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字创义论(之六)

 信圣人不如信己 2019-01-23

丙  商周金文

金文又名钟鼎文,起源于夏末商初,本比甲骨文早200年左右,终止于,约1200多年。铸于青铜钟、鼎、盘、盂。据容庚《金文编》记载,金文共有3772字,可识别者有2420-2420字。包括:商金文(西元前15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西元前1046年左右-前771 年)、东周金文(西元前770年-前222年)商初之金文,

简单图像化,每鼎或无铭文,或铭文仅一二字;且虽早于甲骨文,却因铸鼎艰难并曾一度被异族洗劫首都,整个商代所保存钟鼎金文数量尚不及晚商甲骨文 数量成千上万。直至西周,金文始有数量之扩充与气质之飞跃。故金文总体成熟反迟于甲骨文,却较甲骨文大为完善。金文盖形近于籀篆体,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脱去甲骨文之简陋零散,变为整齐而丰富。周宣王时《毛公鼎》金文最具代表性,其铭文共32行,497字,为出土青铜器铭文最长者,其字体结构严整,瘦劲流畅,布局不弛不急,行止得当,乃金文作品之佼佼者,与《散氏盘铭》《虢季子白盘铭》《大盂鼎铭》同属金文上乘之作,被称青铜器铭文中“四大国宝”。金文内容大体关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之记载。(下左图:毛公鼎铭文拓片。右图:吴大澂《大盂鼎铭文》拓片)

《大盂鼎铭文》释文:“周盂鼎铭,隹九月王才玟王受天有厥匿匍有四宗周令盂……朕令盂雕王廿又三祀……。”说明:1.钤印“斋鉴藏”即吴大澂(1835-1902)清末大臣、金石学家、文字学家。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斋。江苏吴县(属今苏州)人。同治进士,官至广东、湖南巡抚。精于金石学、古文字学,曾搜集钟鼎、玺印、陶器、货币等文字,撰《说文古籀补》十四卷,为古文字学重要著作。另有《字说》、《古玉图考》、《斋集古录》等。参见《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
 
 

 
 
汉武帝时已发现金文,当时有人将在汾阳发掘出一尊鼎送进宫,武帝因将年号定为元鼎(西元前116年)。以后金文又陆续有所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善金文书法,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清代吴式芬将商周铜器铭文编成《捃古录金文》一书,收集资料多,考释严谨,影响颇大。民国时,1925年容庚编《金文编》把商周铜器铭文汉字,按《说文解字》顺序编为字典。金文出现于商代早期,下限断在秦灭六国,强令推行小篆时。宋代人收藏铜极重视金文铭文,如吕大临《考古图》等;也有专门摹刻铭文者,如王俅《啸堂集古录》等;将铭文中汉字编为字典者则有王楚和薛尚功《钟鼎篆韵》。清代《说文》之学兴盛,声韵训诂研讨日深,在铭文研究进步较快 ,不断出现专家 ,如吴大《 字说》、《说文古籀补》,孙诒让《 古籀拾遗 》、《 古籀馀论》、《名原》等,皆有创见。金文年代长,使用区域广,材料整理清理不易。王国维《两周金石文韵读·序》对时间地点观念很清楚。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序文》说:“当以年代与国别为之条贯,……余于西周文字得其年代可征或近是者凡一百六十又二器。……其依据国别者,于国别之中亦贯以年代,得列国之文凡一百六十又一器。”在金文研究中可谓划时代创举1985年容庚《金文编》修订第四版采用铭文3902件,收正文可识之字2420字,附录尚未能确定之字)1352字,共3772字

丁  大篆、小篆

大篆也称籀(音“咒”)文,因著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太史籀作大篆。”因秦下令废毁大篆,致极少留传,《说文》仅保留籀文225个。

大篆较甲骨文和金文有改进。如:“耳”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分别为:

然而大篆之真迹则为“石鼓文”。唐初于

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鸡)南之畴原出土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

