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瑞平先生 一、隆中的历史地位 1、隆中, 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襄阳市,距襄阳城西约20里西山环拱之中(襄城区、南漳县、谷城县)三区县交界处隆中风景名胜区内。“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这是《三国演义》中对隆中的描述。 这是三国演义的描写。诸葛亮躬耕地疑问-----在三国的时候在三不管的山林僻壤有人居住吗,有路通吗,这样的闭塞 地方能知晓天下大事吗,有好友经常去谈古论今吗。即便诸葛亮就住在那里,刘备能寻到吗。 2、三国志中称谓:亮躬耕陇亩。什么是陇亩------陇亩是汉语词语,出自《战国策·赵策四》,释义是田地、草野,最后因为隆中对,才有山野之说。应怀疑的是,在当时,隆中有可供耕种的山野吗,陇亩应是肥沃的田地,成片的原野。假如诸葛亮身居隆中,应是亮本樵夫,猎户之类称谓,而不是亮本布衣。 二、三国时期荆州及诸葛亮居住地 1、 三国时期荆州的管辖 东汉荆州原辖七郡: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东汉末年,从南阳郡、南郡分出一部分县,设置襄阳、章陵二郡, 于是荆州共辖九郡,这就是后世称“荆襄九郡”的来历。 2 、诸葛亮的居住地 三国志说: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 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谓为信然。 这就证明诸葛亮当时在荆州管辖之地南阳郡居住。诸葛亮乃故人之托,刘表会把他安置在哪里。我想,不会无情到流放到山野贫瘠的地方,何况当时诸葛亮还很年轻。 新野当时是东汉帝乡,土地肥沃,物埠民丰。是休养生息的好地方,诸葛亮在此躬耕最是恰当。 《梁父吟》是诸葛亮经常吟唱的,描写的是齐相晏婴用计除掉齐国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的故事,也就是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东汉末年此故事在新野流域流传甚广,也许是帝乡,开国将相,皇亲贵胄不下百人,也许有同样的故事在新野发生过吧,因此,流传很广,从新野出土的汉画像砖中就能得到佐证。这对当时意气奋发的诸葛亮肯定有直接的影响,所以,经常吟唱《梁父吟》抒怀自己的理想抱负。也间接证明了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之处就在新野周围不远。 三、诸葛亮与徐庶、司马徽、崔州平。 徐庶本名徐福,为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拜师求道。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这就证明了徐庶和诸葛亮同在荆州管辖居住,也许就在宛城居住,也许就在新野周边居住,刘备屯兵新野时,同时投奔刘备(三国志记载)。 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公元198年(建安三年),荆州牧刘表设立学校、学官,广泛寻求天下名士。 司马徽客居荆州襄阳。 崔钧,字州平,太尉崔烈之次子。历任虎贲中郎将、西河太守。因参加董卓讨伐战使其父为董卓收押。后游历于荆襄之地,与诸葛亮孔明、徐庶元直等交善。博陵安平人。 因此,可以想象,几位好友都属河南一带的名士,在战乱之时常聚一起谈论国家大事。 在刘皇叔蛰伏新野时,齐聚荆襄宛一带等待施展抱负。 四、文人情结 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皆有一种抱负和情怀,苦苦学习,历尽艰辛,能出仕入相,一展才华,学成文武艺,买与帝王家。没有一人会把自己辛苦得来的知识付诸东流。只有在三十而立以后得不到赏识,不被承认和重用后,才遁世而去隐于山林,过着自我陶醉的生活。 因此,在当时,诸葛亮决不会隐身隆中待刘备三顾而出山。当时的时局自比管仲乐毅者比比皆是。没有诸葛亮可能出现其他能人异士。因此,诸葛亮不会错过推销自己的机会。 当徐庶能在刘备帐下效力之时,徐庶也绝不会弃好友不顾。