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1 13:13 | 谈心社 “家乡美食”,是一个永远聊不完的话题。 有些食物,只提名字,就能唤起人们的味觉记忆。 但对于九千多万名河南朋友来说,在这样的讨论中,往往有些落寞。 他们深爱的胡辣汤,可能是中国争议最大、也最不受外地人待见的“地方特色美食”之一。 “惨不忍睹”的外表,带着“黑暗料理、生人勿进”的气质,让许多人,还没尝过,就在内心打上了“拒绝”的标签。 可在河南人眼中,这碗汤是当之无愧的“生命之光”。 足以与烩面一起,并称为河南人最爱的家乡美食。 胡辣汤在河南的地位,绝不亚于四川的火锅、广东的早茶、陕西的凉皮。 前不久,河南人刘昊然,也在微博上公开表白胡辣汤: 胡辣汤是刘昊然印象最深的家乡味道 / 刘昊然微博 有人爱得深沉,有人敬而远之,胡辣汤,活脱脱把自己活成了地域美食圈的“榴莲”。 1 被颜值耽误的胡辣汤 “有什么食物是看着不想吃,吃起来却真香”的名单上,胡辣汤必然榜上有名。 虽然作为不少河南人的“生活之光”,但胡辣汤还是经常遭人嫌弃。 肖克凡的小说《今生来世》中,碧春和祁红旅行结婚来到河南安阳,品尝了豫地著名小吃胡辣汤: “这种并不高雅的小吃为新婚之旅增添了一股难以名状的味道。” 按《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的说法,胡辣汤一点都不可爱: “无论怎么拍,都是稀糊糊的不上相,我们甚至把摄像机埋在胡辣汤汤底下,但稍微深一点就不透明了,从底下往上飘起来的时候,惨不忍睹。” 不少“颜值”党觉得,就这一碗“乌漆墨黑”的糊糊,哪里担得起“生活之光”几个字。
只有喝过的人,才会懂:一大早来碗胡辣汤,中! 鲜、辣、香三字,在这碗汤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胡辣汤在制作时用料精细丰富,光是香料,最少就会放上十余种。 八角、胡椒、辣椒、肉蔻……经过慢火熬煮,香气四溢。 纯手工制作的面筋:面团在一双巧手的反复搓洗后下锅烫煮,洗面筋用的水作为芡粉用于最后收汁,面粉本身的香甜也熔炼于汤中。 鲜体现在用羊骨汤做底:把汆烫过的羊骨和清水一起放入锅中,慢火熬制八九个小时,直至骨头酥了、肉化了捞出。 最后加入切好的海带丝、粉丝、千张丝、花生米、面筋、榨菜,肉鲜、菜鲜…… 而在河南,一碗胡辣汤,也可以牵扯出一场持续了百年的流派之争。 在胡辣汤的江湖,被西华逍遥镇、漯河北舞渡、淮阳朱家,开封素胡辣汤一分为四,制法操作各有不同。 论影响力,“北舞渡”和“逍遥镇”两派,是胡辣汤界各占半壁江山的“少林”“武当”。 《那年花开》中,吴蔚文爱不释手,被抓都要吃完的胡辣汤,是胡辣汤流入陕西后发展出的另一流派 / 《那年花开》剧照 起源于清朝的北舞渡胡辣汤里的辣味靠的是辣椒,味道稍显清淡; 逍遥镇的辣则来自胡椒,整体比较浓郁。 北舞渡胡辣汤气势更大,喜用大铜锅装盛。 卖汤的人手拿长柄勺,在一锅汤中素手搅弄风云,舀两下,一大碗胡辣汤算是出锅了。 逍遥镇胡辣汤则热衷于用铝锅装盛。 同是羊骨熬汤做底,用料却不尽相同。 北舞渡一派爱用羊肉块,逍遥镇一派则偏好牛肉片。 是一片一片地细细咀嚼还是大口吃肉,就看自己的喜好了。 最后一点不同,则关乎胡辣汤的灵魂: 北舞渡一派在胡辣汤上放芝麻酱,是麻酱爱好者的“圣物”; 逍遥镇则是加上一勺陈醋两滴小磨香油,深藏功与名。 但关于谁才是胡辣汤正统,就像豆腐脑该甜还是该咸一样,大概会是爱好者们永远无法统一的问题。 2 “早上一碗胡辣汤 给个神仙都不当” 关于胡辣汤,社长看到过这样的形容:
“这种平民创造的食物,带着乡野气息,并不精致漂亮,却有着特别的味道,而它更是冬日的绝配,酸辣有料,还能御寒取暖。”
河南人的一天,总是从胡辣汤开始的。
“早上一碗胡辣汤,给个神仙都不当”,说的就是河南人一天的精气神儿。
而这种精气神儿在作家马伯庸的体会里,是一种“胃里说不出的慰贴”。 马伯庸口中的胡辣汤 / 马伯庸微博 在河南,几乎所有的城市和小镇都有胡辣汤馆。
尤其是冬日里,一大早,胡辣汤的香味伴着蒸腾的热气,漂在大街小巷。
走进去,来一碗,热辣浓郁,提神醒脑,浑身冒汗,七窍全通。 瞌睡虫早就不知跑哪去了,一天全被唤醒!
