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对联故事:“三更挑水,担回两轮明月”,下联更加经典

 轻风无意 2019-01-22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存在时间长且独具特色。他不同于西方字母的排列组合充满字符跳动的节奏感。又象形文字发展出来的中国汉字,每个字都像一幅生动的画,将他的样子呈现在你眼前。不会有多余的结构,每个结构都有自己的意义,产生了中国汉字独有的魅力。对联这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字游戏,恰恰体现了汉字中韵律。

经典对联故事:“三更挑水,担回两轮明月”,下联更加经典

当年一代才子唐伯虎还为了10两银子为厕所写下了一副千古绝对,上联:且看来客多情,甘解衣带终不悔;下联:莫道此物无用,化作春泥更护花。清末时一厕所门前挂了副对联,上联“来了不蹲就站”,下联很经典“去者非男即女”,这副对联不光形象的说明了公厕的用途和使用的对象,还包含了一层隐喻,可以说上下联都很经典。因为在清朝末年,皇帝已经倒台被推翻了,那么皇帝没了太监也就没了,所以这个去者非男即女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清政府的倒台,新社会的建立。这也恰巧和公厕这个新事物所呼应,实在是完美。

且听几则故事:

经典对联故事:“三更挑水,担回两轮明月”,下联更加经典

苏轼和佛印戏对

某次苏轼和佛印出去游玩,苏轼看到一只在河边啃骨头,于是有了个坏点子,想要调侃一下佛印,随口说道:“狗啃河上骨”。佛印一听,便知不是好句子,是在调侃自己,“狗啃(和尚)骨”,一只狗狗在河的上边啃咬和尚的骨头,这是在调侃自己啊。 不得不说古人的脑洞也非常大。将是如何能够将想到和尚与河上联系起来,如此自然又刻意。

虽然佛印是高僧,但也不是善茬,马上反应过来,把印有苏东坡诗句的一把扇子丢到了河里,然后也脱口而出:“水流东坡诗(尸)”,仔细一琢磨,也是一句很损的话,关键还和苏东坡的那一句完美的对上了!而且,在这次的较量中,佛伊接的自然化解的自然,没有让苏轼占得便宜,可见功底深厚。

张之洞与梁启超之间的对联故事

年少成名的梁启超有一次想去拜访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便按照礼节递上了拜帖,为表谦逊,落款自称“愚弟”。张之洞收到拜帖之后,看到这个落款却大为恼火,因为张之洞年龄比梁启超大了36岁,而且张之洞作为朝廷一品大员,又是士林领袖,二十岁出头的梁启超何德何能竟敢与自己称兄道弟。于是张之洞回信写了一幅上联:“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

梁启超收到后立刻写了一幅下联送回:“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

经典对联故事:“三更挑水,担回两轮明月”,下联更加经典

张之洞素来爱才,礼敬读书人,见到梁启超的下联,顿生好感,请梁启超到总督府面谈。两人见面之后,张之洞又抛出了一幅精心准备的上联:“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四水”是江汉黄淮,即长江、汉江、黄河、淮河,其中长江排名第一;“四时”指春夏秋冬,其中夏季排在第二;武昌古称江夏,张之洞身为湖广总督,坐镇大清国版图正中央,是大清朝最显赫的封疆大吏之一,所以敢问“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面对如此气势恢弘的上联,梁启超不卑不亢,从容回答:“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生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三教”指儒、释(佛)、道,其中儒教居首;“三才”指天、地、人,其中人才居末;梁启超是儒生,虽初出茅庐,但也不甘居人下。张之洞大为赞叹,直言后生可畏,从此对梁启超格外关爱。

对联故事:两猪共一槽

有个秀才叫贾斯文,读了几本书,就觉得自己才高八斗,目空一切。动不动就舞文弄墨,戏弄别人。

这一日,贾斯文和一个朋友在饭馆吃饭。推杯换盏之际,见一位白衣飘飘的女子,带着两个小娃娃,从门口经过。顿时灵机一动,摇头晃脑地说道:“一羊引双羔……”

女子一听,心想:这不是说我们仨是羊么?好一个轻薄之人,太没礼貌!得教训教训他。

随即停下脚步,看见对面的两个人脑满肠肥的样子,正喝得满脸通红,吃得满嘴流油,心底不由得升起一股厌恶感,想起了猪圈里的猪吃东西的场景。

于是,女子昂首正色说出一个下联:两猪共一槽。意思是说这个人,只知道胡吃海喝,不讲礼仪,比牲畜相差无多。而且还押上了遥条辙的韵,果然才思敏捷。惹得两个孩子哈哈大笑,一边拍手一边喊道:“两猪共一槽!两猪共一槽!”那女子连忙止住了两个孩子,带着他们飘然而去。

他的朋友也急了,说:“你还真是个猪队友。你挨骂是抽烟烧枕头——怪不得别人!哎,人家都走了,你就别猪鼻子插葱——装相了。这酒我可没心情再喝了。你自己慢慢享受吧。我啊,脚底板抹油,先溜了。”

古代经典对联:“三更挑水,担回两轮明月”,下联更加经典

宋朝时,有一对好友,两人去佛寺小住。两人夜间的时候,在寺庙中对月聊天,他们饮茶,聊天,自是别有一番的风味。在两人的聊天中,寺院中的一个僧侣却挑着水从远处而来。远远的看过去,这个僧人,肩上放着担子,每一个担子中又都有满满的水,天上明亮的月亮就在这两个水桶中,像是画一般的,向着两人走来。

经典对联故事:“三更挑水,担回两轮明月”,下联更加经典

其中的一个书生看到了这个景象,心中就有了一个想要对对联的心情。书生看着远方,说了一句:“三更挑水,担回两轮明月”。要说,这个对联其实是相对讲究的,我们从中开始感受到一种魅力。短短十个字,却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画卷,这僧人肩上的担子,更多的是一种独特的魅力,不是吗?

听了好友的这话,另一个书生也坐不住了。书生沉思了一会,就说出了自己的下联。这个友人说的是:“傍晚洗衣,弄碎一片彩霞”。这个下联与上联相互成全,竟然成了一个绝对。

在古人的眼中,他们俩用了二十个字,却让我们看到了两幅美景。有些时候,很多事情都是看似平常平常的,却总是用一种其他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与众不同。

经典对联故事:“三更挑水,担回两轮明月”,下联更加经典

这大概就是对联的魅力吧。对联与其他的文学形式不同,它的篇幅很短,而形式,也可以根据人们所需要的样子,进行一定的改变。我们如今对它的不重视,其实是我们的失败,对于这样的文学来说,我们更应该珍惜他的价值,然后好好的保护他,不是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