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说武汉的过早

 在路上连滚带爬 2019-01-21
《舌尖上的中国》里,端着热干面边走过吃的镜头,成了武汉人过早的象征。

然而,热干面是武汉过早的代表吗?本吃货不敢苟同。一是说实话真没有几家做得配得上好吃两个字,二是从记事起,前十年似乎没有热干面出现。

做为一枚七零后,青少年时期的早餐,绝大多数都是在家里或父母单位食堂。父母单位食堂有种东北肉包子值得一提,之所以认定是东北,一是它是猪肉粉条馅,二是那家单位有不少东北籍干部。

这种东北肉包子就像网友形容的那样,肉馅第一口咬不着,第二口咬过了。肉馅加粉条,拢共就蚕豆大小一点。小归小,味道好是真的,早餐中第一个被抢购一空的就是它。

四十多年后,单位食堂早就不在了,有次去外面体检,发的早餐中,居然就有这么一个包子,久违的味道令本吃货老泪纵横。同时也悟出一个道理,不是所有的老味道都失传了,而是它们都去了王谢家——体检的地方是省卫生厅的医疗单位。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所有单位食堂都有肉包子供应,得到它的唯一方法就是抢。十四岁时,学校食堂的鲜肉大包就相当于今天的大V,粉丝海量级,外加海量级的胃口。每天早上的早操结束之时,便是这些小吃货们向食堂狼奔豕突之时。虽然食堂执行行了严厉的限购措施:每人限购两个,仍然满足不了庞大的刚需。那时的食堂师傅也很老实本份纯洁,不知道屯积居奇收取茶水费。

肉包子的可贵,还在于其他垃圾食品的衬托。比如菜包子,比如甜馍馍,比如馒头。一般单位的食堂,这些都是无奈的选择。例外的都是王谢豪门的食堂,比如体检的那家,早餐中还有一个馒头,仍然

有麦香味。

满街人手一碗热干面?这场景至此还不曾出现过。为什么?老百姓还不富裕,在外过早,需要钱,还有宝贵的粮票。

武汉位置要冲,饮食也包容了东南西北的风味。家庭的早餐往往中西结合,南北通透。比如馒头配牛奶,泡饭加酸菜。更多的,当属白水煮面条。也有早早煨好一吊子骨头藕汤的,汤汤水水,营养丰富,冬天早上喝一碗,浑身冒热气。

上街头过早,也是有的。上班的起得晚了,上学的有了几个零花钱,都会选择来一次轻奢的过早。

本吃货一般会选刚从油锅里捞出来的面窝,米香加豆香加葱香,回味至今。

之所以回味,是近二十年再也没吃到过富有三香的面窝。有个加盟连锁的罗面窝的风味很接近,可惜太油腻。

也许有不少市中心的居民有去正规饮食店过早的习惯,就像广州人吃早茶。但是在街头,仍然没有热干面什么事,很多人是骑着自行车上班的,无法想象一边双手脱把骑车,一边捧着一碗面埋头猛吃。一只手扶车,一只手拿根油条大嚼更合理。当时吃油条有点小风险,可能会吃到一坨既咸且苦的面团,那是未化开的“碱”,有人说是洗衣粉。所幸概率不是很高,跟吃到一根苦冰棒差不多吧。

热干面要想占领街头,必须等到一次性餐具大量使用之后。这里还有一个原因:吃面要碗筷,摊主就算能保证随时清洗循环使用,食客见了也不自在呀,何况也提高了人力成本。现在倒是有不少小吃店不用一次性餐具,用的是瓷碗塑料筷子,那是因为有了洗碗机和消毒柜。

当然,当年的街头,热干面肯定是有的,只是我等无肉不欢的人的眼睛是看不到的。我等的关注对象有几个要点,一是要有肉,二是不能贵,三是管饱。目标于是乎出现了:鸡冠饺!油炸的鸡冠饺!

按当时的物价,约是热干面的一半,现在也是这么个比值,现在一碗面4元,一个鸡冠饺2元。

做为鸡冠饺的备胎,不能不提到糯米鸡。据说是因为码头工人需要足够的体力,最喜欢这两样。糯米鸡不是鸡,是糯米饭裹入肉丁,香菇,榨菜,干子丁油炸成型的大丸子,一口下去,欲罢不能,攻克乃还。

同样含有糯米、香菇、肉丁的食物,还有豆皮和烧梅(烧麦)。

豆皮自从被毛爷爷吃过后,老通城估计门槛都换过好多回了。后来本吃货在郊区上班了,发现这里有位大妈做的豆皮跟毛爷爷吃过的同款,于是,在这个城乡结合部,本吃货脑袋上迅速冒出来一圈光环,以比较低的频率向周围扩散。

可惜的是好景不长,大妈早早就退了休,由据说是她儿子的人子接过来操持。然后本吃货开始怀疑人生,不是自己的,是他们家的——这是亲生的吗?怎么风味大变了呢?肉丁换成火腿肠丁,干子丁发硬,盛到碗里还要加卤水。如果是亲生的,那就只有一个解释,他们家的手艺传女不传男!

现在有时候在过完早后,经常会又想到这个问题,又感慨一下这家铺子大概也是传错了人。

目前烧梅摊主大概是传承失误的高发人群。有次有人推荐新开的一家烧梅铺:嗯,味道可以,有胡椒味。居然就吃客如云!

失望是一种负能量,尤其是在一个刚睡醒的早晨,而且伤害却是花钱买来的。

城市的快速发展膨胀,也带动了饮食行业的巨大增长,街头人手一碗热干面终于在这时闪亮登场,为害四方。

主料是面条,而同一区域摊点的所有的面条都可能来自同一家轧面厂。

面条煮熟后,拌油摊凉。拌面的油,传统用小麻油,现在基本不可能。油品也可能来自同一家。

配料主角芝麻酱,大都被改成花生酱,甚至就是普通面酱。同上,可能来自同一家供应商。

辅料萝卜丁,也可能来自同一家。

甚至酱油醋小葱,恐怕也是如此。

只有最后一勺卤水,来自自家粉面浇头汤盆。

看到这里,明白了吧?无形当中,由于分工的高度专业化,这些热干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饮食连锁产物。

一个外地人来武汉,会很快发现武汉的热干面都如出一辙,由此得出结论:我吃过正宗的热干面。

呵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