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奋进的汉斯出版社赢得了我的心

 昵称60146605 2019-01-21

奋进的汉斯出版社赢得了我的心

 

━━谈作为投稿人和读者对汉斯开放获取期刊出版的感受

作者: 孙长利 孙璐 张佳玉 张拥军 陈春燕 张蕊

 


 

接触汉斯国际中文开放获取期刊3年以来,期刊水平逐年得到整体提升,从最初的不看好、观望和投稿不积极,到后来随着汉斯国际中文(OA)期刊质量越办越好,以及对汉斯期刊观察了解的逐渐加深,且开放获取的特点和优势愈加凸显,先后向汉斯期刊投稿4篇,收到录用通知3篇,发表2篇,真切感受到汉斯出版社领导、审稿专家、编辑、客服等人员对作者及论文服务热情、周到、认真、诚恳、高效的工作作风,很受感动!更加期盼汉斯国际中文(OA)期刊不断走向高远,走在开放获取中文期刊出版队伍的前列,让全球华人借汉斯出版社的平台,为世界的科学进步,为丰富人类智慧的知识宝库不断做出新的贡献!总结一下,有如小几点,

 

1三年来汉斯期刊投稿的回顾

 

2015年我们初次接触汉斯国际中文开放获取期刊,并于当年11月14日向汉斯中文期刊《应用物理》投了第一篇《极坐标下换元积分法在轴对称线圈磁场精确值计算中的应用》稿子,ID:1270209,审核一周,收到录用通知。但当时咨询有关方面,提到这样的刊发论文暂不认可,只好撤稿,2016年以《轴对称线圈磁场的精确计算方法研究》[1]论文,发表在当年的一本科技核心期刊。

 

2017年汉斯中文期刊有38本被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 RCCSE )评为OA类核心期刊,再次询问有关方面,意见是这样的刊发论文也认可。当年又向汉斯《应用物理》投了篇稿子,ID:1270296,审核2周,结果是拒稿,未录用。这个稿子后来结合发来的诚恳审稿意见,并进行理论改进和实验研究,现在获得了专利成果,专利号201721222213.4。这个课题,目前我们还在做着深入研究,完稿后,下次再投稿汉斯中文期刊,并期待能被录用。

 

2018年连续向我们汉斯期刊《应用物理》、《理论数学》各投稿一篇,ID:1270364和ID:1270679,该2篇论文现均已发表,且中国知网、万方网、维普网已可查到收录。即便是有其它核心期刊同意录用,也丝毫没有动摇选择汉斯期刊发表的决心。

 

3年来,汉斯期刊始终没有放慢前进的坚实脚步,成绩的取得也是很迅猛的,特别是2017年以来,汉斯期刊对论文质量把关更加严格,审稿、排版、出版、印刷等水平得到了全面的升级提高。天道酬勤,时至今日,已有38本被评为OA类RCCSE核心期刊,这极大程度的增强了论文作者对汉斯期刊投稿的信心和力量,目前,这些可以从所发表论文作者中有越来越多的知名学者加入,还有所发表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论文和科研立项经费支持论文所占比例不断增大的数据里得到不言而喻证实。

 

如此成绩的取得,绝对不是轻而易举的。汉斯出版社走到今天,充分证明了汉斯国际中文OA期刊人是一支敢闯、敢冒、能干事、干实事、成大事、作风严的人才队伍!3年的交往,汉斯期刊人给我们留下很好的印象:

1、投稿过程始终很顺利,客服、编辑服务热情、周到、诚恳、严格、高效。很感动!

2、审稿认真严格负责,意见坦诚,从不敷衍,对审稿结果满意。

3、与编辑沟通时,用语规范礼貌,回复及时准确,感觉很好。

4、收费合理,到账通知及时,对学生和老作者发表论文更人性化,客服给老作者发鼓励红包快捷。

5、对文稿校对认真,对图形的标注排版也得到改进提高(在《应用物理》2018年第5期发过一篇《圆柱导体磁场的解析解算法研究》的论文[2],从排版效果看,《理论数学》2018年第5期发的《弧微分等价代换定理的适用范围》一文就更好些)[3]

 

2原创成果重要还是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重要?

