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部理论体系的书,只要你能够真正理解它为自己的理论所作的“定义”那一部分,剩下来的篇章你就很容易理解了,甚至根本就不值得你再浪费时间读下去了。这是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原理。
所以,如果你真正体悟到了《道德经》第一章内容之“第一义”,剩下来的八十章您就容易理解了,甚至于如果你的智慧达到了老庄水平的话,剩下来的八十章根本就不需要去研究了。这就是所谓的“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的道理。
在汉语词典中,“定义”一词的定义是这样的:“对概念的内涵或语词的意义所做的简要而准确的描述”。内涵也就是本体特征。而意义则是对主体潜在价值实现的帮助或阻碍。
《道德经》第一章所阐述的内容正是为“道”这一个词语所下的定义(内涵与意义),以及修道/修学的方法,和对“道”的功能与学术地位的最高概括。
【“道”的内涵】——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析义:道,如果象道路一样有具体的成功路径(模式)的话,这种道就不是永恒的道。按照这种模式是不可能永远取得成功的(注:两晋之前,“道”还并没有说的意思,只代表道路。);名字所代表的事物如果是可以进行描述的,那就不是能够永远存在而一成不变的事物。
【“道”的意义】——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析义:事物在未生成之前,正是事物本体(事物的潜在属性)被先天创始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的就是“道”的创始功能);有——事物本体的生成,则正是事物由潜在属性向物理属性转变的内在力量(这个过程表现的则是“道”对物理世界的实现功能,这种功能称为“德”)。
【修道/修学的方法】——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析义:所以,始终保持不参杂自己私心杂念——七情六欲而以客观(物理事实)的方法,去观察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就能够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而始终抱着探究真理的理想和应有的客观态度,则是探究事物发展变化的归宿(存在价值)的必要前提。
【“道”的功能】——两者同出,异名同胃;析义:无和有、无欲与有欲,也就是先天创始机制和后天实现机制,都是源于道的作用(德也是遵循道的表述)。表述虽然不同,但所指的都是道的作用。
【“道”的地位】——玄之又玄,众眇之门。析义:高深的学问之中最高深的。掌握了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