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的预备、起势、收势及练法。

 昵称1029245 2019-01-23
太极拳的习练,不可忽视预备式。《太极拳经》开篇第一句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太极之动静,乃动中之静,静中之动。预备式,乃无极之静,即阴阳未分前的极静。无极一动,即分阴阳、动静、虚实和开合。

预备式,即气功中的桩功。要求虚灵顶劲,舌舔上颚,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胯沉腰,意守丹田,守其九,余一成,注双足涌泉穴,入地三尺,做到神舒体静。

<壹>预备式的进阶练法<8.26>

何谓进阶练法?就是比初学阶段练得更为细致了,练拳层次和功效也跟着相应提高。

细致之处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以前没练到要放松的部位,进阶练法增加了新的放松部位,谓之越练越松越多。

二是以前所练松开的部位没那么细的,进阶练法拓宽深入了,谓之越练越松越细。

三是以前全身上下、内外的协调要求没有那么严,整合能力没有那么强,进阶练法本着“减去一分拙力而增加一分内功”和“以腰胯带动四肢”,所以进阶练法就得对协调要求严一点,得加强整合能力。

“预备势”的进阶练法如下所述:

一、在初始的自然站立步,以左半身为实、右半身为虚的松腰塌胯松沉到脚底的同时带动右脚跟提起离地,可以看作是高架小步的丁字桩,所以左实腿要有打桩入地和脚下生根的感觉。

二、顺着沉提势的松开右腿腹股沟,以松腰松胯带动右脚横开小半步的脚尖轻轻点地。注意的是:不宜在左实脚不够稳时就横开右腿的脚尖点地。张肇平与杜飞虎合著的《论太极拳》一书中有个真实故事是这样说:“抗战初期,曼师(指杨氏太极拳名家郑曼青先生——笔者注)主湖南国术馆事,曾与杜心五大师往还,甚仰杜大师功力,欲拜为师,曼师于表演一套太极拳后,杜大师说:‘看你刚才表演拳架,自始至终,都是一足着地,不必再跟我浪费时间了。所谓一足着地,就是不失重心,不失重心,就是时时能够中定 ……’”。殊不知这个一足着地,真与中定拳势和虚实转换有很大关系。所以说,打拳要注意实脚够实时才能动虚脚进步、退步或横步。


三、接着松开踝关节的脚掌、脚跟落地,接着松腰、开胯、圆裆的平衡两脚重心,膝微屈,站成无极桩的架势。注意的是:在调整两脚重心同等时,不是单靠髋关节带动两腿往右横摆,而是要以松腰、开胯、圆裆的带动调整两脚重心,重在恰到好处的开胯圆裆。

四、稳静站立二至五秒钟,利用这个时间调整身法,这个过程简称为“调身”。何谓稳静? 内含“身稳”与“心静”两个意思,就是当动者不多动,不当动者不妄动,自然安舒。“身稳”是立身中正松沉于脚底,具体操作是松肩垂手、含胸拔背、虚领顶劲、松腰塌胯、尾闾下坠、松膝舒踝,身势沉顶对拔,立身中正又安舒自然的站稳生根。“预备势”里面的“调身”,对行拳走架带来好处,比如松肩垂手到位了,就可以在接下去的打拳中避免犯上“胳膊拎着手”的拳病,虽然不一定能在整套拳架中完全避免犯上这个拳病,但起码能明显减少有这个拳病的动作。

五、调好身了,接着就是是“调心”,就是力求头脑切底排除杂念。心静是体松的前提,“调身”时也要心静的状态,然而初静毕竟没够细。如果把配合调身的心静看作是“前期热身”,那么,上承调身的调心,就是细化提高心静的层次了。中正安舒又沉稳的架势才有利于提高心静的层次,倘若姿势尚有别扭处而不够自然,那么,说真静是假。调心的 “心静”不是睡眠状态的静,而是心静中有准备行拳走架的拳意。老练家说:“预备势”外有立身中正,内有安舒和聚精会神。从某种角度上说,心静是手段,目的是聚精会神。