一定会把诸葛亮引荐到自己身边,离自己不远的地方共同探讨长远之计,待时机荐于刘备。 五、诸葛亮在新野躬耕的记载和传说 张菜园,古庄名,是诸葛亮年轻时曾躬耕和居住的村落之一,史称:诸葛庄。乾隆《新野县志》记载:“诸葛庄,县东南四十五里野柏岗,今为玉皇庙,古井尚存。南阳卧龙岗碑阴载:新野地五顷,佃人张姓。” 清汪介人在《中州杂俎》中也写道“诸葛亮,本琅琊人。。。又尝寓居于新野之野白岗,庄宅基址今为玉皇庙,古井尚在。南阳卧龙岗碑阴载,新野地五顷,佃户张某佃种,亦先贤之遗迹也。野柏岗南北走向,绵延起伏当有二十余里。今部分地段隆然阜起,岗丘地貌俨然。野柏岗南段岗下一庄,今名“张菜园”,古曰“诸葛庄”。 《新野县地名志》释注到:“张菜园,在县城东南15公里,玉皇庙东北侧,原名诸葛庄,清雍正年间,张姓自今东张店迁此定居,以开菜园为业,故名”。。。此地是古代枣阳至宛城的古道,岗高如山,蔓延起伏,宛如一条卧龙盘桓在唐河西岸,谓之西岗,诸葛亮结草为庐,躬耕陇亩。民间传说,这里原有一座山,让母猪一夜龚平了,就是流传很广的老母猪龚山的民间传说。这里,还是玉皇大帝张百忍的故里,村西有坐古玉皇庙,供奉的就是玉皇大帝。流传着玉皇爷卖马救济穷人的故事。 诸葛亮能掐会算,选摘这片风水宝地,躬耕陇亩,演习学习,广交朋友,静待明主出世,一展抱负。 六、隆中对应该是陇中对。 隆是一个汉字,读作lóng,该字为左右结构,本意是指高,丰大,高起,尊崇等。 隆中对,从字面上解释,应是----在高起,丰大的地方,与尊崇的人对话。 也就是说,在当时隆中不是作为一个名字而用,也不是作为一座山名而用,而是在一个高起的大岗上与刘备对话。那就是诸葛亮的栖身之地,躬耕之地。 再者,隆中对有可能也叫陇中对。是诸葛亮和刘备二人在陇亩之间散步,一边欣赏着田园风光,一边相互倾诉的对话,后人记载时误写为隆中对。 七、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躬耕地 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有“(亮)遭汉末扰乱,随叔父避乱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这里字面解释为躬耕于田野,但作为志书,这里的野字,应该是当时的新野。“野”是地名而非作为其他方位之词。《汉书·地理志》记载:南阳郡辖县三十六,始有新野县名。 据《水经注》称:淯水枝津分派, 陂水所溉,咸成良沃,又有豫章、邓氏等陂,盖地为良沃, 故以新野为名。在此之前,有蒸野,薪野等以带野字的名字代表新野,作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不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因此,史书记载,诸葛亮的躬耕地应在新野。况刘备驻守新野,“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这样才合情合理。 《大明一统志》记载“诸葛亮,本琅琊人,汉末避乱,寓居南阳之西岗,躬耕陇亩。” 这里的西岗说成是南阳城西卧龙岗还有待商榷。毕竟南阳当时为郡,“寓居南阳之西岗”也可以说是南阳郡的一个地名,绝非代表的就是南阳城西。当时,南阳城应该是宛城。 八、三国演义中的诸葛躬耕处 《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八中有诗云: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西桥山石滑,寒浸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岗。大家不难看出这是刘备风雪访诸葛的情景。在迎风回来的路上,而回头遥望的时候,“烂银堆满卧龙岗”。这就证明,刘备回新野是迎风北上。也就直接的证明了诸葛亮就躬耕在新野之南的王庄乡张庄村。 “一天风雪访贤良”也有力证明了刘备三顾诸葛亮的路程,只是一天的路程。从路程上理解,到南阳卧龙岗,一天是不可能的,回程也不是向北。襄阳隆中,更不可能。在当时骑马到隆中来回最低要三天。还不说,寒冬封江,过江和交接,一天绝对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诸葛亮躬耕地不可能是襄阳隆中和南阳卧龙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