底平之十个鼓形石墩,刻有秦献公十一年所作十首四言诗,是我

国最早刻石文字。经过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原刻700多字现仅

存300馀字,现存北京故宫石鼓文结构整齐,线条均匀,横竖

行笔,遒劲凝重,开始摆脱象形字拘束,打下方块汉字基础。唐诗人韦应物定名曰“石鼓文”,现作为大篆之代表(见上图)

秦丞相李斯将大篆书写形状进行一番简化和规范,是为小篆(右图),又称秦篆,刚柔并济,圆浑挺健,形体优美,对汉字规范化作用甚大。李斯等人并写《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等范本供人临摹。今留传典范小篆刻石有《嶧山刻石》、《泰山刻石》、《會稽刻石》等。

  漢字完美於一千八百年之漢、魏隸書和楷書

汉字起源渺远,成熟缓慢漫长,终于无比完美。

汉字完美于最后一次造字高潮之东汉时。竹简、帛书、造纸和毛筆书写之便利,激发起文人学士疯狂美化汉字和补充造字之热情和风气,铺叙獭祭式诗赋创作又提供发明新字之空前绝后最佳机会,汉赋中大量生僻字实即辞赋作者所补充发明,而并非经过所谓“约定俗成”之漫长渐进过程,以至于此时大量“生僻字”颇有人为淫滥之弊,此时汉字总数当在小篆一万字基础上倍加(上图:湖南里耶出土秦简局部)真正完成全部造字乃汉代隶书,而汉字之最后美型则在汉魏之间楷书。至此,汉人祖先造字之历史使命遂告完成            

甲  隶书

隶书古称“八分书”。晋朝时书法家钟鎐,言隶书为秦末掌管

文书之小吏程邈于狱中所创。程氏总结前人书写隶书经验,将周篆大多数字化曲为直,变圆为方,去繁就简,尤其改连笔为断笔,変线条为笔划,写出一部官吏用字《八分书》。程邈以献书立功,赐官御史。“隶书”,原意乃指其为胥吏所创之书法。

隶书盛行于汉朝,尤成熟定型于东汉,成为臻于完美之主要书

体。初创时之秦隶仍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隶结构由

小篆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平方正,笔划厚实工整。具有雄阔严整而又舒展灵动之气度。东汉隶书笔划更形成“波、磔音“折”,入声字,捺)”之美所谓“波”,指笔划左行如曲波之撇笔;所谓“磔”,指笔画右行到头时笔锋开张、形如燕尾之捺笔。写长横时,起笔逆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于是,方、圆、藏、露诸法俱备,笔势飞动,姿态优美。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价值。同时,又派生出草书、真书、行书各书体,并逐步为真书奠定基础。

2004年3月14日,四川雅安荥经县民建小学老师刘大锦、牟建在荥经县烈士乡冯家村游泳时发现《何君阁道碑》(下图:东汉初《何君阁道碑》),实乃摩崖石刻。刻石镌于高约350厘米,宽约150厘米之页岩自然断面,其上岩石呈伞状向前伸出约2米,形如屋顶,有效保护刻石免遭日晒雨淋。全文共52字, 7行,随字形简繁,每行7字、9字不等。其铭曰:“蜀郡太守平陵何君,遣掾临邛舒鲔,将徒治道,造尊楗阁,袤五十五丈,用功千一百九十八日。建武中 元二年六月就。道史任云、陈春主。”字迹清晰完整,最大字径宽9厘米,高约13厘米。书法风格极具早期汉隶典型特征。结体宽博,横平竖直,波磔不显,古朴率直,中锋用笔,变圆为方,削繁就简。章法错落参差,洒脱大度,反映了由篆至隶之演变过程。东汉摩崖石刻《何君阁道碑》,乃至今发现之我国年代最早汉隶,以书法名世,虽失踪千年,但典籍多有记载,并评价极高。荥经旧县志对此记录甚详,谓《隶释》《碑式》《字原》《墨宝》《金石索》等名著中都对之称道不已。尤其是洪适在《隶释》中把它推上了隶书的颠峰。洪适说:“东汉隶书,斯为之首。字法方劲,古意有馀,如瞻冠章甫而衣缝掖者,使人起敬不暇。虽败笔成冢(注释:秃笔成坟),未易窥其藩篱也。洪适所记该碑全文52字与今最近发现之摩崖刻石内容完全相同。瞻仰此石刻,率性自然,古朴典雅,气魄夺人。加之一千九百馀年日月精华、沧桑磨洗,掺和大自然神工造化,大有不食人间烟火之气,令人想入非非,心灵得到极大美感享受。洪 适之言,实不为过。
    《张迁碑》(上图)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三年(西元186年),明代初年发现。原石在山东东平,现保存在山东泰安岱庙内。碑文十六行,每行有四十二字,碑帖内容为记述张迁生平事迹。碑文书体端庄典雅,笔致刚劲挺拨凝炼,富于变化。运用大、小、长、短、扁、方、粗、细笔划差异,互相参用,富有优雅之美,乃东汉末年隶书之代表作,书法史上占重要地位。