六、调好心了,接着“调息”,使呼吸更自然一点,呼吸缓慢细长一点。如能自然的转为腹式逆呼吸会更好。但不宜用勉强的腹式逆呼吸,如果呼吸配合不当,会使拳势内外失调,滋生弊端,带来不好的相反作用。我师爷雅轩公(杨氏太极拳名家李椿年先生)对此指出:“我不主张配合呼吸,而是主张自然呼吸。练拳自然了,呼吸会去配合上。切记。配合上了,一定会很自然了。若专在配合上注意,反而配合不好,且往往练出病来。太极拳是气功,不错,但讲的是顺气、养气、自然之气。不是讲的怒气、憋气、滞气、不自然之气。如一碗水,泼在地上,它自然的会往低处流去。不要有主张地想水要往哪里流。太极拳是气功,更是自然之功。如有主张地叫水往哪里流,那就成了太不自然了。”

<贰>太极拳起势

太极起势经历了从无极而生太极,从太极而生阴阳两仪,进而引发出动静、刚柔、吐纳、虚实、开合等各种对立统一的太极大道。起势能做到虚实转关灵活、快慢韵律有致,整个套路的速度也能快而不乱,慢而不滞;起势架子能做到高低恰当,量力而行也就为整个套路走的高低定下了基调;起势从容镇定、舒展大方,整个套路就会走的通达流畅;起势如能便凝神静气,全神贯注,身一站便呈现无极乃至太极的景象,整个套路就会打的内劲饱满,精气神兼备。练好太极拳首先得起好势开好头。所以,太极起势是打好太极拳套路的关键。


起势之前六件事


1、正身

正身先自下而上。脚放松收至踝,踝放松收到膝,膝放松收到跨,跨左右分而前包、正尾闾,尾椎放松下垂,沿脊椎督脉一路向上:收腹、命门后突,涵胸拔背,沉肩坠肘,顺项,顶头悬。然后,沿任脉一路下行,检查一下各部分是否到位了。反复三次。

2、收心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恬”字调心。舌抵上腭,吸气,呼气,随着呼气,把“气”下送到小腹丹田。老百姓的话儿说得更明白:把心放到肚子里。

淡:“淡”字从水,应着肾。溜臀坐跨,“软枪”一顶,复“收”至命门。

虚:“气”沿脊而上,至百会,精神放松。

无:“气”自百会沿任脉而下,放到肚子里,肢体放松。

真气从之:体会肚脐的“呼吸”。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体会肚脐的“呼吸”。 反复三次。

3、写意
人立如松。两腿如立太虚:意在命门;脑际若无所思:意在百会;胸中空空如也:意在膻中,复下行至肚脐。反复三次。

4、凝神
视线平视前方远处(或可参考李仲轩的说法,微上瞟),凝神片刻。

5、调气
意想百会穴吸天地之气,徐徐送至丹田。意想以有意无意为度。反复三次。

6、守丹
意守丹田片刻,以勿忘勿助为佳。这六件事儿其实就是一个事儿: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反复放松入静、体认任督二脉“小周天”。


<叁> 练法及歌诀:


立身中正顶头悬,腹内松静气腾然。
三阳聚首于百会,气沉丹田在关元。

一、起势
太极起势经历了从无极而生太极,从太极而生阴阳两仪,进而引发出动静、刚柔、吐纳、虚实、开合等各种对立统一的太极大道。起势能做到虚实转关灵活、快慢韵律有致,整个套路的速度也能快而不乱,慢而不滞;起势架子能做到高低恰当,量力而行也就为整个套路走的高低定下了基调;起势从容镇定、舒展大方,整个套路就会走的通达流畅;起势如能便凝神静气,全神贯注,身一站便呈现无极乃至太极的景象,整个套路就会打的内劲饱满,精气神兼备。练好太极拳首先得起好势开好头。所以,太极起势是打好太极拳套路的关键。
二、起势之要领
起势, 手一抬起要有四面八撑之力,后背撑圆,肘要松,气才能到达手指。下按时要先松肩、收肘,尾骨微微外翻,尤其要松胯,这样气才能走下去,沉到腿脚。

