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崎山水画艺术

 wjj_meiqiao 2019-01-23

研习梁崎先生的山水画,已经颇有些时日,临习之暇也读了些与梁先生相关的著作,对先生的艺术渊源及技法特点都有些许感悟,现记录如下。

关于梁先生的生平已有颇多记录,此处不再赘述。他能于困窘之生活、坎坷之经历中不辍笔墨,醉心于书画间,此执着之精神每每想起,足以使我辈汗颜,其对艺术的真挚之情实为后世楷模。

山水渊源

梁崎先生的山水画以“四王”为基底,上溯“元四家”,兼习“四僧”,可谓涉猎颇广。有人讲梁先生“山水近窥‘四王’,遥慕‘董巨’。” 实则对梁崎先生影响至深的乃是明末清初的一众画家,其中尤以董香光与八大山人为甚。

据说梁先生主张画山水应先从王石谷入手,我觉得此说法应该不假。他偏向于“传统山水”,重视元素的重新构成与组织能力,虽不特别提倡写生,却格外珍视笔墨精神与历史传承,以临摹为基础,将古人的山水树石诸元素以自己之风格意愿进行重构创作,对画面的组织能力与笔墨功底都要求极高。而作为“清初四王”之中佼佼者的王石谷,因其兼具对景写生的功力,人又极聪慧,画面构成每每能创出许多新意,自然是传统山水画入门的首选!

细看梁崎先生画作,构图具“四王”底蕴,但能灵活变通;时有“四僧”之法,而能出己意;树石多取髡残造型与笔法,又具八大的用笔与外形特征;远山尖锐者似担当,圆浑者如八大,且都有自家风貌。先生以古人为师,笔墨技法精熟,能跳出原有窠臼而有自家面貌,乃大家之风。

在先生的画中,先贤早已幻化为己意。“采撷古人为我所用,是为佳境!”且不论画面元素,即便是笔墨与构图,在梁先生的画作中也无不彰显着浓重的“梁氏面貌”。

笔墨渊源

人皆谓“书画同源”,书法也是梁先生山水画的重要基础,其行草书乃是建立在王觉斯与傅青主的风格之上,于书卷气中求气骨,在洞达中显遒劲!

临梁先生的画作,若求形似不难,但若深究笔墨韵致与构图格局,学到其精华则颇为不易。下面仅就用笔与用墨两方面粗谈一下临习感悟。

先说用笔。

梁先生的用笔可谓是“沉着痛快”。行笔稳健,当快则快,当慢则慢,追求笔端与纸面接触的感觉,所谓中锋为上,中侧锋并用,在一笔中求笔势变化。

梁先生的用笔看似有八大的散淡与清逸,实则暗含王觉斯笔势的劲健在其中。他不仅善用干笔飞白表现山石的苍茫之态,更能将不易掌握的湿笔运用自如,且常在一笔之内干湿相杂,浓淡有变。

总之,梁崎先生的用笔源自其书法,又结合画面之需要增其灵动变化,是多年刻苦之结果,非一时能及,唯苦练方可。

再说用墨。

梁崎先生的用墨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他常在淡墨之上以浓墨复勾,以破墨之法求变化,增加干湿的对比效果,这是在古人技法之上发展而来,有其独到的笔墨情趣。

梁先生善用“积墨法”,很多地方表面看很是简洁,似乎是一蹴而就的,但再仔细看则发现非一笔画成,是点上复点,皴上复皴,积墨而成。梁先生的“点”尤其有特色,常在淡墨大混点上逐层加深,一遍一遍加染,看上去厚重而有层次。

这种用墨也正是梁先生多年实践的经验积累。

笔墨二者实为一家,除去变化之外,更应知道唯有勤习苦学力求精熟方能有所成就,梁崎先生的笔墨精髓即全在一个“勤”字!

