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自然训练法(三)

 毓真 2019-01-22

天人合一自然训练法

六、养生功的阴阳机理

我把太极拳的“养生功”运用到太极功法的专项训练中去,收到了不同凡响的效果,学员们反应强烈,没有学过太极拳的,通过练习很快就找到了练功的愉悦感,并随即进入状态,从而培养出自我修炼的兴趣。原来练过太极拳的,觉得养生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太极拳,切身感受到了三度阴阳的意义和作用,进而提高了练功水平,对演练内涵也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一般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学习和训练,都会获得显著的健身效果。尤其对颈、肩、腰、膝疼痛,神经衰弱等均有很好的体疗效果;对“三高”和心脑血管疾病,心肺功能不良,痛风,前列腺炎等,亦有明显的作用。由于养生功运用的是三度阴阳训练法,可促进身体产生内动,并带动外动使人体做自我阴阳调节,促使身体一些重要部位形成阴阳转换,再逐步延展至全身,从而实现人体整体的协调平衡。当养生功训练到一定程度,则身体会变得十分轻柔,形成自然形态,身体素质藉此得以逐步改善和提高。这种训练的机理是通过阴阳转换和地心引力及反作用力相互配合及相互作用,从而激发身体自我平衡系统的调节能力,开发潜能,使身体的功能状态达到最佳,持续训练一段时间,即会感到两腿有力,腰肾饱满,动作轻盈;更由于优化了中枢神经系统,促进了血液循环以及微循环,会感到大脑十分清醒,思维活跃,眼睛明亮,耳的听力提高,唾液增加,随之各方面反应也都敏捷了许多。

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由内生,法之所施,臻于养、练、用之妙哉。人如果通过一种符合人体阴阳规律的训练,即可发挥身体潜能至最大限度,巧妙运用养生功的阴阳运转之法,即可做到简易、省力,而获得异乎寻常的效果。即使不懂阴阳辨证理学的人,在老师的指导下,训练得法,积久也可获得超人技艺,此不外乎是太极拳三度阴阳的巧用而已。太极拳强调“用意不用力”,“用意”指的是用意识和意念放松肢体,空净身体,消除拙力,让地心引力和反作用力进入身体,产生内功力,就可随自己的意念,驱动身体完成各种劲力动作,既轻松自如,又力大无比,此谓由内而外激发的运动现象,唯太极拳独有的功夫。

人的背部是一个巨大的阳面,亦称“巨阳空间”,之所以称其为空间,就是说并不以后背的面积论之,而是需要用“无限”来形容,其内涵和深邃程度,超出人们的想象,一旦予以训练开发,则潜力非凡。

人的背部是阳经和督脉的所经之处,是人体内深层结构的外露,人体五脏六腑在背部皆有其相应的最佳表现位置,背部相关的穴位、脉位、放射区等,星罗棋布,适当的刺激这些部位,比如推拿、点按、针灸、刮痧等,都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治病和养生效果。背部肌肉丰富,并连结着人体的上下大筋,是蕴藏力量的地方,练太极者万勿舍弃这块“宝地”。

人的前胸腹部则是阴坤之处,是任脉通过的地方,用虚怀若谷形容胸腹再恰当不过,后阳越是强健,则前阴越是深邃博大,蓄藏不露。所以松肩空胸,意义非凡,非一般常眼所见的那么简单,其潜在作用是既无形又无尽。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相互作用,或能量之敛聚,或能量之释放,均可在个一瞬间完成,彰显出相辅相成的威力和魅力。

