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4年:农发行的华丽转身

 云中上人 2019-01-22

在农发行改革发展进程中,2004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每一位农发行人都应该记住这个标志性的年份。笔者作为一名老农发行人,亲身经历了2004年农发行这场华丽转身,深感农发行浴火重生,再展宏图之不易。虽然笔者如今已成闲云游鹤,但那场蝶变却至今依然历历在目,思之感慨不已。

2004年前,农发行囿于政策性银行定位,业务被牢牢限制在一个极其狭窄的范围。特别是1998年后,农发行专司粮棉油信贷资金供应和管理,实行收购资金封闭运行,成为单纯的“粮食银行”。当年笔者任管库信贷员,工作具体到接管粮油仓库的钥匙。难怪农发行被戏称为第二“粮食局”。农发行职能受限,业务萎缩,进入低谷。许多干部职工甚至怀疑农发行大旗到底能扛多久。

变化发生在2004年7月7日国务院召开的第57次常务会议后。这次会议研究了农发行改革和发展,决定审慎调整农发行职能,扩大业务范围。这是吹向农发行的一缕春风,意味着农发行将迎来巨大转机!

好消息接踵而至。在国务院第57次常务会议召开后的当年9月,银监会批准农发行开办一系列涉农政策性业务;商业性业务也打开了口子;在筹资方式等方面也有所突破。农发行终于挣脱“粮食银行”的束缚,成为为“三农”提供政策性信贷支持,同时办理国家允许的商业性贷款的综合性农业政策性银行。

这些紧锣密鼓的安排,使2004年这个普通年份,对农发行具有了转折性意义,成为农发行改革和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农发行的行动也异常迅捷。在接到国务院这次会议文件后,赓即向全系统下发了《关于学习贯彻国务院第57次常务会议精神的通知》。指出国务院第57次常务会议精神是当前及以后一个时期农发行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指导原则。要求全行干部职工将思想统一到国务院这次会议精神上来,履行好农发行职责,为农发行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此时笔者早已调支行办公室从事文字综合及文件管理,在这次转型中主要承担草拟相关文件等案头工作。也就有幸及时接触大量上级行文件和决策,使我能够对农发行这场根本性变革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国家决定农发行调整职能,扩展业务,决不单单是促使农发行走出困境,更是要发挥农发行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通过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传导机制,体现国家意志,优化农村市场环境,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和农村要素市场,使科学发展观在农业领域得到充分落实。而农发行的这次华丽转身,不仅促使农发行走上内生可持续发展道路,更要有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如果说2004年以前的农发行与市场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的“超脱”状态的话,那么2004年后就必须有市场思维,要直面市场,研究市场,适应市场,依托市场,自主发展。

2004年国务院第57次常务会议后,农发行业务倏然扩展,这是机遇,更是挑战。农发行准备好了吗?能够担负起国家赋予的这一重大责任吗?令人欣喜的是,农发行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常言说:“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即便在业务最低谷期,农发行也未放松业务管理,外延受限就在内涵上强筋健骨,苦练内功,储备能量。那几年,农发行完成了IT系统升级,实现了核算数据大集中;建立了以效益和风险控制为核心的绩效考评体系;加强了员工现代银行知识培训;修订了大量的规章制度;聘请国际知名的咨询机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咨询。特别是通过在基层行集中开展规范化管理活动,把自身内功练到了很高水平。可以说,2004年以前那艰难的岁月,农发行放眼未来,主动磨砺,日臻成熟,在困境中做好了一切准备,一旦国家政策允许,便振翮翱翔,一飞冲天!

业务调整扩张后,农发行信贷业务分成政策性和商业性两大块。如果说政策性业务农发行尚能驾轻就熟的话,商业性业务则更像蹒跚学步的孩子。以往,农发行与商业银行像两股道上的车,互不干扰;而现在,将与商业银行业务有所重叠和交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作为后来者,农发行要想在商业性业务中有所斩获,走出一条有农发行特色的商业性业务发展之路,殊非易事!

为此,国家决策甫一落地,农发行就立即打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建设新农村的银行”这张有力的名片。一方面逐步树立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效益为目标的现代经营理念;另一方面综合运用传媒手段广泛宣传农发行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优势和金融产品特色,提高了农发行社会认知度和美誉度,营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笔者所在的江津支行初试锋芒所取得的实绩,便可窥一斑而知全豹。

江津支行在获准扩展业务之始,就认真分析形势。要求干部职工不辱使命,牢牢抓住机遇,充分认识困难,增强忧患意识,在竞争中求生存,在改革中谋发展。全行干部职工彻底改变等客上门的旧习,面向市场推销农发行。支行领导亲自率领有关人员,经常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开展调查研究,宣传推介农发行金融产品,请有关部门推荐项目;并随时向政府分管领导汇报江津农发行业务拓展情况。在寻求业务突破的日子里,企业和项目现场常常可以看到农发行员工身影。他们三顾、四顾以至n顾“茅庐”,只为“成功”二字;他们夜以继日分析相关数据指标,撰写评估报告。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短时间内成功营销江津酒厂、江津米花糖厂、锦程公司等优质农业生产和加工企业,以及一大批重点项目。虽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客户脱离了农发行,但还是留下了锦程公司等一批优质客户。

和所有银行一样,农发行的资产业务必须有相匹配的负债,否则将成跛足。由于农发行的政策性银行属性,2004年前,农发行不得吸收除贷款客户以外的一切存款;即使2004年后,也不得吸收个人储蓄。这就使农发行资金筹集受到了诸多限制。

 2004年前,农发行资金主要依赖人行再贷款,负债业务尚无切肤之痛。2004年后,这种伸手向人行要资金的“好日子”走到尽头,农发行必须找米下锅。经批准,总行发行了金融债券,成为农发行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基层行各类企事业存款、同业存款等也相继开展。

还是以江津支行为例吧。虽然向上级行借调资金依然是其营运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也从未放松自筹低成本资金。支行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穷尽一切可能性筹措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支行加强对开户企业,尤其是贷款企业资金汇划管理,督促企业将销售款和其他资金及时回笼归行。同时积极争取贷款项目的上下游企业在农发行开户,增加资金在农发行的时滞。支行还加强了财政拨补资金监督拨付管理,促进财政拨补资金及时拨付到位,进入农发行的相应账户,使之有充分的时间差为农发行利用。支行还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上下足功夫,合理编报资金计划,小额勤调,资金运用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但实事求是地说,由于政策所限,农发行在资金筹措,特别是低成本资金筹措上,至今仍需要寻求突破。国家可否允许农发行以省级分行为单位对机构和公众发行债券?可否允许农发行开发理财产品?可否允许农发行设立网络结算平台?若能实现,农发行将打造出浩淼的资金池,使资金涌泉般在经济机体中浩荡而有序的流淌,这才是“问渠资金丰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常言说,人生须走许多路,紧要处只有几步。人生如此,单位亦如此。2004年的转折就是农发行改革发展道路上的关键一步。十五年生聚,十五年磨砺,造就了今天傲立金融潮头的农发行。虽然当年的农发行已经不能与今天同日而语,但这个转折在农发行发展史中留下的烙印却不可磨灭,成为农发行的集体记忆。

2004年已然走向历史深处。站在新的起点,回望曾经走过的道路,十五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远鼓舞农发行昂首迈向明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