起势,不可简单地臂动手提即尽,须以肩引肘,带动手掌上提。双臂一动,腰腿随之皆动。身体似松非松,将展未展,有提升舒展之感,使全身关节和肌肉松开,真所谓“一动无有不动”。须知,拳是外形,练体要动,属阳;功是内悟,修心要静,属阴。阴阳交融,动静参半,身心兼修,日积月累,才能养蓄灵机,积聚内功。
从起势开始,整个过程,将是招式的运行和招式间的变换,循环往复,直至收势结束。除了要懂得上述关于松身的原理,习练中还须强调下述几个问题:
(1)一动无有不动。一旦起势,不可出现手动脚不动,身动腰不动的现象。要腰动、手动、脚动,眼神也要随之而动,意念和四肢百骸,将一动无有不动,有一处不动就会散乱。若出现一处不动时,必于腰腿求之。

(2)上下相随。上下相随,即所谓的“外三合”。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所谓合者,就是手足、肘膝、肩胯,上下对应,动作协调。其中肩与胯合,还有正斜之分。左肩与左胯合,右肩与右胯合,称为“四正劲”;左肩与右胯合,右肩与左胯合,称为“四斜劲”或“四隅劲”。上下相随,要求以腰为主要动力,形成根节(肩胯)催、梢节(手足)领、中节(肘膝)随的运动法则,引导内劲出入有序,绵绵不断。

(3)内外相合。内外相合,即所谓的“内三合”。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正如杨澄甫的《太极拳术十要》中所说:神为主帅,身为躯使。所谓开者,不但手脚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4)腰为一身之主宰。太极拳的习练,要特别注意腰的应用。整个身体,要以腰为轴,活如车轮。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切忌手脚乱舞,腰不动。所有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上下提落,运劲均须用腰发动,从而带动肩肘手。腰如弹簧,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直至指梢,使上肢犹如软鞭。腰与胯膝足的关系,亦然。

(5) 起势从用意不用力入手
起势是太极拳由无极到太极的开始。起势中的要领将贯串于整套太极拳之中。一个太极拳起势,可以说“已尽含太极精蕴”。由起势入手,通过渐修顿悟,掌握其窍要,再由此切入,即可进入太极拳殿堂。虽然陈式、杨式、吴式、孙式的起势的外形和意念有所不同,但用意不用力是相同的。太极拳起势要从用意不用力入手。 要练好起势,也须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程序<8.5>

入门初练时,不要想过多要领,每次只想一个要领,练熟形成自然后,再想下一个。这时应以求外形正确为主。要求:立身中正,全身放松,二目平视,精神内守。两手松掌,徐徐提起,渐渐垂下,提手是吸,垂手是呼。 动作要领: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符合要求,头颈应正直松竖,下颌略向后收,意寓顶劲,眼向前平视。含胸拔背。然后开始做动作,这时思想要集中在动作上。

第一步,两臂缓慢向前轻轻抬起至高与肩平,手心向下,十指微曲,要轻灵无滞,两臂平举的速度确定整套太极拳的速度。做两臂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后再徐徐举起,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下坠之意。即使是已经练得很熟练,也要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第二步,两臂与肩平后,由吸气转为呼气,双手下按掌心吐力。随手下按至跨前(或跨侧)掌心向下,同时屈膝下蹲,确定整套拳的高低程度。双手下按时要用意识沉肩坠肘,使膝肘相对,两肩不得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十指随呼吸而张缩。下按到极点时,要呼出全部空气,十指伸张。沉肩坠肘,两臂前举及两掌下按时均须沉肩坠肘。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要以肘尖带动手掌,在两掌已按到两胯前,仍然要求坠肘。(这时的坠肘可以这样理解:就是两肘微曲,使小臂微弯,这样肘尖突出,仍然可以达到“坠肘”的要求。要做到坐腕。所谓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注意不要用力翘起,要自然才能把劲贯至掌根,手指也有微胀的感觉。能坐腕才能“形于手指”。从两臂上举到两掌下按其间不可停断,要均匀圆活,绵绵不断,在两臂举至肩平时即下落,不可停顿,要做到“似停非停”。