文人画之构图

中国 “文人画”乃世界上之独创,讲求“诗、书、画、印”四位一体。(“诗”实分两部分,其“文”以“书”表现,其“意”寓于“画”中。)

梁崎先生的画作中即蕴含 “文人画”的元素与特质,此仅就与“书、印”相关的题跋、款识与构图之关系作一简单分析。

初接触梁先生画作,观其画风感觉颇受董其昌与八大山人影响,但梁先生常爱在画上题长跋,这与二位先贤不同。董香光题跋往往简略,八大则多写一名款,但二人的款跋与名章手押同样是参与到画面构图中的,在这点上梁先生与其有相同之处,画面中的题诗、跋文、名款、印章皆为构图之 “画面元素”。

尝见先生以片纸所勾画稿,也留有题款位置,可见这些元素在画面构思之初就被考虑进去。倘若将先生画中的这些元素抽去,则顿觉画面不完整,甚或有失衡不协调之感!

梁先生的题跋多经过巧心安排,试以山水条幅解之:先生条幅多作横向题识,一般在画面顶端,从右至左依次为:画题、跋语、名款,后有印章。画题多为诗句,少数写“某某图”,一般是齐首不齐尾,为三段中最高;跋语则内容较庞杂,但也用齐首不齐尾的方式,位置略低于画题;名款相对简单,为三段中最低,也有与跋语顶端对齐者。如此安排多是依据款识下方画面中的远山之形与走势而为之,可谓与画面完美契合。

陈师曾于《文人画之价值》开篇有语:“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看梁崎先生题跋正可印证此语,先生题跋未必与画面内容相关,但却常抒襟怀,或言此画出处、拟谁家风格,或写近期境遇及人情世故。以画记事抒怀,实乃文人之特色。

梁先生用印从不套用定式,只重其意,有缺则补缺,无缺则多一方印也不押。故而有散淡自然之气息,寓经营于不经营之中,寂静空灵之态也恰是其内心之写照。

“文人画之构图”多是诗、书、画、印四者皆参与其中,作品中书法之笔墨与画中之笔墨浑然一体,以书入画,以诗境入画。梁崎先生的山水画正是此传统的继承者,其画中的“文人气”款款而来,稍一展卷便可感受得到!

自然之气

梁崎先生的画作中,有两点最为突出,一为朴素,二为自然。先生能抛弃绚丽与纤巧,进而追求朴拙与简单,把表面的精明变为深藏的匠心,此乃“艺术修为”之故。

重视直觉,则是先生画作中随处可见的特点,以“熟而后生”的艺术境界表现“无笔墨痕”的天然之趣,这些特点在梁先生的指画中尤为突出。

我一直很喜欢梁先生的大写意画,无论是花鸟还是山水,寥寥数笔间物象就能活灵活现。有时是山色苍茫,有时是鸟栖枝头,总在夸张之中显出一派自然冲和之气。即便画松鹰这类刚劲的题材,也有一种静穆淡雅的气韵蕴含其内。

每每看梁崎先生的画作,总能感觉先生画中有一种“气”,这“气”与其学识、修养、才华、经历密不可分,是积淀于传统文化之上的浑厚坦荡的“自然之气”。它出于自然,表现得也自然,是梁先生多年笔耕不辍悉心积学的流露,也是他的心灵归所。

隐者隐于画

有人讲梁崎先生是“最后的隐士”,回顾先生之一生,“隐士”一词非常恰当。古代隐士有“隐于市”与“隐于野”之说,但梁先生却是“隐于画”,他以书画诗文为毕生之追求,隐遁其中乐此不疲。

无论是心所向往还是迫于世事之无奈,先生始终不变的只有对知识的追求与对艺术的执着。梁先生可以日缺“三餐”,但不可以日缺“三参”,此“三参”即参诗、参书、参画,但凡有此三种,对先生来讲就是没有虚度时日,而其余之事在他眼中皆不重要。

我觉得画艺方面,梁崎先生可谓“侠之大者”,而其精神境界更如高山仰止!“画品终究是人品”,画艺之外,梁崎先生的超然与豁达,以及持之以恒对艺术与文化之追求,也使我深受感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