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作者只得6分不是什么新鲜事

 jiangnany 2019-01-22

据《潇湘晨报》报道,《高中阅读理解原作者20分只得6分,作家致歉:非我本意》,此文很快被“人民日报”和“环球时报”转载,引发热议。


作者在文章中说:“一切‘祸害’都非我的本意,向苏州全体高二学子致歉。”


原来在刚刚结束的苏州高二年级语文统考中,有一道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目,文章摘选自株洲市教育局王亚的散文《清明》,而由于最终的标准答案太难,有学生考后通过微博直接联系上了王亚,并请她作答,而率性的王亚也很快作了回应。没想到标准答案出来后,20分的题目,王亚也仅仅能拿6分。


20分题目,原作者只能拿6分,新闻点就在这里,于是舆论开始发酵。



首先,这个6分不客观。


做老师都知道,真正的阅卷,参考答案会在大量试批之后产生补充答案,老师现场也会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变通。但这个6分是学生完全根据参考答案给出来的分数,这个分数肯定不客观。


其次,只得6分也不稀奇。


阅读和做题是两个系统,根本是两回事。连王亚本人也说:“从出题者角度来说,阅读理解主要是考查学生依据文本进行理解与归纳的能力,而并不拘泥于哪一篇文章。从最终的标准答案来看,苏州出题的老师几乎把我文章想要表达的意思都写出来了,标准答案甚至比她本人在写文章时的考虑更周到。


我曾经上过刘亮程《寒风吹彻》,文章后来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上,刘亮程先生特意转载了这篇文章,并且认为我们课堂的解读,极大地丰富了他作品的内涵。这是阅读的正确打开方式。依据文本的逻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读出自己的独到感受,不仅是可能的,也是被鼓励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作者做不出自己文章的阅读,一点也不奇怪。做不出不是一个偶然,而是大概率事件,从韩寒到周国平,大多作者都是如此。


道理很简单,应试有应试的规则和套路,非经过长期磨练不可。学生都有一定的答题模式,肯定比作者想当然答题要好得多。我敢打包票,苏州高二的学生阅读平均分一定远远高于原作者。


作家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作者写出自己的意料之外,命题者和读者寻找情理之中,这是作者和读者各自的逻辑。而命题者只要找到大多数人都认同的逻辑,按照这个思路来命题,就不算坏题目,何况连作者自己也承认苏州试卷的答案考虑非常周到,凭什么诋毁老师辛辛苦苦的命题?


每年高考过后,一些报社喜欢组织作家和高二学生同题写高考作文,基本上作家都干不过学生。


这是为什么呢?


高考作文命题都有一定的限制性和目的性,不可能不设定范围,让考生随意乱写。除了文字表述,还要考察判断力、价值观的内涵在内,每一道高考作文题,都有自己的价值追求,都要认真审题,审题决定生死。


作家往往天马行空,但下笔千言,很可能就离题万里,干不过高中生理所当然。但这并不等于真正的写作能力不如高中生,只是不适合应试而已。


最后,为何作者读不懂屡屡成为新闻?


一是学生找替罪羊。学生考得不好,试图在作者也做不出来中寻找一丝安慰,这正是孩子们可爱的地方。一旦题目脑残,就能证明自己脑袋是正常的。试卷难度大了,学生需要一个发泄渠道,吐吐槽,甚至骂两声,都很正常。我们决不能当真,一当真就输了。


二是作者找快感。自己的文章被选做考题,任何一个作者都会很高兴。至少自己的文章被高度认可,这一点没有任何疑问。但作者为何特别热衷说自己读不懂,做不出呢?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心理呢?道理很简单,作者这样说,更有戏剧性和新闻价值,更有滑稽感和荒谬性,更能够把话题炒热。


如果这个文章不是自己的,我相信任何一个作者都不愿承认自己文章读不懂,考得一塌糊涂。所以然者何?文章是自己的,读不懂的责任不在自己,只能怪命题人。文章不是自己的,读不懂很可能就是自己愚蠢,作者当然不愿承认了。这就是作者喜欢说自己做不出试题的另一个原因。


三是媒体找话题。没有哪个国家像我们这样重视教育,也没有哪个国家像我们这样不懂教育。凡是教育上的批驳,一般都能成为热点,媒体喜欢煽风点火,寻找流量。很多人由此找到根据,火力全开,猛烈抨击考试,抨击试题,抨击教育。但这有意义吗?没有任何意义。


就以去年炒作做厉害的浙江高考现代文作者巩高峰,很多人戏称“十年寒窗,败给一条草鱼。”一条草鱼能误了29万学生的终生?



不妨看巩高峰文章《一种美味》的第14题: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我们看这个结尾: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项了,他刚把火点着,第二把柴火他就抓着了一个粘粘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要解读这个意外的结尾,必然要理解这个诡异的光。那么诡异的光究竟是什么东东?有人向巩高峰要标准答案,巩高峰说标准答案还没有出来,我哪里知道结尾是什么意思?



我看出作者有一点兴奋。这种心情完全可以理解。前段时间,周国平先生也专门著一本书,列举自己多篇文章出成题目之后,自己解答谬误百出的情况,以此揶揄考试。



但就这道题目的答案设置来看,我觉得,没有任何问题。思路很清楚,套路很明白。学生做不出,证明下的功夫还不够。


标题是《一种美味》。结尾却是鱼未入锅,从情节上来说肯定是欧亨利式的结尾;鱼未入锅,前文有没有伏笔呢?答案又出来了,“掀锅盖儿”,“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这就是草蛇灰线的写法。鱼未入锅,却是一种美味,这种美味就值得挖掘,肯定寄托着很深的意蕴。结合前文,一家人在一起烹制鱼汤,本身就是幸福的。鱼汤美味不重要,亲情的美味更重要。主题自然就出来了。


我还有例证,无锡有人曾用我的《鸟人》一文命题。我一时兴起,忍不住做了一遍,基本不扣什么分。这不是我有多厉害,因为我是作者,又是老师,还常常命题。拥有这三种身份体验,当然解题套路就多一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个题目选入初中试卷,比较简单。全部做出来也就很正常了。


炒作自己文章的试题读不懂,做不出的人可以休矣!

