虚,致冲气挟痰上冲,乱其心之神明也。投以此汤,减浓朴之半,加山萸肉(去净核)五钱,数剂诸病皆愈,惟觉短气。知系胸中大气下陷(理详升陷汤下),投以拙拟升陷汤,去升麻、柴胡,加桂枝尖二钱,两剂而愈。盖此证,从前原有逆气上干,升麻、柴胡能升大气,恐兼升逆气。

桂枝则升大气,兼降逆气,故以之代升、柴也。

一媪,年六十二,资禀素羸弱。偶当外感之余,忽然妄言妄见,惊惧异常,手足扰动,饥渴不敢饮食,少腹塌陷,胸膈突起。脉大于平时一倍,重按无力。知系肝肾大虚,冲气上逆,痰火上并,心神扰乱也。投以此汤,去朴硝,倍赭石,加生山药、山萸肉(去净核)、生地黄各六钱。又磨取铁锈水煎药(理详一味铁养汤下),一剂即愈。又服一剂,以善其后。

4、健脾化痰丸

治脾胃虚弱,不能运化饮食,以至生痰。

生白术(二两) 生鸡内金(二两,去净瓦石糟粕)

上药二味,各自轧细过罗,各自用慢火焙熟(不可焙过),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钱,开水送下。白术为健补脾胃之主药,然土性壅滞,故白术多服久服,亦有壅滞之弊;有鸡内金之善消瘀积者以佐之,则补益与宣通并用。俾中焦气化,壮旺流通,精液四布,清升浊降,痰之根柢蠲除矣。又此方不但治痰甚效,凡廉于饮食者,服之莫不饮食增多。且久服之,并可消融腹中一切积聚。

初拟此方时,原和水为丸。而久服者间有咽干及大便燥结之时。后改用蜜丸,遂无斯弊。

5、期颐饼

治老人气虚,不能行痰,致痰气郁结,胸次满闷,胁下作疼。凡气虚痰盛之人,服之皆效,兼治疝气。

生芡实(六两) 生鸡内金(三两) 白面(半斤) 白沙糖(不拘多少)

先将芡实用水淘去浮皮,晒干,轧细,过罗。再将鸡内金(中有瓦石糟粕去净分量还足)轧细,过罗,置盆内浸以滚水,半日许。再入芡实、白糖、白面,用所浸原水,和作极薄小饼,烙成焦黄色,随意食之。

鸡内金,以补助脾胃,大能运化饮食,消磨瘀积。食化积消,痰涎自除。再者,老人痰涎壅盛,多是下焦虚惫,气化不摄,痰涎随冲气上泛。芡实大能敛冲固气,统摄下焦气化。且与麦面同用,一补心,一补肾,使心肾相济,水火调和,而痰气自平矣。

或问∶老人之痰,既由于气虚不行,何不加以补助气分之品?答曰∶凡补气之药,久服转有他弊。此方所用药品,二谷食,一肉食,复以沙糖调之,可作寻常服食之物,与他药饵不同。且食之,能令人饮食增多,则气虚者自实也。

此方去芡实,治小儿疳积痞胀,大人癥瘕积聚。

6、治痰点天突穴法

点天突穴以治痰厥,善针灸者,大抵知之。而愚临证体验,尤曲尽点法之妙。穴在结喉(颈间高骨)下宛宛中。点时屈手大指(指甲长须剪之)以指甲贴喉,指端着穴,直向下用力(勿斜向里),其气即通。指端,当一起一点,令痰活动,兼频频挠动其指端,令喉痒作嗽,其痰即出。

一妇人,年二十许。数日之前,觉胸中不舒,一日忽然昏昏似睡,半日不醒。适愚自他处归,过其村。

病家见愚喜甚,急求延医。其脉沉迟,兼有闭塞之象。唇 动。凡唇动者,为有痰之征。脉象,当系寒痰壅滞上焦过甚。遂令人扶之坐,以大指点其天突穴,俾其喉痒作嗽。约点半点钟,咳嗽十余次,吐出凉痰一碗,始能言语。又用干姜六钱,煎汤饮下而愈。

