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之罘港”沉浮|人文怀旧

 米克的影与文室 2019-01-22



  古代之罘港(今烟台港)是一个天然港湾,其地理位置呈U型向东和东北方向敞开,崆峒群岛在东北部兀峙海面,形成两个宽阔的海口,之罘岛横卧北部,是港湾的屏障。

  古代之罘海上活动的历史悠久。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创造了灿烂的“白石文化”。依出土的鱼骨分析,白石人已能够捕捞红鳞加吉(真鲷)、红鳍东方鲀(廷巴鱼)、鲈、黑鲷等深海鱼类,反映出白石人以海上捕捞作为主要谋生手段。

  夏商周时期,之罘湾及胶东半岛是东夷人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文化与经济相当发达。据记载,西周时期“莱夷作牧,厥篚檿丝”反映了东夷人畜牧业和蚕丝业的发展状况;之罘上夼墓葬出土的铜器,做工精致,可见冶铜技术已获高度发展。《国语·齐语》载“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说明东莱人不仅有了发达的渔业和盐业,而且还有了活跃经济的商品流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海上交通也开始发展起来,春秋时,齐国成为西周各诸侯国和周边地区的贸易中心,齐国还主动开展与朝鲜半岛的贸易活动,“八千里之发、朝鲜可行而朝也”。并和日本通航、通商。战国时期,海上交通进一步发展,通过转附(即之罘)的海上联系更加广泛,向北直通碣石(秦皇岛地区)属燕国,向南接琅琊、吴(苏州),再向南有会稽、句章(宁波西),继续往南,有东瓯、番禺等港,形成一条沟通南北的沿海航线。

  自秦汉起,转附称之罘。秦王嬴政统一七国后,五次巡幸天下,其中三次抵之罘,齐人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率庞大船队,从之罘港出海求仙药。汉武帝刘彻亦曾多次东巡。这反映出古代之罘早就是名扬天下的山海胜地,决不是默默无闻的小渔村。

  从三国至唐代,之罘多为军事活动服务,是军队、军事物资的重要输送站。到了宋代,之罘港开辟了至朝鲜的航线,元代,海漕运输大兴,每年有上千只漕船先后进出之罘湾。

  之罘湾地处要津,是守扼京津地区的重要门户,且与朝鲜、日本隔海相望,可“外控诸邦,内卫中夏”,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因此,之罘湾自古以来常常被做为海上征战的集结地和出海口,尤其是明代,倭患四起,之罘湾遂成为山东北部沿海的军事要塞。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批建威海卫、成山卫、大嵩卫、靖海卫和奇山、宁津两处守御千户所。之罘湾地区因设奇山所和“狼烟墩台”,人称“烟台”。

  明代在民间施行禁海政策,但由官方组织的海运仍很频繁。有诗赞道:“北望波涛浸远天,玹莬庚癸正堪怜,风微日暮帆樯集,不是当年采药船”。这首诗,真实的反映了运输军粮船只麇集之罘湾的盛况。

  清军入关后,清朝统治者为困闭郑成功政权,“既实行‘海禁’,又采取‘迁界’,双管齐下,‘将山东、江浙、闽广滨海人民尽迁入内陆,设界防守,片板不许下水,粒货不许越疆’。”这样一来,北起山东,南至广东,数千里海岸变成废墟,烟台沿海的经济发展遭到严重破坏。

  因此,“开放”或“海禁”是导致古代之罘“浮”与“沉”的根本原因。之罘湾不仅是哺育胶东史前文化的摇篮,也是我国海上交通发祥地之一。

  文/张春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