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中医治疗原则

  平凡的人 2019-01-22

中医的整体思维观念,运用到实际当中其实就是“辨证施治”的理念。在《黄帝内经》中,治病其实治的不是病,治的是证。就医学本身而言,辩证施治所反映的正是中医的一条治疗原则——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中医治疗原则 所谓“同病异治”,就是说患者患的是同一种病,表现出相同的症状,但由于产生的原因不同,采取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也不同。名医华佗有个很有名的故事:两个人都是头疼,症状一模一样,但华佗却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方法,一个用泻法,一个用肝法,结果两人很快就康复了。为什么呢?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中医治疗原则



前面我们说了,中医治病讲的是 “证”,所谓“证”,是指一种综合状态,是人的生理状况所出现的失衡的状态。不要小看这个字,阴阳表里,虚实内外都在里面了。华佗治病所依据的就是这两个人的“证”,一个是被饮食所造成的,属于内实,应该用泻下法以祛除食积,而另一个是感受寒冷之邪所造成的,属外实,应发汗以驱散风寒。也正因为华佗能够按照中医的辩证施治理论,准确地使用不同的药物,所以二人的疾病很快消除了。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中医治疗原则


以现在人们常见的头痛为例,西医认为头痛就是头痛,谁来了都开同样的药,但真正的中医不这样认为,在中医看来,头痛症状相同,但发病的原因可能不同,如果是两边痛,是胆经出了问题;里面的中空痛,是肝经出现问题;后脑勺痛,就是膀胱经的问题;前额痛,就是胃经出了问题;而左边偏头痛和右边偏头痛也是不同的,因为在左主肝,右主肺,如果左边偏头痛,很有可能是肝血的问题;而右边头痛可能是肺气问题。所以治疗时中医不会想西医那样,而是根据头痛的原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这就是中医思维的一个关键点:“同病异治”。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中医治疗原则


中医思维的另一个关键点是“异病同治”,就是针对不同疾病表现出的相同病理结果,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汉末医学加张仲景,有个很典型的“异病同治”的案列。


两个人,一个心慌心跳心烦,另外一个肚子痛,结果张仲景对这两个病人开的是同一个方子,都是小建中汤,用的治法都是温中虚补,这是咋回事呐?这是因为他们病机相同,都是气血两虚。心脏失养,就出现心慌、心跳、心神失养就出现了心烦,气血两虚,腹部经脉失养;经脉拘挛,就出现了腹部剧烈疼痛,所以都用一个方子来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这也是抓病机的体现。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中医治疗原则


“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是相对的,比如有的是高血压,有的是失眠、有的是发烧,但是只要他们的“证”是一样的,就完全可以开同样的药方,采取相同的方法治疗。这与西医是偶很大不同的,因为在西医看来,只要是感冒就用感冒药,高血压就用降压药,肯定能把症状给消除,而不管感冒是又伤风引起的还是病毒引起的,高血压是由肥胖导致还是压力过大导致的,这是典型的自以为是。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中医治疗原则


可以说,“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体现,是治疗疾病的关键。之所以向普通读者讲解这些知识,是因为不仅医生治病需要坚持这一原则,我们平时保健预防也需要,养生就要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所处环境、不同地域,因时、因地、因人而宜,不可一成不变。比如说两个人在同一时间要从广州去北京,一个人开拖拉机,一个人开跑车。谁先到北京?有智慧的人会回答,不一定谁先到。如果开跑车的跑反了方向,开拖拉机的方向搞对了,肯定是开拖拉机的人先到北京,这就是典型的南辕北辙。


所以说我们在听到一个养生的方法,听到有人见效了,一定不要照搬,一定搞清楚,是否适合自己?搞清方向才是最重要的。方向错了,方法越先进,死的越快!

如何掌握方向?那就是首先要掌握医道,道就是方向。

如何才能掌握医道?那就是要学习黄帝内经。

也许有人说我看不懂黄帝内经,怎么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