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跟我们关系最近的姓名而言,你姓甚名谁,它们原来各自什么意思,恐怕绝非人人心知肚明。有这样一个笑话,说你的名字跟了你几十年,它认得你,你却认不得它!所以,通过《说文解字十二讲》的学习,至少要把自己的名字搞清楚。 现在,我们从“姓氏”开始讲起。
因为姓名离我们最近,谁都关心与自己最亲近的东西。尽管每个人的姓名跟了自己多年,却很少有人知道它们原本是什么意思。名太多,不便一一指认,暂且置之不论。而姓是有限的,可以一一道来,如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等等。那么这些姓是从哪来的?它们原始的造字意图又是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还得从“姓氏”二字说起。
姓氏,原本不是一个词,而是“姓”和“氏”两个词,它们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姓,xìng,《说文·女部》:“ ,人所生也……从女,从生,生亦聲。”又“氏”字下段玉裁注:“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姓”比“氏”的涵盖范围大,且出现得早一些。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出版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后来合称“姓氏”。殷商时代,帝王还无姓氏。甲骨文中,帝王、后妃是用天干(甲乙丙丁等)作称谓,又男称祖,女称妣,或别以文武、大小,如祖乙、祖辛、祖丁、大甲、中丁、小乙、武丁、文丁、妣甲、妣丙、妣庚等。周秦时代有了“姓”,开始主要是氏族、部落的徽号标记,与后世的姓氏多有不同。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考《春秋》共有二十二姓:妫、娰、姬、姜、妘、嬴、姞、子、己、风、任、祁、芈、曹、董、偃、归、曼、熊、漆、隗、允。
“姓”从“生”得音义,《说文·生部》:“,進也,象艸木生出土上。”“生”字篆书作,象草木枝芽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样子。人从娘肚里生长出来,与草木从大地生长出来相似,故“生”由草木长出转指人的生育。陆德明《经典释文》:“女生曰姓。”女子是直接生育者,母系氏族社会“知其母不知其父”,故“因生以赐姓”,在“生”前加“女”旁而成“姓”。因而在姓氏意义上,“生-姓”是一对先后出现的古今字。
顾炎武考证《春秋》只有二十二个姓,为数并不多,其中差不多一半都与“女”有关(从偏旁就可以看出),说明姓在母系氏族社会就已经存在。我们常常自称“炎黄子孙”,但炎帝不姓炎而姓姜,黄帝也不姓黄而姓姬。还有周天子不姓周也姓姬,秦始皇不姓秦而姓嬴,等等,这些曾经的显姓都从“女”旁。
这些都说明姓根植于母系氏族社会。那时还没有家庭婚姻这种概念,部族主要是以母系作为主导,一般是由比较有权威的女性来掌管她这一族,而作为该族指称符号的“姓”,自然就从“女”了。这也就是姓字“从女,从生”的来源。
氏,shì,《说文·氏部》:“
氐,dǐ,《说文·氐部》:“
根据《说文》的解说,氏的本义是一块快要从巴蜀山上掉下来的石头。这一块石头相对于巴蜀山整体而言,就是一个分支,所以“氏”的意思稍做引申就是分支。就姓氏而言,氏就是姓的一个分支。从《春秋》里的二十二个姓,到后来的百家姓,说明当初的姓不断产生分支而成为后来的姓,后来的姓原本只是当初的姓的分支,即氏而已。
氏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产物,本是古贵族用来标示高贵宗族分支的称号,即家族支派的指称符号,是从“姓”中分家分封而得来的。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以后,某些家族支派由于种种原因而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于是就有了宗族对其“胙之土”而分封的行为。分封之后,为示区别,就根据其不同的职业、地域、所封住地等特殊信息,给他这一支派重新命名称号,这就成了“氏”的来源。
命氏之初,其氏族始祖的特点往往与命氏所用之字意义相关,如巫氏始祖为巫师,屠氏始祖为屠夫,陶氏始祖是做陶器的。自然无疑,杨氏住地有杨树,林氏住地有树林。内城为城,外城为郭,东郭先生的祖宗最初住在城东外面,西门官人的始祖住在城的西门处。这些氏的来源就是这样的。 连环画《东郭先生》 百家姓中,人数较多的有五大姓氏,“张王刘李陈,天下一半人”。且看五家命氏的构字意图。
陳(陈),chén,《说文·..部》:“
敶,chén,《说文·攴部》:“
李,lǐ,《说文·木部》:“
劉,刘(劉)氏之刘,从刀。《广雅·释器》:“劉,刀也。”《说文》作“鐂”,训“杀也”。大约其初封始祖不是杀猪的就是杀人的。
王,wáng,《说文·王部》:“
張(张),zhāng,《说文·弓部》:“ (本文节选自《说文解字十二讲》导言,中华书局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