乙 楷书(距今1850年)

楷书即真书,定型于汉末蔡邕楷书与魏之钟繇小楷《宣示表》(右图)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王羲之,羲之又传王修,王修却携之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今所传乃羲之临摹本,字体端整古雅,结体略呈扁形,笔画已脱八分古意,全是楷书笔法,实属杰作,可称楷书之祖。 钟繇学楷书于汉末蔡邕(蔡邕楷书犹带隶意),传授于卫夫人,卫夫人传授于王羲之,王羲之楷书精妙空前绝后,世称书圣。

《荐季直表》(下图)为钟繇又一著名楷书法帖,率意如涌,欣朗流畅,如音乐之跃动;又收放有度,紧凑而舒展,疏朗而有序;且质朴若金,闲静淡定气息跃然纸上,内敛稚气活泼味尤醉人心魂

从钟繇时代起,楷书逐渐定型,行书、草书成为楷书灵便表达,后来之宋体则是楷书版刻性形体。楷书较之汉隶,更为简明、便捷、完美,于书法发展史属重大创新——汉字书体最现代之造型,亦最终之定型,至今一千八百年不变!钟繇作为楷书之祖留给人类文明之贡献重大久远。而汉字之无数世代薪火相传,更令人感叹无已!

 

第六章  文字創義乃有

民族意識載荷而異於交際語言

 

语言以交际为天职,人与动物皆然。人类原始语言,其所表达之意义,尽皆交际意义也,诸如飲食、求偶、居住、劳作、猎杀、抵抗、逃避、迁徙、求助、恐惧、欢庆、悲痛、抚慰……诸如此类,皆仅关乎生存而已,全人类皆然,非有民族文化意义也,自无民族意识可言。此无民族意识之原始语言,最能表明语言之纯交际本质。其后,文字由发明至发达之后,逐渐植入、改造和提携语言,产生文明语言及记录文明语言之寄生文字——白话文此种语言性质之白话文,囿于语言交际而非民族文化之本性,仍以社会交际为最高天职,仍然民族意识淡薄;故以外文翻译汉文言,难以表现所载荷之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观念、民族情趣、民族文字韵味,等等),而以外文翻译汉白话则毫无障碍。

文字则不然。文字本身无交际目的,而以记事、文学、教化、启智、拟言等文化功用为目的,以深广周遍记载意识为天职。故上古智者群发明民族文字时,势必一空依傍,脱离极端贫乏浅薄之原始蛮荒语言,而独立另行创造文字意义,诸如卜祭、记事、文学、教化、启智、拟言等文化功用之意义。而正由于文字创义,于创造卜祭、记事、文学、教化、启智、拟言等文化功用之文字意义时,便无可避免带上民族意识载荷(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观念、民族情趣、民族文字韵味,等等)——民族文化基因且尝试举例说明之:

         

(一)漢字文言虛字之民族意識載荷

 