我曾在《易简说拳》的一文中解释阴阳的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乾是八卦的首位,属阳性,具有强健大始的意义,代表宇宙万物的生长。阳主动,是万物之源,是发起者、主导者,所有万物都是处在有规律、有次序变化中,是阳推进了万物不断向前发展;坤是八卦的殿后,属阴性,有柔顺简从的意义,代表宇宙万物的隐蓄部分,象征万物沉稳的静重面,阴具有随动吸附作用,如果遇到阳性活的动力冲击,即可发生一种新的能力和创造性,产生特殊的效果,虽无自生的力量,却能够借助阳的动力发挥潜能。”阳动阴随是配合之象,是共运之力,是珠联璧合的完美状态,养生功以及其它太极功法。包括太极拳法,都应遵循这一原理和法则,才有可能产生良好的训练效果,一旦能够做到阳动阴随,身体便会由内而外,主次有度,先后有序,分毫不差的自动随机调整阴阳平衡,像一台精密的机器那样,形成有机的整体运动,同时产生非凡的劲力效应,从而真正实现拳经所言:“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进入到“举手投足皆阴阳,混身无处不太极”的神妙境界。

七、太极拳训练应注重系统化

常言太极拳玄妙,实则太极拳形式极简单,然而内涵却又极其深邃。现时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学拳时,往往一步到位,不经初步的功法训练,打好基础,就开始学练套路,尤其不懂太极拳的阴阳辩证理学,懵懵懂懂就迈向学拳之路,结果往往是一片茫然,很容易误入歧途,技艺没学到,健身作用到底如何?却还是个问题。而传统传承下来的授拳过程却并非如此,而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打好基础是不教动作和套路的。推手和技击应用技艺,要求更高,循规蹈矩,一丝不苟,不允许出现丝毫的错误,因为一个不好的习惯动作或一个错误的变化转关,都会遭至一场失败,其规范性系统性可见一斑。故早年才能够涌现出诸多的高手名师。从生理学的角度,任何一门技艺,从学习、认识再到理解,然后形成身体记忆,是需要一段过程的,如果练习后形成错误动作,以后反过来再纠正,设法消除错误记忆,将又要花去更多精力和时间,所以常言道:“学拳容易改拳难!”学习太极拳只有规范动作,系统训练,分阶段进行,一步步提升,而不可操之过急。不同层次的学员,要针对其情况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制定出与其相对应的教学计划,即教学计划要与现有的实际水平相匹配,量体裁衣,去伪存真,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太极拳人才,这不啻是一种科学的训练方式。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无论是中低等还是高水平的修炼者,都必须是一个终生求学者,虚心求教,不耻下问,这样才有利于吸收对自己有益的东西。古训曰:“有德者得之,无德者失之。”太极拳明德修身增进健康,并学得技艺。德高者忘我,忘我者无欲,无欲则可除祛邪淫之侵。德高者情恰神畅,神畅则心境平和宁静,情绪愉悦,精神矍铄,生活得轻松自如,这样会更有利于全身的气血调和,从而保持内脏器质状态良好,内分泌与免疫功能增强,真正达到养身健体的目的。德高者遵师重道,从而尚可获技艺之正统传承,此谓德高者自正而必所得也。自古道:“知音寥寥有几人,巧遇良师是机缘。”一旦遇见“明师”,则必须真诚拜谒,刻苦研习修炼,按师门规矩做人做事,再以师门之规范标准,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法,不投机取巧和主观臆断,实练加巧练,实练就是要付出艰辛,巧练就是要运用科学方法。思而练,练而思,锻打磨砺,实践出真知,辨得真伪深浅,这样才不愧对太极之精深道法。

太极拳是十分珍贵的中华文化瑰宝,是浩瀚武学中的精华,这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它的养生健体功能正逐步得到进一步的肯定,其竞技性的体育价值,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现在练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公园里,广场上,河边,林荫树下,晨练的人随处可见,但同时也令人堪忧,因为太极拳本是十分严格的武术体育,不经规范训练是很难做得标准的,如果随心所欲的去练,其效果必然大为下降。正所谓“学者多如牛毛,成者凤毛麟角”。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科学发展观的今天,理念是否也应该与时俱进了,运用系统论,对太极拳进行深入研究,以达规范,务使这一中华国粹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