入门阶段,关键要练姿势的正确、熟练、自然、协调。要调节到符合生理自然条件,特别注意不可养成前俯后仰的毛病。这样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率性之谓道”的要求。

三、 太极拳起势的练法
1.无极势:(原地静立)

拳架:面南,双脚间距一脚之隔,身心虚静,全身放松,头顶正直上悬,舌砥上颚,下额微收,两眼平远视,涵胸拔背,两臂下垂,双掌心向内,指尖向下扎,意在两掌指尖,顺裤线向地下扎,松腰松胯,尾闾中正,精神内守,重心在两脚中间。

意念:身上的气裹裆而下,经两腿内侧,行到“内怀骨”,由内怀骨行到“涌泉穴”,由“涌泉穴”意念下行,地下扎根,(气好像是向水里投一块石头一样起波纹,慢慢散开(扩大),象树一样向下扎根,形成根团),再慢慢聚回来,(缩成气团)向上行到“涌泉穴”通过大脚指,二、三、四、小脚指,绕到“外怀骨”(双脚外侧)向上行双侧“环跳穴”再顺环跳穴,穿向“丹田”穴,再裹裆而下,与大地相接,这个根越深,越粗越好,好像下半身和手臂都扎到地下似的稳重不晃,这就是自己踩在脚下的“气场”;丹田气上行至“天突穴”贯入双臂内侧至双掌指尖,再原路返回“丹田穴”,再顺“丹田穴”经“会阴穴”裹裆而下,与脚下气场相合形成一个更大的气根,头接天,脚连地,形成天地人“三才”即人天合一,循环无端。

劲别:上下气接通后,再用“六合”向下松沉,膝与肘向下松,脚与手向下松;胯与肩向下松,松胯时,使双胯向外撑胀,双肩同样向外撑胀,这时胯,肩有微妙感觉。

2.太极起势:
接无极势。左胯松力,重心逐渐移右胯,虚左腿,提左脚,这时右胯向外撑胀,整个重心通过右腿下扎,提顶,上半身不能往下缩,左脚提起后以孤形向左移半步,两脚与肩等宽,两手松掌,两小指外翻。(即拿住对方手腕)徐徐棚起(是棚劲),双掌臂提高到15°时,合肩,含胸气沉丹田,双掌继续上提与肩等高,成前平举。

接着双掌下采:(1)十指下采指不能弯(2)“劳宫穴”下采(掌心采)(3)双腕采(4)双肘下采(这四个劲不断相合力度逐渐加大)继续全身放松,双掌慢慢向双胯扰按,双掌到胯外侧时,就象坐木椅一样,全身气向下松沉,双腿屈蹲双掌下按同时进行(就是一个整劲)。

注意:左脚向左横移时下落,先大脚指、二、三、四、五依次落平(即把右移的重心再调整过来),目的是贴靠拿住对方左脚下踩,即用肩发对方;二目平远视。

手掌:(1)先小指外翻颌领掌上浮,(2)约15°时大指领掌掌心逐渐成向下,合肩(肩内扣)涵胸,气沉丹田,(3)15°以上再上浮,两臂如水浮木棍,继续上浮与肩等高。

劲别:(1)小指一外翻全身气下沉,双脚向下沉踩,出棚劲;(2)左脚左横半步慢慢落平,是把右移重心调整过来,出挤劲和靠劲;(3)指采,“劳动穴”采、腕采。肘采,出按劲;(4)双掌接近双胯,如对方按我双手,我气向下松沉,即可把他棚出去;(5)如果双掌已在胯处,对方抓住我手腕不放,我可沉肩,坠肘双腕往后拉压。双腿向下沉踩,(坐木椅式)可把对方空过来。

<肆>起势重内,且内外兼顾 <2016.12.23增补>

不少人演练太极起势,多流于形式而失其内在之真意。观新本太极拳书所载预备式均为:“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脚尖向前,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向前平看。”

老本太极拳书所列之起势:“立定时,头宜正直,意含顶劲,眼向前平视,含胸拔背,不可前俯后仰,沉肩垂肘,两手指尖向前,掌心向下,松腰松胯,两足直踏,平行分开,距离与肩相齐,尤要精神内固,气沉丹田,一任自然。”上述新本者皆外形架式、要求,无半点涉及内功。老本者仅一句“尤要精神内固,气沉丹田”,至于如何修炼内功,未见解说。太极拳正统道统,应是“虚无”、“无极”、“太极”。此三者乃太极拳之根基,何舍此根基只求架子之演练矣!