这就是大多数河南人的清晨日常。
当然,作为面食大省,不同的食物相互搭配也成就着胡辣汤的韵味。
每个河南人心中都有一套自己的“规矩”和喜好:
1、胡辣汤+水煎包 底部炸得焦黄的水煎包,外酥里嫩,加上一碗冒着热气的胡辣汤,味道“中里很”!
2、胡辣汤+油条(油馍头) 油馍头很有嚼劲,干吃可能有些费劲。 撕成小块泡在胡辣汤里,吸饱了汤汁的馍稍稍软化,一口下去,酸辣鲜香满口都是。 3、胡辣汤+油洛馍(油饼) 油饼外酥里嫩,将面皮的咬嚼劲儿完美表现出来。 泡在胡辣汤里,软而不化,吃起来,舒服。
4、胡辣汤+韭菜盒子 月牙般的盒子煎得金黄,切一半泡在胡辣汤里。 外皮裹上浓稠汤汁,内里馅料香软依旧,口感特别。
5、胡辣汤+豆腐脑 胡辣汤上,盖上一勺豆腐脑的组合,在一些人看来是胡辣汤界的异端奇葩。 但豆腐脑调和了胡辣汤的辣,也别有一番风味。 八百豫菜一碗汤,胡辣汤里的一种吃法就是一个江湖。 爱喝胡辣汤的,也不全是河南人。
全国各地,有不少“吃货”对胡辣汤念念不忘:
网友在虎扑上表达对胡辣汤的喜爱 / 虎扑截图 外国友人,同样难以躲开胡辣汤的诱惑。 正如美食家汪曾祺所说:许多东西吃不惯,吃吃,就吃出味儿来了。 其貌不扬的胡辣汤,真吃惯了,的确有让人难以抗拒的力量。 3 无论天涯和四方 包子油条胡辣汤 “吃饭是为了生活,但生活不仅是为了吃饭。”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固定门店、流动摊贩……藏在大街小巷中的胡辣汤,寒来暑往,让穿行其中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它带来的暖意。 而对胡辣汤印象最深的,多数大概是那些漂泊在外地的河南人。 身在异地,最想家乡。 人口流动大省河南,每年有近千万人外出务工。 对这些远离家乡的人而言,胡辣汤更是一种记忆,一种乡愁。 哪里有河南人,哪里就有胡辣汤。 有读者说,自己在外读书,每年开学,都要带上一大包可以冲泡的胡辣汤走。 虽然“速冲”胡辣汤不及家门口小店的十分之一好喝,但还是“无法忍受没有胡辣汤的日子”。 在杭州开出租车多年的张师傅说,他每天都会去老乡的餐馆喝胡辣汤,如果不喝,就觉得这一天少了点什么。 《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一句话:“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 “家乡味”,这个词代表着什么,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解释。 它们不是口味千篇一律的外卖便当,没有餐厅里精致细腻的卖相,也未必会用到最顶尖的配料、昂贵的食材…… 它们质朴简单,甚至其貌不扬,却足以抚慰一个人对家乡、亲人的所有思念。 “中国人善于用食物来缩短他乡与故乡的距离。” 所以河南人走到哪,就把胡辣汤带到了哪,其他地方的人,也一样。 如今,大大小小的城市里,我们能轻易品尝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类美食。 但最牵动人心的,或许还是家门口的那一种味道。 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过年回家,记得再去尝尝从小爱到大的那些美食~ 参考资料: [1]宋光瑛.中原文化的影像建构与精神守望——韩万峰电影“饮食三部曲”评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4,31(1). [2]侯彦喜,梁留科.古代开封饮食文化研究[J].开封大学学报,2008,22(4):34-36. DOI:10.3969/j.issn.1008-343X.2008.04.010. [3]肖克凡.今生来世[J].时代文学,2005,(1):195-196. DOI:10.3969/j.issn.1005-4677.2005.01.026. [4]李景超.舞阳胡辣汤[J].四川烹饪,2012,(6):59. [5]徐海娜.百变心情 百变胡辣汤[J].养生大世界:B版,2007(12):27-27. [6]王艺蒙.地方美食 ——西华逍遥胡辣汤[J].美与时代·城市,2016,(6):109-110. [7]汤尔雅.逍遥镇胡辣汤[J].科普童话,2008,000 (6):22. [8]李拜天.故乡的胡辣汤[J].四川烹饪,2006,(10):5. [9]毛积德,张婉君,毛德成.卖胡辣汤料 传熬汤技术[J].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2005,000 (3):55. [10]傅东.胡辣汤[J].美食,2004, (3):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