  汉字之文言虚字,数量甚少,却最重要,为汉字文言主要标志。

汉字之文言虚字,其共同特色为半虚半实性质——实字词与词                

之间以及句与句之间意义联系之“艺术虚化”此种半虚半实之意义联系,朦胧、宽广而灵活,重意会而不重逻辑,且起调和文气与节奏音韵之艺术作用,不同于白话虚词及西洋文字虚词之纯虚词性质,尤其不同于白话虚词及西方文字虚词之明确、逻辑、机械性

    汉字之文言虚字,其载荷民族意识,主要在于表现中国人龙型心理之混合性、水流性。兹举数例说明如下:

   

    汉文言虚字“之”字,意义和用法极其广泛多样,不下数十种

如表代词“他”、动词“往”、几种助词、主谓连词、音节虚词(“久而久之”、“奇之怪矣”)等等。主要特色有二:一为为有虚有实,虚实兼备,用途广泛,灵活朦胧,表现一种混合性心理;二为对调节文气,包括文句之节奏缓急,音韵之抑扬顿挫,均起重要艺术性作用,此种文气音节之艺术作用在赋体和骈文中表现尤为突出,充分表现出一种水流性心理是故无论以白话文和外文翻译汉文言诗文中“之”字,均甚感为难,主要即难在无法译出“之”字所实际载荷之微妙空灵民族性文气和诗味

关关雎鸠,在河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

右流。窈窕淑女,寤寐求/不得,寤寐思服。悠哉

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窈窕淑女,琴瑟友

/参差荇菜,左右。窈窕淑女,钟鼓乐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上,喟然而叹。仲尼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行也,与三代英,丘未逮也,而有志焉。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申包胥顿地,碎以首;蔡威公泪尽,继以血。钓台

      移柳,非玉关可望;亭唳鹤,岂河桥可闻?

   

汉文言虚字“也”字,看似简单,实则更为奇妙。无论句末“也”字和句中“也”字,均往往无法用白话文和外文翻译出来,无论用“呀”、“啊”、“呢”、“了”等字均大异其趣,难以代替。然而,自中国人看来,则此文言虚字“也”字在句中意味十分实在,十分明白,十分妥帖惬意,可又“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此现象亦只能解释为汉文言虚字天然带有独特之民族意识载荷

·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政者正。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子曰:“何为其然?君子可逝,不可陷;可欺,不可罔。”

·流水之为物,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不成章不达。

·且夫水之积不厚,则其负大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

·生何辜,杀之何咎?

   

汉文言虚字“者”字,显然载荷龙型心理之 “混合性”、“水流性”(灵活性)“者”字用于句中,可指代“的人”——“夫缀文情动而辞发,观文披文以入情”、“的物”——“动恒动,静恒静”、“的事”——“往不可谏,来犹可追”、“的时候”——“昔”、“今”;尤其可以混合人、物、事、时而不分——“所见、所闻、所爱、所憎、所思、所忆;却又不同于白话“的”字——“王”、“僕”;而且妙在可任意专指——“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前一“者”字专指水流和时间,后一“者”字则专指“月亮”。“者”字直接作代词,用于诗词中相当于白话之“这”字,却更文雅空灵而富诗味——“难补回心缺”、“情难舍”、“心依旧”。

而    

汉文言虚字“而”字,用作连词时,其载荷民族意识之水流性可谓极为鲜明,其无条件连接,以及连接辞句时之文气流动韵味之强烈,妙不可言!如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行,漫

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处不到。到则披草坐,倾壶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趋。觉起,起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连用八“而”字而无重复与拖沓之感,只觉文气愈益流畅而活泼,诗味愈益浓厚,节奏更顿挫铿锵。倘非确有水流性龙型心理之民族意识载荷在其中,曷克臻此? (倘分别翻译为“地”、“来”、“然后”、“以后”、“才”、“就”、“却”,则笨拙机械,文气不贯,诗味尽失矣!)                                                                                                                            

其他文言虚字,大抵如此,几无例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