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最复杂的文物,出土之后就引起轰动,至今无法复制

 小珏说历史 2020-12-01

在很多博物馆之中,许多馆藏文物并没有展出真品,这主要是综合考虑到防盗、温度、湿度等因素。这些复制品,也是文物工作者和相关机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杰作,还原度非常高。一般来说,不是专业人士根本看不出复制品与真品的差别。然而,如果您去湖北博物馆参观,有件镇馆之宝你一定看到的真品,绝对不会是复制品。

这件文物就是战国青铜曾侯乙建鼓底座,又称为东周铜建鼓座。咋一看去,你就会被它的精美程度所吸引,这是一尊青铜制品。上面有八对十六条大龙伸展开来,旁边又有很多条小龙盘根交错而成。之所以用很多条,实在是因为数据缺乏,密密麻麻不可计数。也许它们的数量不至于太多,但正如卢沟桥的石狮子一般,形态各异,很难数清楚。

相信很多朋友在惊讶于它的巧夺天工同时,也会好奇这是做什么用的。其实,它是种乐器的一部分。这种乐器叫做建鼓,是在商代出现,战国时期最为广泛的乐器,一直到《隋书·音乐志》还有这样的记载:

近代相承,植而贯之,谓之建鼓,盖殷所作也。

目前看到的,这只是建鼓的底座,您看到那么多条龙簇拥的中间空心圆柱吗?在当时就应该有长木柱插在里面,这就是所谓的“植而贯之”。木柱的上头就是一面鼓。试想当年,当有人敲响这面鼓时,底座上的蛟龙不就仿佛在闻声而动,翩翩起舞吗?又试想当年这上面的木柱和鼓,一定也非凡品,只是因为年岁太久,它们永远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唯有使用青铜制作的底座,让后人叹为观止。

这尊精美的青铜器,是在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的曾侯乙墓中。这座墓葬可谓藏品丰富,完全可以从中窥视当年贵族生活的一角。比如最具盛名的曾侯乙编钟,是现存最大最完整的青铜编钟。

从编钟和建鼓可以看出,当年的贵族是多么崇尚歌舞音乐。这件建鼓,也被称为最复杂的古代文物。当它被考古专家小心翼翼地挖掘出来的时候,立即让人眼前一亮。即使现场刚刚入行的学徒,也能够一眼明白它的价值。

这件文物的精美程度超乎想象,惊艳了世界,然而考古专家并不满足于欣赏,他们试图要了解这件青铜器是怎么制作的。按理来说,制作这样的青铜器无非就是两种方法,一是传统的范铸法,先分段铸造,再将每一段焊接起来;二是用失蜡法。

在这件精美绝伦的青铜器中,人们似乎很难找到它的焊接痕迹,于是有人偏向于失蜡法。所谓失蜡法,就是先用蜡做成改物品的模样,然后再用耐火材料填充泥芯敷成泥范。加热烘烤后,里面的蜡融化,就可以浇筑青铜溶液做成青铜器了。

话虽如此,但专家们试验了很多次,就是没有能够做成理想的复制品。不光失蜡法不行,就是分段铸造的范铸法也不行。那些弯弯曲曲的小龙,仿佛来自于另外一个世界。

要知道,中国虽然不是青铜器的故乡,却是青铜器冶炼最为纯熟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两次青铜器制作的巅峰时期。一次是商周时期,那时候的青铜器以厚重而出名,比如举世闻名的后母戊鼎。另一次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时候的青铜器则以做工精巧而闻名于世,战国青铜曾侯乙建鼓底座无疑就是这时期的杰作。

严格的来说,它只是一件文物的残件,但它却以精美绝伦的工艺,赢得了文博爱好者的心。就是这种文物,仿佛跨越三千年而来,在撩拨我们,将我们带到那个金戈铁马却又仙乐飘飘的年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