何谓虚无?虚者飘飘渺渺,无形无象即空也。练拳之前以意念先将身心空透,不能有一丝一毫之念。

无极者虽亦空也,然在浑浑沌沌之象中孕有一点生机,此乃先天真一之祖气,系造化之源、性命之根、生死之本,阴阳由此而化,龙虎气自此而发,道谓金丹,此乃太极拳之无极桩,原名起势,通称预备式,系太极拳练法、用法至为重要的关键所在,绝不可忽略。此秘诀乃大师传授,在身心空透的基础上精神专注,守无极内的一点生机,侯此机一动,即阴阳分,太极成。之所谓“无极而太极”也,方可续练下式。预备式后须无妄勿助,勿生杂念,心平气顺,松开松透,一切空灵。如处此虚无之状态下,那一点生机未现之前,却去行气行功行架,与拳理不符耳。故不可随意一站便行架式,而失却内功方面的修炼,如忽略此点,便失去太极拳之真谛,误人误己矣!


<伍>太极拳的起式劲路、劲法与拳理
(2018.9.21)

太极拳的起式,对整个套路练习的状态和效果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和运动规律,在每个动作式子中都是一样的,一式精而百式通;所以,把起式练好练精,就可以举一反三;掌握太极拳的劲法劲路和技法的要领,再把这些要领融入所有的动作中去;就能让太极拳的整体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


太极拳起式的要领:

一,预备式

首先自然站立,两脚跟并拢,两脚尖稍微外开,但不可开过大;以脚掌和脚跟都能落实着地不至重心有后仰的感觉为准;自然呼吸,静站几秒钟。然后轻轻吸气,松沉实腿的胯,自然慢慢提起虚脚跟;然后整个虚脚上提二十多厘米左右(以自然舒适为度);此时还是吸气,然后慢慢呼气,同时虚脚自然向身体一侧迈出;‘在一侧与实脚相距大概与两肩同宽且与实脚尖平行的地方;以虚脚跟先着地,与实脚的幅度一致,然后轻轻放落。此时还是呼气,重心还在实腿。

接下来吸气,同时重心从实腿移往中间,让两脚平分重心;此时两膝稍微弯曲不站直就行,身姿稍高。然后慢慢呼气,同时两胯轻轻下落,有坐下之意,两膝稍微弯曲下蹲;整个身体从头、肩、胯、 膝一节一节从上放松落下;感觉身体从上往下一节一节落到双脚上,有落地生根的感觉,然后自然呼吸。身体下落时注意虚领的意不丢,头顶有一根细绳轻轻向上提的意;使下落的身体和意念形成一种对拉的感觉,保持太极拳中有落必有起的要领;也有利于达到立身中正。在落好定式时调整好身体的各个部位;头要正,下巴稍微里收,脖子放松,两手自然放在身体两侧,两肩随手臂下落之势自然放松,胸背也要放松(放松是指不刻意的使劲用力去改变身体的形态);命门处不要往里弯曲,腰背相平,两膝轻轻里合,使身体的整体有稍稍前合之意,不能有后仰的感觉;不要破坏了身体中正的基本要领;总体上以舒适为准,自然呼吸,静待进入下一个动作。

(注:要注意呼和吸都不能过猛,不能呼尽,也不能吸撑,以能控制又能保持舒适为准。)


