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眼花翎为何那么重要,权臣和珅都没有,只有7个人获得?

 数数数据库 2019-01-23

清朝官员的服饰变化非常大,可能是因为满族的原因,和汉族存在很大的区别,相比之前朝代的服饰,又增添了许多式样,其中“顶戴花翎”就非常具有清朝特色,别小看这个“顶戴花翎”,它还是区分官员地位等级的标志。

而这个所谓的“花翎”就是以孔雀翎为冠饰,缀于冠后,花翎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因此三眼花翎还是地位的象征,从乾隆开始到清朝结束,也只有7个人被赐予三眼花翎,这七个人分别是

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

其中5个是满族人,2个是汉族人,就连乾隆的宠臣和珅也没有如此殊荣,那么这个三眼花翎究竟有多重要?为何获得三眼花翎的人屈指可数?

清朝初期,也只有贝子、固伦额驸才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五品以上官员及一至三等侍卫戴单眼花翎;六品以下官员带无眼蓝色领冠。

后来顺治皇帝做出规定,即使是亲王、郡王、贝勒都不能佩戴花翎,这主要是因为花翎太过高贵,很多官员都以此为荣,争得头破血流,到了乾隆年间才开始佩戴花翎,而此时佩戴三眼花翎就必须有严格要求。

不过康熙时期有个例外,就是福建提督施琅,他在投降清朝之后,因为平定台湾时功不可没,康熙为他加官进爵,但是都被施琅拒绝,他的要求就是希望康熙赐予佩戴花翎,由此可见,三眼花翎在当时的重要性,绝对地位的象征,比所谓的黄马褂还高贵。

乾隆规定必须在10岁时经过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有佩戴花翎的资格,加上施琅佩戴三眼花翎的原因,乾隆认为只有战功赫赫、对清朝又突出贡献的官员才可以佩戴,不过后来因为三眼花翎着实显示地位,有的官员被赐予三眼花翎,都是诚惶诚恐。

为何会这样?类似于功高盖主,就好比傅恒,他两次被赐予双眼花翎,一次赐予三眼花翎,但是他却多次请求皇帝收回,由此可以看出,地位太高也是如坐针毡,害怕小人从中挑拨。

任何一种东西,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贬值,就和当时的黄马褂一样,到了清朝后期都烂大街,三眼花翎也不例外,尤其是在道光、咸丰年间,清廷公开卖官鬻爵(yù jué),靠卖官职来搜刮财富,此时的三眼花翎就不值钱,也不彰显地位。

不过总体而言,清朝官员对三眼花翎还是非常认可的,也是大多官员梦寐以求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