 

2.1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

 

事实上,真正优秀的论文、具有发现性的成果并不会因为期刊是“中文”的而被人所忽略。以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屠呦呦的例子。1977年,她所在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几家单位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发表了有关青蒿素化学结构及相对构型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正是这篇论文表明青蒿素是中国人发现的。而论文的发表刊物《科学通报》,则是地地道道的中文期刊。

 

而诸如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新型高温超导体的发现等我国科学家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当年都发表在中文期刊《科学通报》上。至于加拿大科学家DonnaStrickland诺奖成果的论文,发表在“不能用于职称评定的、低影响因子”期刊《光学通讯》。像这样的案例还有非常多,这里不再描述。总而言之,诺贝尔奖重要成果一再发表在不起眼的期刊,这些说明一个道理: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4]

 

2.2 学术竞争 既要成果过硬,还要“首发快”

 

科学研究领域,浩如烟海,一个研究方向,可能会有不同国籍不同地域的大量科学家和学者在同时研究,最后的结果属于谁,往往以论文公开发表的时间为准,因此常常出现辛勤付出多年却没有收到回报的事情。在1997年,有一位中国院士曾经发表过一篇呕心沥血的研究成果,在当年的诺贝尔奖评选中,因美国一位科学家的论文比该中国院士早发表了一天,导致中国科学家与这次诺奖失之交臂。因此学术竞争既要成果过硬,还要“首发快”。[4]

 

2.3到底什么样的期刊才算好期刊?

 

如果按照影响因子来进行评价,《光学通讯》是三区或四区期刊了,这样期刊的论文,在国内是不能用来评人才头衔和高级职称的。但是,发表在这个期刊的论文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个奖的分量不会因为这个期刊影响因子低而被丝毫看低。有很多人评价,现在社会应该以发表为王,发表快为王,正因为这个现象,数学与物理等领域现在都非常认可预出版,或许以后大家会认为发表快的期刊就是好期刊。而汉斯中文开放获取期刊的最大优点也是发表快,不能排除以后会有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就出自我们汉斯中文(OA)期刊的可能。[5]

 

2.4重要的成果都能发表在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吗

 

Strickland的这个成果,现在看来自然是重量级成果,那么她当年一定能在《自然》( Nature )或者《科学》( Science )发表吗?这个应是非常难的。一篇论文能否发表在理想期刊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的,首先,论文内容必须对编辑的口味,如果编辑对论文不欣赏的话,估摸着直接就会被枪毙。其次,论文内容必须符合评审人的认知,即使是原创成果,不被审稿人看重,被枪毙的可能性很大。[5]

 

2.5作者做出成果时能否马上知道该成果的分量?

 

现在影响因子特别高的期刊已经“圈子化”,在圈里的人做出的普通成果也能够发表在影响因子非常高的期刊,而不在圈里的人即使做出了非常一流的成果也不见得能够发表在理想的期刊。[5]

 

对于很多原创性成果,需要经过数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才能够知道这个成果的重要意义。如果Strickland和她导师当时就能够知道这个成果的意义,他们是否还会往《光学通讯》期刊投稿呢?对于自然科学成果的评价,通常都需要时间的检验,不能一看到某论文在《自然》( Nature )或者《科学》( Science )的期刊发表,就马上评价“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5]

 

而很多原创成果发表的期刊影响因子很低,得到的评价就是不如高影响因子期刊的成果。长此以往,学术圈愿意做原创研究的人越来越少,而诺贝尔奖的评审规则就是只认第一、只认原创。所以,只要是真正的原创成果,不管发表在什么期刊,它都比跟风的成果重要,即使后者影响因子高的吓人。[5]

 

对于汉斯期刊平台来说,把关发表论文的做法是“服理不服人”,不看身份与出身,第一作者无论是否高级职称,第一作者单位无论是否重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只要是原创的高质量的好论文,投到汉斯期刊来就能发表,就能实现您发表学术论文的夙愿,就能让更多的人免费、快速读到你的论文,并能加快和扩展论文传播的速度和广度。

 

3开放获取的好处

 

3.1. 开放获取能为研究带来更多曝光

 

开放获取能够立即让人不受限制地取得已发表的研究。根据泰勒-弗朗西斯( Taylor & Francis )2014年的调查,在7,936位科研作者参与的调查中,有35%的人同意,相较于订阅制期刊,开放获取提供更高的能见度;而49%的人则表示开放获取提供更广的传播效果。因为开放获取让读者可以免费获取研究,研究人员也可以在社交网络或其他平台上公开宣传自己的工作。能见度的提升带来了与其他研究人员的合作、申请基金、获得国际会议邀请的机会。[6]

 

3.2. 开放获取能提高研究影响力

 

能见度的提高与影响力提升有紧密的关系,但很多研究都认为开放获取对引用数有积极的影响。高质量的开放获取发表,能获得比订阅制期刊更多的引用数。有个研究结果,科研信息网络( Research Information Network )分析了发表在《自然通信》(英)( 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上的 700 篇文章,发现“开放获取文章的引用中位数是 11 次,而纯订阅制期刊的文章引用中位数是 7 次”。整体来说开放获取确实能提升研究影响力。[6]