 

附录:

 

鸟人

王开东

 

①我是一只鸟,一只受伤的鸟,一只折断翅膀的鸟。一分钟前,一支刚劲的箭,射穿了我的翅膀,我的羽毛飞舞,像纷飞的落叶;温暖如春的血,流满了我的全身。我还很年轻,在此之前,死亡对我似乎是一个遥远的话题,远得像在寒冷的冬天期待一支温暖的玫瑰。白云、蓝天、青春还有爱情,都在提醒我,我是一只即将做妈妈的鸟。想到我的孩子生命还未绽放,就要凋谢,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倾泻而来。


②今天午后,我其实很幸福,我在绿树上唱歌,唱一支感谢上苍的歌。那时候,阳光像暖暖的波浪,一层一层地铺开。阳光也开花,开一种细细碎碎的小花,有牛奶和青草的香味。流水幽静而和平,云的影子偶尔倒映其间,又裙角飞扬,匆匆而过。对了,还有一头牛,从它脸上的皱纹看,应该是一头年届不惑的老牛,它散漫地啃着青草,偶尔抬头看看前方。有几次我想停在他的背上,他友好地看着我,似乎完全理解一个准妈妈的心态。其实,那个午后,应该是……应该是最完美的一种和谐,一种关于生命、自然和母爱的博大而温暖的和谐……但……


③我的身体越来越轻,意识越来越模糊,我喘着气,我咬破了嘴角。我挣扎着,我不能让我的身体,尤其是我亲爱的孩子,落进强盗的魔爪。前方一片黑暗,我的眼前一黑,一头栽了上去。一阵刺痛惊醒了我,原来撞上的是一堵崖,一堵只有黄花和野草的悬崖。我把头死死地弯成弧形,弯成一张一生一世总让我心惊肉跳的弓,然后死死地勾住悬崖上的一根枯藤。我感觉我的身体逐渐变得僵硬。我挣扎着,想给我的孩子做个鬼脸。孩子,对不起,妈妈真的、真的对不起,妈妈非常、非常爱你,但我……我……我只能……


④其实,我不是一只鸟,我是一个人,一个专门猎鸟的人。我的目光如刀,如炬,如鹰。我喜欢血腥,喜欢一箭洞穿带给我的快乐。在我的猎物面前,我感觉是一个将军,不,应该是一个“欢喜谁就是谁”的暴君,但今天有点特别,我的心里飞扬着柔情。就在今天,或许是明天吧,我就要成为一个父亲,一个孩子伟大的父亲。如果说,在此之前,我的心里只有“获取”的话,那么,现在,我有了一种情感叫“付出”,心甘情愿地付出——为自己的孩子心甘情愿地付出。孩子,世界因你而存在,在你父亲的眼里,所有的猎物,都将成为你的滋补品,它们将别无选择地营养你、壮大你,直至你成为一个更伟大的猎人。


⑤一只鸟婆娑地飞过,像一枚秋叶。我举起了弓,像托起一个婴儿,我的眼里满是柔情。


⑥也许没有什么更能表达我今天的失望和烦躁,我失手了。那只鸟,那只遭受重创的鸟居然飞走了,从一个猎人,一个伟大的猎人的箭下。一种不祥的预兆涌上我的心头。


⑦其实,我也不是那个猎人,我是一个旁观者,一个冷眼旁观的人,我无所不在,又无所不能。我亲眼目睹这惨烈的一幕,然后,看着猎人意兴阑珊地回家,在村庄的拐角处,我远远听见婴儿的啼哭,热烈而鲜艳。猎人的脸上也似乎镀了一层金。在落日余辉中,猎人大步进了家门,但随即又狂奔而走,在悬崖边,猎人放声痛哭,哭得饱满而酣畅,然后,拗断弓,狠狠地把它扔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嘴里不停地咒骂:“鸟人!什么鸟人!”


⑧后面的故事,我不说也罢,说了恐怕你也不信:猎人在那个午后,有了一个孩子,是男孩,奇怪的是他身上长了一双鲜嫩的翅膀——鸟的翅膀!

 

1:文章以“鸟人”为题有何妙处?(3分)

 

2:文中的“我”并非同一人物,随着情节的发展,“我”所指代的内容是发生变化的。请你说说文章始终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有什么好处?(2分)

 

3:第②自然段详细描写“我在绿树上唱歌”时欣赏到的美景,有什么用意?(4分)

 

4:读完本文,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题。(4分)

 

参考答案:

 

1:(3分)以“鸟人”这句话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暗示了猎人最终得了一个长了鸟翅膀的孩子的结局;对人类残杀动物的行为给予了谴责。(一点1分)

 

2:(2分)始终以第一人称叙述,使得所叙述的情节始终处于最真切的状态;大大增强故事的感染力与震撼力。(一点1分)

 

3:(4分)这段详细的景物描写,展现了一种关于生命、自然和母爱的博大而温暖的和谐之美(2分),与“我”的不幸遭遇形成强烈的反差,增强故事的悲剧效果。(2分)

 

4:(4分)通过鸟人的故事引起人们对人类自身破坏行为的担忧,启发人们对其他生命的不尊重会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命安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2分);表达了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之情(1分);同时赞扬了博大的爱子之情(1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