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隆中是“襄阳十景”之一,因为诸葛亮年轻时期在这里隐居、学习而闻名于世,它位于今天湖北省襄阳市以西的众山拱卫中,是襄阳市下属的襄城区、南漳县、谷城县交界之地。
东晋升平五年(361年),荆州刺史别驾、历史学家习凿齿来隆中,撰写《诸葛武侯故宅铭》,习凿齿看到隆中已建有纪念诸葛亮的祠堂,此时距离诸葛亮去世不过120多年。 当时的人们肯定不会搞错诸葛亮定居之所,隆中是诸葛亮隐居之地确凿无疑。但是,大约从元代开始有人认为诸葛亮隐居之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岗,争论随之而来,坚持此说者最大的依据是诸葛亮《出师表》里的一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其 今天的南阳市,那时是南阳郡的郡治宛县,假定诸葛亮没在隆中隐居,那他有没有可能在宛县隐居呢?这种可能性其实几乎没有。 第一,宛县当时长期在曹操占领之下,曹操与刘表是敌对关系,诸葛亮不可能一个人跑到“敌占区”去生活。 刘表是董卓派到荆州当刺史的,他去荆州的时候南阳郡太守是张咨,属关东联军阵营,宛县一带还有一个袁术,刘表尽管在荆州其它各地动作挺快,很快占领了不少地方,但南阳郡的宛县及以北地区刘表从未占据过,此种情况一直保持到刘表去世。
官渡之战后刘表收留了刘备,让刘备屯兵于新野,此地在宛县之南,是刘表北面的前线地带,刘备与曹操之间多次交手,刘表、刘备与曹操属敌对关系,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投刘表而来到荆州,宛县相当于“敌占区”,诸葛亮放着好好的襄阳不呆,一个人跑到几百里外的宛县定居,是匪夷所思的。 第二,诸葛亮在荆州期间有一些社会活动,也有一些老师、同学和亲戚,他们都生活在襄阳一带。 诸葛亮在荆州期间社会关系十分广泛,老师有庞德公、司马徽等,同学有庞统、向朗、尹默等,亲戚有庞山民、蒯祺等,好友有马良、崔州平、孟建、徐庶等,诸葛亮与他们的交往史书均有记载。诸葛亮还有一些社会关系,如习祯、杨仪等,虽然史书未记载他们与诸葛亮的交往,但可以推断出他们是有来往的,这些人后来都追随了刘备和诸葛亮。
在《水经注》里有一段记载:“沔水中有鱼梁洲,庞德公所居。士元居汉之阴,在南白沙世故谓是地为白沙曲矣。司马德操宅洲之阳,望衡对宇,欢情自接,泛舟褰裳,率尔休畅。”根据这段记载,庞德公、庞统、司马徽的住所都在襄阳周边,且相距不远。
第三,刘备后来三次求访于诸葛亮,如果诸葛亮定居的地点在宛县,刘备想“三顾茅庐”,不过却是无法做到的。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不仅说“躬耕于南阳”,还说刘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个“草庐”如果是在宛县的话,刘备别说“三顾”了,能顺利地去上一次都不大可能。
刘备一开始驻扎在新野,后移驻到与襄阳一水之隔的樊城,无论新野还是樊城,距宛县都很远,刘备即使听说宛县有个诸葛亮,他也不敢前去拜访。
大约在元代之前,这个争论性话题其实还不存在,宋代时苏轼曾来隆中拜访,写下一首题为《隆中》的诗:“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龙蟠山水秀,龙去渊潭移。空余蜿蜒迹,使我寒涕垂。” 到了元代,南阳修建了诸葛书院、武侯祠,一个叫程钜夫的人代皇帝撰写了《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提出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城。到了明朝,嘉靖靖皇帝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兴致,又以皇帝的名义正式认定南阳“卧龙冈”是诸葛亮躬耕地并刻碑,这个话题才兴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