 

3.3. 开放获取让更多人一起参与科学

 

订阅制期刊的内容不易让大众取得,因此科研成为局限于科研圈的事,但开放获取改变了这个情况。不管是研究人员还是单纯对科学有兴趣的人,他们都有公平的机会可以了解科学,对科学做出贡献。与大众互动,让更多人一起参与研究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让你的研究可以被大众取得,而开放获取就是达成这个目标的途径。[6]

 

3.4. 开放获取没有障碍,有助于研究成果的应用

 

开放获取没有任何财务、法律和技术障碍,将研究开放给所有人。这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创新机会,帮助研究成果优化。科研界和产业界都能够更简单地将研究发现转为应用,让科学进展更快。开放获取会随着时间发展变得更加茂盛成熟,被认为是学术发表的未来。虽然这个模式刚起步不久,但它一直跟着开放获取期刊政策、开放数据政策还有期刊从订阅制转变成开放获取模式等发展在进步。开放获取是让科学变得透明可取得的关键一步,研究人员选择开放获取发表,能够让自己的研究和数据让更多人看到。[6]

 

4对汉斯中文开放获取(OA)期刊的几点建议

 

  1、加强与期刊评价机构合作,不断向其它优秀期刊看齐。

目前在38本汉斯中文(OA)期刊,被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评为核心期刊的基础上,要不断增大进入该核心期刊的数量。还要积极参与“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总揽》开源期刊收录”、“中国科学数据库开源期刊收录”、“科技核心期刊收录”等核心期刊评价机构对汉斯出版(OA)期刊的评定。鉴于汉斯中文期刊的国际期刊定位,要主动参与国外的中文核心期刊评价机构对汉斯期刊的评定,【如尝试“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收录(JST)”、文摘杂志(俄)收录P*(AJ)、工程索引(美)收录(EI)等国外期刊评价机构对汉斯出版(OA)期刊的评定】。立足几年时间年,至少能够推出一、两种以上期刊,在RCCSE核心期刊基础上,进入双核心以上期刊行列,以尽快实现汉斯双核心期刊的突破。

 

2、既要发挥审稿快的优势,还要更加注重仔细。

对于数学与物理类的投稿,就其求证过程和数据计算,应加强校对与抽查,尤其是第一稿,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应尽量详细,审查通过后再进行必要的精简,甚至可以适当延长审稿时间,这是把控稿子质量的重要做法。

 

    3、排版工作人员要能读懂论文,最好是有专业对口人员操作或把关,尽可能避免输入性问题的出现。

 

    4、努力提高对论文作者评高级职称需要的支持力度,加大对论文获奖的推送支持,及时做好信息收集和统计工作,向有关方面积极提出意见建议。

 

    5、必要时汉斯出版社牵头,鼓励各专业期刊针对热点专题,开展阶段性学术交流活动,对优秀学术论文实施奖励并优先发表,以吸引、聚集更多的科研人才于汉斯出版社周围,通过不断提高汉斯刊发论文的质量和数量,进一步扩大和提高汉斯期刊在出版业的影响力。

 

6、重视汉斯中文开放获取(OA)期刊的媒体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面,大张旗鼓宣传正能量,主动抵制网络负面不实言论。

 

适应科技进步的大趋势和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汉斯中文开放获取(OA)期刊等是学术出版业涌现出的新型模式,是新生事物,充满着科技新时代的生机和活力。开放获取(OA)期刊具有对论文审稿快、出版快、传播快、免费下载引用等特点,这些优势是传统的订阅出版模式期刊所欠缺的,已经对传统的订阅出版模式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目前,从全球来看,就增长速度来说,金色开放获取出版的内容每年增长12%至13%。订阅模式出版的内容每年增长2%左右。对开放获取出版的新模式不正视、不介入甚至是排斥打压是行不通的。

 

汉斯中文(OA)期刊能够果断抢先占领制高点,并不断向着做实、做大、做优自己的开放获取期刊的方向前行,必将为不断提升世界华人科技学术水平,为促进世界华人取得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为不断提高世界华人的人口科学素质,为世界科技发展进步和丰富人类智慧的知识宝库,做出汉斯中文(OA)期刊更大的贡献。让中文开放获取(OA)出版和传统订阅出版之花竞相绽放,共同为人类科学及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并肩开创更加辉煌美好的明天。谢谢各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