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诺奖擦肩而过的阿拉伯诗人——阿多尼斯

 昵称m5Gu5 2019-01-21

     日前,2016诺贝尔文学奖正式揭晓,获奖热门人选、现年86岁的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再次无缘奖项。尽管如此,阿多尼斯在阿拉伯文学界的地位仍是不可撼动的。

        阿多尼斯原名阿里·艾哈迈德·赛义德·伊斯伯尔,1930年生于叙利亚海边一个叫卡萨宾的小村庄,1948年开始以“阿多尼斯”为笔名发表诗作。1956年移居黎巴嫩,20世纪80年代起长期在欧美讲学、写作,现定居巴黎。和许多出走西方的作家一样,他坚持用本土语言写作,并激烈批判在旧宗教观念支配下的阿拉伯传统。

       阿多尼斯之于现代阿拉伯诗歌的意义,恰如艾略特之于现代英语诗歌,这是挑剔的西方评论家对他的巨大褒奖。这些褒奖,还包括一长串的国际奖项:布鲁塞尔文学奖、马其顿金冠诗歌奖、让·马里奥外国文学奖、卡佛文学奖……阿多尼斯一直以来都是诺贝尔文学的热门人选,曾入选博彩公司赔率榜首位。

       在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时候,阿多尼斯说:“我从不关注‘诺奖’,一切奖,包括‘诺奖’都与我无关”。无论是诺奖还是别的文学奖项,一切的奖,和诗歌、诗人都没有关系,也没有益处,倒往往会有坏处。因为大奖会让诗人过于不必要地自信。当一位文学家过于自信,就很可能是他的事业终结的开始。”

       “我是探索在一条道路上的普通人,这条道路的目的是在物质建设之外,使人们获得自由、尊严和幸福。诗人写作的目的是改变人和世界的关系,首先就是改变词语和事物之间的关系。”

        阿多尼斯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群。自从2009年以来,阿多尼斯已有四本作品集被翻译成中文出版。他的第一本中文版诗集《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七年来以来,已加印至少9次,销量超过4万册,被业内人士称作中国诗歌出版业的奇迹。他写出的优美诗句“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里面只有一棵树”等颇受读者喜爱。

       随着他的诗在中国的广为流传,这几年,他的足迹也多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在他于2009年写下的随笔《北京与上海之行:云翳泼下的中国墨汁》中,阿多尼斯谈起在中国的见闻,感觉“每一位发言者都怀着诗一般的爱。每一位听众,都沉浸在阿拉伯语的乐音之中。每一张面孔上,似乎都有一盏灯在闪亮”。

        阿多尼斯曾笑谈“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中国的未来在诗歌”,这一话语初听来或许带些轻狂,但私下里,阿多尼斯却很认真地解释了这句话,看好中国的未来是因为现今的中国蓬勃发展、充满活力和生机,而“诗歌不是指狭义的诗句,而是精神层面上所代表的,对人性、自由、尊严的重视和解放”。

 

阿多尼斯作品《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