二,双手上掤动作

接上个动作,静站十几秒钟(以自己感觉能心静气顺为准);在自然吸气后,慢慢呼气,同时身体慢慢下沉,两膝再下落弯曲一些,幅度要小;注意头顶上领的意不丢。同时感觉自己像一个气球,慢慢往水里沉,当沉得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在下落呼气将尽时,(注意身体下沉幅度不是很大,只是意念要到)意念受到的浮力也已足够领动双手上掤,此时双手便可以由静到动引动起来。然后轻轻吸气;双手以十指领劲,其中以中指为主,向前向上掤起;注意手指与手腕形成一个轻微的下弧线,不要伸直。在这里要练的,不是向下引化对方的按劲,而是以起式的双手上掤动作,将对方向前向上掤出。首先我们得懂得劲点和劲力发出的方向,然后得找到劲的来源和转送方法。以手指领劲,向对方的脚跟送去,注意手指是意领,不是伸直伸僵手指;要保持手指和手掌都自然放松,意到就行;在向对方脚跟送去同时,双手向前上方掤起,意念用手指领着,通过劲点将对手向前向上送出去。

在明白了劲出去的方向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劲从哪来,怎样才能运用到我们想要用到的地方去;在这个把对方掤出的动作里,有两个劲法合在一起,一个是向前的劲,一个是向上的劲;要得到这两个劲力,我们先得理清劲的来路过程。开始前个动作时我们是曲膝坐胯下沉的;所以在掤起的时候,我们的双膝可以慢慢站起,而通过膝的从曲到伸;我们可以得到两个劲路;对拉拔长!一个是从膝往下的劲,可以使双脚站得更稳固,成为我们所有劲法的有力根基;一个是从膝往上的劲,可以送到胯到腰,就可以在胯腰处转换;但要注意胯根也就是大腿根正面要一直保持稍微内含;若是双胯挺出,则所有的劲都会变得轻浮,对方一按就容易仰倒。膝往上的劲到了腰胯后,便以腰胯的中心也就是丹田部位为核心进行转换。

自己的劲力和身体的整体是一个圆球,丹田是球心,而双手、双脚、命门则是球的三个面;此时我们一边吸气,而这个圆球同时从球心也就是丹田慢慢掤开变大,使得命门轻轻后掤,双脚更加落实地面,便得到了双手向前向对方脚跟送出的劲,以及同时向上掤起对方的劲。

此时双手前出的劲的劲根在命门,命门后掤与双手前送的劲形成对称力;中心点在丹田,这样就能保证双手前掤劲的饱满;而双手上掤的劲根在双脚,也是以丹田为中心,双手与双脚形成上下对称力;这样双手掤起的劲越大,对于双脚的反作用力就越大;可以使得双脚站得更加踏实稳固;而通过这样的整体协调得来的劲,就可以源源不断的作用到对方身上去,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陆>太极起势的奥秘 

(2019.1.20)

关于太极拳起势,事实上,原来的太极拳第一势,名称并不叫“起势”而是“太极出世”据知杨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老拳谱上第一势都是‘太极出世’。

“太极出世”顾名思义,太极拳体系中的技术都是从此势产生;敷衍而来的。“太极出世”拳式动作演练过程,就是现在各式太极拳都有的“手挥琵琶”重心虚实转换一次;两手一开一合(长短)转换一次;两手手心手背上下转换一次,充分体现了太极拳阴阳互换;阴阳互为其根基本原理。可谓是“大道至简”拳架中几乎每一势动作都是这样的姿势,这样的开合,练拳架时,因方向,位置,手脚配合不同;击打方式各异于是产生了各种拳式姿势,如提手上势;十字手,左右分脚;搬拦锤,白鹤亮翅搂膝柪步,抱虎归山;掤捋挤按;单鞭······。又如陈氏太极剑中的翻身下劈回身平刺;上下斜刺;哪托探海;青龙出水······。如果能正确理解;练对;练熟“太极出世”,在这基础上学习太极拳体系中的刀剑,推手;散手等,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太极拳的起势,本来是几句话能说清的事,被一些朋友弄得复杂化,洋洋数千言还说得莫名其妙。只是苦了后学者。
(一)身体直立,两脚约等肩宽,脚尖冲前或微微里扣,下颌微收,百会虚领,沉肩坠肘,舒指展腕,含胸拔背,手臂微旋,虚腋松肋,松腰落胯,尾闾微送,如坐高凳,舒膝展踝,十趾铺地,脚趾微扣,足弓虚撑。稍停,全身虚松。
(二)眼睛平视远方,似见不见,面部肌肉放松,似笑不笑,牙轻叩,舌轻卷,放松背部和胸腹部肌肉,圆裆裹肫,双膝微曲非直,松踝,重心缓移至涌泉偏后一点点儿 。通天接地,胸怀宇宙。
(三)整体放松,心平气和,呼吸悠长,气沉丹田,神意上领,肉沉骨松,神轻意灵,如佛如道,拈指微笑,普渡众生。

