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处理成年子女与其父母之间的关系?

 hhqing63 2019-01-22
                                                                                                                                                                                今年6月份,一条“211大学毕业证被妈妈雪藏8年,目的是防止女儿到外地工作”的新闻,引发网友热议,普遍认为这位妈妈控制欲太强,理所当然安排干涉女儿的生活,捆绑女儿,而最终结果只会伤害母女之间的亲子关系。

操控型父母的表现

大概是被操控子女的无可奈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养育之恩大于天,加之儒家文化倡导“礼”,所以中国千百年来讲究孝道,遵从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教条。比如古代婚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扼杀了爱情的萌芽,造就了婚姻的坟墓,像梁山伯与祝英台便是悲剧。

操控型父母将家长角色与自己的人格紧密相连,源于孩子一出生便被自己需要,当孩子逐渐成长与独立,于是害怕不再被孩子需要,当孩子远行,父母的失落感会成倍放大,因而只能通过继续、不合理的操控来维持无力感。

而操控型父母十分狡猾阴险,如同变色龙般借助各种方式伪装成关心。一些常见的说辞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正是因为我爱你”“你是我的孩子,我当然要你着想”......诸如此类,其实说白了,这些话都是表达一个意思:“宁愿我负天下人,莫让天下人负我。”

原生家庭

在美国作家苏珊《原生家庭》中,操控型父母分为两类:

直接控制

直接控制非常简单直接,毫不掩饰。直接控制的父母话语中经常包含威胁、恐吓、羞辱和诅咒。比如:

如果你再继续这样,你就不要再是我们的孩子!

如果你执意妄为,你就没有资格再回这个家了!

你这样子做,简直是忘恩负义!

当心我断绝你的经济来源!

每每最亲近的人,这样已然绝情的话往往令子女生活在内疚、沮丧、愤怒以及深深的负罪感中。

比较可怕的是,婚姻是亲子关系的终极推手,孩子的自主权意识与一方伴侣的出现,父母便有无处不在的危机感,使得爱情与婚姻最终成为与父母争斗的牺牲品。有的父母不满意、挑剔子女的配偶,给他们找麻烦,与他们针锋相对;有的父母无视甚至拒绝孩子配偶的存在,不言而喻,这些伎俩容易引发夫妻矛盾并动摇婚姻关系。

间接控制

相对直接控制,间接控制更加细微和隐秘,但伤害力同等。同样借助第三方人或是物品,轻而易举达到自己的目的,又避免暴露自己的真实目的。

其实,生活中我们都会不同程度操纵他人,因为害怕别人拒绝、或是少有自信到轻易开口索取,所以我们曲线前进,比如说,不喜欢人的到访,我们会说孩子累了要休息;看见一个美女或是帅哥,不会直接开口要电话号码,而是先和对方搞好关系;想出去外面度假,会说自己需要放松。

抛开计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间接控制也是如此,时间、次数与力度没有达到量变与质变,是不会引起化学反应的。然而当操纵演变成控制别人的工具时,带来的伤害力不言而喻,尤其是亲子关系,子女感到困惑不解不知何事何时,就已经不知不觉收人摆布了。

被操控的孩子,对自我身份的认知有些模糊,他们的日常行为到底是为了满足父母的需求,还是无视自己的需求,尽管有着独立的身份,却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人格与人生的控制权。

面对这种深深的无力感、痛苦与煎熬,总期待有一天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对于这点,苏珊在《原生家庭》也给出不少方法。

方法一:转变观念与思维

在恐怖主义事件上,普京说过一句霸气十足话:“原谅恐怖分子是上帝是事,我要做的就是送他们去见上帝。”有毒的家庭模式,也是如此,你原谅父母不代表你释怀自己曾经的遭遇,伤口或许会随着时间而愈合,但心里的伤会不经意间被揭开。

况且原谅一个人的前提,是施害者诚心诚意的承认事实,承担责任。上半年轰动国内外的江歌案,杀人犯陈世峰及前女友刘鑫就像农夫与蛇,永远值得原谅。

因此转变先入为主去原谅父母的有毒行为,只有当父母真心努力去求得我们原谅时,这种原谅才是有意义的。

方法二:与父母摊牌

培根说过:“愤怒时傻瓜变得机智,但却改变不了他的困境。”前段时间新闻上“被嫌弃的杀鱼弟的一生”选择***方式来抵抗父母的有毒模式,万幸被抢救回来。对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选择,多数人认为“人不能向后看,要向前看”或是“自揭伤疤,并没有什么好处”

从人理来说,极少父母会承认自己的过错,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凭什么认为我是错的。父母更多的是否认当时自己错误做法,把责任归咎于子女并且会大发雷霆。

其实作者苏珊早已料到,这份对峙并不是如设想一般,往往结果会让人大失所望,然而当决定对峙父母的那一刻起,便表示这种有毒模式,至少已经发泄起来,不会再转移或是迁怒到配偶或是子女身上。

方法三:重新定位于父母的关系

一旦与父母对峙,事情便发生了转向。面对父母的不同反应,有三种选择可以重新定位父母的关系。

第一种,积极沟通。父母对你的痛苦有一定的理解,愿意承担一部分责任。为人子女可以选择与他们继续讨论,探究和分享你的情感和忧虑。

第二种,一定距离疏远父母。父母对峙后,仍然本性不移,回到老样子。此时最有益的相处方式是与他们保持联系,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改变他人。

第三种,暂时中断与父母联系。比较极端的情况是,父母变本加厉伤害你的情感,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他们争论对错是非,选择实验性分离法,发泄负面情绪, 重新评估与父母相处的立场。

开篇提到大学毕业证被妈妈藏了8年时间的女士,如今已到30岁了,毅然辞职参加今年的高考,超过福建二本线,与一本相差8分。忠于自己内心,寻找自由。

如同《肖恩克的救赎》中:“我们知道世上有些鸟儿是根本关不住的,因为它们每一片羽毛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

18世纪的伏尔泰把生活比作扑克牌,手中的扑克牌代表着我们的生长基因和所处环境,这是不可改变的。如同遇到了父母的有毒行为,我们无法扭转。然而通过借助一些工具和方法途径,我们可以改变后天的环境,至少能改变我们的思维,从而使我们的子孙后代免于生活在有毒的行为模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