岁在甲寅,客居大名之金滩镇。时当孟春,天寒,雨且雪,一兵士衣装尽湿,因冻甚,不能行步,其伙舁之至镇,昏不知人。呼之不应,用火烘之,且置于温暖之处,经宿未醒。闻愚在镇,曾用点天突穴法,治愈一人,求为延医。见其僵卧不动,呼吸全无。按其脉,仿佛若动。以手掩其口鼻,每至呼吸之顷,微觉有热,知犹可救。遂令人扶起俾坐,冶以点天突穴之法,兼捏其结喉。约两点钟,咳嗽二十余次,共吐凉痰碗半,始能呻吟。亦饮以干姜而愈。

捏结喉法

得之沧州友人张××,其令人喉痒作嗽之力尤速。欲习其法者,可先自捏其结喉,如何捏法即可作嗽,则得其法矣。然当气塞不通时。以手点其天突穴,其气即通。捏结喉,必痒嗽吐痰后,其气乃通。故二法宜相辅并用也。

按∶西人谓,冻死者若近火,则寒气内迫,难救。宜置寒冷室中,或树阴无风处,将衣服脱除,用雪团或冷水,周身摩擦;或将身置冷水中,周身摩擦。及四肢渐次柔软,行人工呼吸法,此时摩擦,更不宜间断。

迨患者自能呼吸,先被以薄衾,继用稍浓之被,渐移入暖室。

按∶此法必周身血肉,冻至冰凝,呼吸全无者,方宜用之。若冻犹不至若是之剧,用其法者又宜斟酌变通。

究之其法虽善,若果有寒痰杜塞,必兼用点天突穴,捏结喉法,方能挽救。人工呼吸法,即患者呼吸全无,以法复其呼吸之谓也。其法,先将患者仰卧,俾其头及胸稍高。启其口,将舌周遭缠以细布条,紧结之,防舌退缩,及口之收闭。救护者跪于头之旁,以两手握患者之两肘,上提过头,俾空气流入肺中,以助其吸后,须臾,将两肘放下,紧压于胸胁之际,以助其呼(助其呼时更有人以两手心按其胸及心窝更佳)。如此往复,行至患者自能呼吸而止。此为救急之良方,凡呼吸暴停者,皆可用此方救之。

明矾汤

生白矾,长于治顽痰热痰,急证用之,诚有捷效。惟凉痰凝滞者,断不可用。一妇人,年二十余。因悲泣过度,痰涎杜塞胃口,其胃气蓄极上逆,连连干呕。形状又似呃逆,气至咽喉不能上达。剧时,浑身抖战,自掇其发,有危在顷刻之状。医者,用生姜自然汁灌之,益似不能容受。愚诊视之,其脉左手沉濡,右三部皆无。然就其不受生姜观之,仍当是热痰杜塞,其脉象如此者,痰多能瘀脉也。且其面有红光,亦系热证。遂用生白矾二钱,化水俾饮之,即愈。此方愚用之屡次,审知其非寒痰杜塞,皆可随手奏效。即痰厥至垂危者,亦能救愈。

麝香香油灌法

严用和云∶“中风不醒者,麝香清油灌之。”曾治一人,年二十余。因夫妻反目,身躯忽然后挺,牙关紧闭,口出涎沫。及愚诊视,已阅三点钟矣。其脉闭塞不全,先用痧药吹鼻,得嚏气通,忽言甚渴。及询之,仍昏昏如故,惟牙关微开,可以进药。因忆严用和麝香清油灌法,虽治中风不醒,若治痰厥不醒,亦当有效。况此证形状,未必非内风掀动。遂用香油二两炖热,调麝香一分,灌之即醒。

又∶硼砂四钱化水,治痰厥可代白矾,较白矾尤稳妥。若治寒痰杜塞,用胡椒三钱捣碎,煎汤灌之,可代生姜自然汁,与干姜汤。

附录

朱姓妇,产后旬余,甚平顺。适伊芳弟来视,午后食煮包一大碗,伊芳弟去后,竟猝然昏倒,四肢抽搐,不省人事。延为诊视,六脉皆伏。当系产后五内空虚,骤而饱食填息,胸中大气不能宣通,诸气亦因之闭塞,故现此证。取药不及,急用点天突穴及捏结喉法,又用针刺十宣及少商穴,须臾咳吐稠痰若干,气顺腹响,微汗而愈。

本文摘自《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痰饮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