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钱其昭:青原游(19)古城王家大祠堂 到了富田,一定会去富田王家村看看, 王家村原名古城,古城墙自汉代开始就已经堆积了,以后逐年加高、加宽,土城墙最高时达两丈,城头宽一丈。古城墙是为了抵御强寇入侵而堆筑的。到了南宋时期,元军入侵,文天祥毁家纾难,招募乡兵,就曾在这土城墙上操练兵马,准备抗元。 “诚敬堂”是富田王家村的宗祠,始建于明朝中期,至今已历500多个春秋。北宋初端拱年间,开基祖王经信(字诚敬)由庐陵七十六都甲村迁入富田,现在村里居住的有400多户,2000多人口。 祠堂座东朝西,呈“丁”字形,与对面呈“人”字形的屏风相对应,暗寓王姓“人丁兴旺”。整个祠堂长82米,宽44米,总面积为3646平方米,其建筑规模之大在国内都是罕见。 祠堂门楼风格特异,底层为门廊,俗称“拴马廊”,全靠两根石柱支撑,顶层为四角棱形、鳌鱼翘首、喜鹊聚巢阁。前面的木雕图案有人物花草和文字,阁楼上的风铃叮当作响,十分悦耳。 诚敬堂的建筑体现了三大特色:构思奇、选材奇、建筑艺术奇。 一、天井大而有栏杆,正厅高而有穹窿状天棚,祠堂里有水池和亭台楼阁。 二、整座祠堂共用木料约2000立方米,仅杉木立柱就有88根,并且直径都在60公分以上。正厅的两根杉木立柱,直径100公分,有两人合抱之大,世所罕见。那是从湖北神农架运回来的。 三、全栋的木料构件数以千计,都是用木榫连接,没用一颗铁钉。 天井中与祠堂同龄的四株桂花树,分为两金两银。尤其是金桂,品种珍贵,很难繁殖。 祠堂的整个布局犹如一座城堡,纵深分为五个层次。“枢密院”三个大字匾额,是皇帝为了表彰南唐端明殿大学士兼枢密院院士、王姓的祖先王休文的功德而御赐的。 天井上飞檐翘角的是“羼亭”,又叫”抱厦“。奇妙的是左右两边的水池,中植铁树,终年不干。 寝堂的圆门建筑,也是比较特殊,它是仿明代园林风格而建的。祖宗龛里供奉着王氏历代祖先的牌位,每年的春、秋两季和大年初一,全族的王姓子孙都会前来祭祀祖宗,彰显了中华民族敬宗睦祖的传统美德。 这是吉安市境内最大的一座祠堂,在全国范围内也极为罕见。自古以来,庐陵就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匡家匡娘娘,文家出了个文天祥,王家有个大祠堂。”这里所说的大祠堂就是“诚敬堂”,2006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家为什么要建这样一座超大型祠堂呢?王家富户多,从富田到东固,大部分的田土山岭是王家财主的,光是租金这一笔年收入就非常可观,建一座超大型祠堂当然不成问题。族间的老成斯文经过反复讨论,决定首先由王姓子弟认捐,作为请风水先生勘察地理位置的启动资金。然后按男丁出钱,不论贫富每个男丁出50个铜钱,两斗谷子,其余的资金缺口由财主们分摊。另外,木头和超预算的开支,则由头户等几个山岭最多和最有钱的人家承包。据王家村民介绍,在各种材料准备齐全后,光修建这个祠堂就足足做了两年半,用的杉木可以堆成几座山。 诚敬堂里放着两块青石板碑文,两块石碑一样大小,长130公分,宽65公分,厚12公分,均为青灰色,每块重达三百斤。 一块明代成化二年(1466)的“龙川灵祐庙碑”记载:富田的“南禅寺”在富水河边的“龙川阁”旁,原名“芙蓉庙”,前为大雄宝殿,后为圆通阁。后“南禅寺”迁到了王姓的村中间,也就是1930年2月毛泽东主持召开的赣西南特委联席会议旧址。而“龙川阁”旁又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出生地,在明光宗绍熙年间王姓还建有七层高的“邹婆塔”。这块石碑是明代一学者为弘扬王家村人王康楔浴血疆场、死而不倒、被封为王的事迹而写的。 另一块崇祯五年(1633)的“月光台”大事记石碑上清晰地记载着:明嘉靖辛酉年,贼寇侵入村内,大肆烧杀劫掠,百姓惨遭荼毒。 明崇祯壬申年八月,福建的强寇由东固而来,又想进村劫掠。王姓子弟有的站在城墙上守护,有的埋伏在对面的“月光台”山上,与闽寇展开激战。那场战斗打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富水河的水都红了半边,以至于后来每天晚上都能听到山上的鬼魂在大喊大叫,高呼酣战,使人听得胆战心惊。现在“月光台”后面的山岭仍然叫“夜人岭”,又叫“血光寨”。碑文为篆刻阴文,有王氏子弟25个立碑人姓名。 诚敬堂,王家大祠堂,彰显了王家村的富有与辉煌,道尽了王家村人创业的困苦和守成的艰辛,为了解明代吉安所发生的战事史实提供了真实的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