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心 一、感觉胜于思考。让孩子过早辨认文字、数字、颜色、形状,会迫使孩子使用较低层次的思考方式,而不是发展学习能力。这就好像马戏团训练小狗数数一样,其实它并不是真的会算术,只是在表演一项特技。父母应该将重点放在建立孩子的感情能力上,在孩子不同的发展时期感情能力都扮演主导的角色,主要是通过感情来学习。所以,父母应该懂得如何与孩子互动,以激发他对所处世界的热情与好奇。 二、两个月的婴儿不只是哭闹的“动物”。心理学家史登博士对传统的幼儿发展理论提出挑战,他认为新生儿从一出生开始,就会对所处的世界有一些假想,持续展现出主动寻找刺激的行为,而且有所偏好,并且这些偏好似乎显示出他们的感情取向。如果没有安抚孩子和对他说话、唱歌,父母就无法建立孩子的生理循环。父母和孩子的感情互动,可以刺激婴儿脑部神经的连结,协助他接收外来的信息。 三、感情的环路从两个月大开始建立。大约在婴儿8个周大的时候,一个奇迹似的事情发生了。小宝宝的视力开始进步了,第一次,他可以清楚地看到父母,并且直接和父母做眼神的接触。这个初次的视觉经验在社交与感情能力的发展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孩子的参与对于建立稳固的依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对婴儿的深情凝望,将得到孩子爱的眼神,造成双方脑内啡浓度的上升,如此完成了一个感情的循环,有如一个爱的环路。这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情形,不只在于思想与行为的层面,还包括生理层面。父母与孩子在玩耍的时候互动越多,就越能帮助孩子在玩耍以外的时间安静下来,直到下一回的玩耍开始。在这种互动模式下,父母成为孩子的感情防护网,让他学习将兴奋的情绪安定下来,帮助他日后有能力处理高涨的情绪,使孩子成为一个感情上能够包容、有弹性的人。 四、帮助孩子化解羞耻感。在婴儿快满一岁的时候,他们逐渐从爬行慢慢开始学走,此时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方式也开始有了改变。尴尬(羞耻感的成分之一)大约在14个月大时出现,当父母发出“不可以”的指令,紧跟着是孩子难过的表情开始产生,孩子从兴奋,忽然间掉落到很泄气的情境。舒尔指出,研究者观察到,12个月大的幼儿从母亲那边获得较多的正面呼应,而18个月的孩子则获得较多的教导与指引。新的幼教理论认为,避免孩子产生羞耻感固然有其道理,但是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羞耻感也未必是绝对不好的。脑神经生物学的一些研究者指出,一些令人羞耻的处境,事实上可以刺激右脑的发育(这部分主要掌管创意、情绪与感受),只要羞愧的感觉不要太久,而且能够跟随着一些复原与补救的经验。新一代的专家认为,让孩子真正受伤害的并不是羞耻感,而是父母无法帮助孩子从羞愧中复原过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