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临终之际写给儿子的一首诗,看历尽沧桑的他对人生的彻悟。

 tng1959 2019-01-21

对于某种事物,我们常常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样的感觉。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说某处奇观,壮美秀丽,也曾想亲自去看一看,却又由于一些琐事,不得抽身去看一看。于是在我们心中,就会对这样的景产生幻想,幻想中的它是何等的壮阔和美丽。我们带着幻想,继续忙碌生活。

等到有一天,我们真的能亲眼看到向往已久的美景,却发现它和我们心里所认为它应该有的样子有区别,而是平凡和普通的。

也许是我们内心的期望太过强大,所以让客观的外物也从平凡中超脱出来,被涂上了神秘的色彩。但客观中的它,其实是朴素的。正如爱情一样:你喜欢的人不是神,是你的喜欢为她镀上金身。

苏轼在临终之际作了一首偈子,赠予他的儿子苏过,因为苏过即将去中山做官。

偈子是佛教用来阐释某种道理的韵词,类似于诗。苏轼所作的这首诗,意味深远,也被后人认为是一首偈子。此诗是他阅尽人世浮沉后的感悟,历来解读颇多,也有一些争议,究竟是怎样的一首诗,今天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观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首七言绝句很妙,一共两句,第一句的前半部分和第二句的后半部分一样,所以其意义更加迷离难以琢磨。

此诗的大致译文如下:

庐山迷蒙的烟雨和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令人向往,如果此生不能亲自去看一看,那便是终生的遗憾。等到真正亲眼见到了庐山烟雨和钱塘江大潮,却没有独特的感受,庐山烟雨只是庐山烟雨,钱塘江大潮也只是钱塘江的大潮。

我们曾心驰神往的人或事物,等真正得到,真正亲眼所见,其实也不过如此。

有人也将此诗和禅悟的三个境界联系在一起。

《五灯会元》卷17所载青原惟信禅诗的一段著名语录: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祇是山,见水祇是水。

由此,后人总结出禅悟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第二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第三阶段: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苏轼的这首诗,便和以山水悟禅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许,苏轼正是在历经人世沧桑变化之后,大彻大悟,而以庐山烟雨以及浙江潮水来进行说明吧。

但此诗对于苏轼来说,还有更深的寓意,他做此诗赠予自己即将赴任新官的儿子,是希望面对人世间的一切,都能淡然处之,不幻想也不漠视,这也可见他希望自己的人生经历可以警醒后世的良苦用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