【太极拳功夫就在起式里】检验太极拳是不是有用,是不是能用的方法就是太极起式,分两种情况:一、别人两只手压在自己手上,如果自己能很方便地起式,说明自己的太极拳有用。二、别人两只手压在自己的肩膀上,自己坐着能很方便地站起来,说明自己的太极拳能用。这两种情况的根本点就在不丢不顶,自然而然。没有技巧没有招法,只是不丢不顶,自然而然。别人两只手压在自己手上,如果自己能很方便地起式,说明自己的太极拳有用。如果自己连手都起不来,说能如何如何,那是笑话。如果两个人都是有一定功夫太极拳手,一接触马上进入平衡状态,功夫相对好一点的能起。别人两只手压在自己的肩膀上,自己坐着能很方便地站起来,说明自己的太极拳能用。自己站起来都困难,说能如何如何,那是疯子。两个人都是有一定功夫太极拳手,一接触马上进入平衡状态,不用力的能起。 用力的不能起。

 
 

<柒>收势
收势,又称“合太极”,也是气功中的桩功,不可忽视,不可拔脚即走。仍须认真进行三调,即调身、调心、调息。调身,即检查和调整身上不舒服和不自然的地方;调心,即意静神舒;调息,即平心静气,敛神内省,息息归根,松静自然,直至恢复习练前的状态。收势时,如果气机盈盛,则可将双手向前捧气,翻掌下按,以意念引导气机,随掌心下行至丹田,此动作可重复几次。

从起势至收势,是一个由无极而太极,再由太极复归于无极的过程。练至收势,有形归于无迹,气机亦须归于无迹,归于无极,方合太极之道、万物生息之理,方合自然。

在习练中,要注意启承转合,发势为启,接势为承,变化为转,成势为合。在懂得和做到松身的前提下,太极拳的习练,将不难做到绵绵不断,招招贯穿,形如捕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整个过程,轻灵柔活,如行云流水;刚柔相济,似棉里铁。
练太极拳要求精神集中还要放松,动作要严紧 。

先说胳膊,当你胳膊做动作时时,肩是否放松,肘是否下坠,只要一动就要进行检查。整个手臂还要有向外的撑劲,练到一定程度,就会与脊椎浑然一体,肩肘的运动就要交给脊椎,由脊椎控制。时间长了,就能练出手臂的松沉劲。

次说腰跨,一动就要检查是否放松,注意要与肩,肘,手,协调一致。练到一定程度,脊椎的运动就要由腰跨控制。时间长了,就能够练出腰裆劲。

再说膝脚,一动膝脚就要放松,还要控制肩肘,腰跨的运动幅度。时间长了,就能练出力发于跟。比如,做前弓步的棚,迈出前腿后,肩是否是松出去的?肘是否是用坠意坠着出去的?腰跨是否往前松出去的?膝脚是否是慢慢的踏实,膝盖是否到位,膝盖到位是否控制住腰跨以上的部位停住。也就是,膝脚不动,其他地方绝对不准动一丝一毫。与其他拳种不一样,太极拳要求下面控制上面,这样才能练出整劲,才能练成浑然一体。力发于跟的目的就是,脚跟一有发力的蹬劲,身体其他部位必须同时跟上,这样才能用上整体劲。比如搬地上的重物,如果光弯腰搬这个重物,腰使劲,手臂使劲很难搬起来,属于身体局部用力。如果身体下蹲,手臂,腰跨,腿脚一起使劲往上搬,就容易得多,属于整体用力。联系到太极拳,当练到能松到脚跟时,用的就是练出来的整劲。总之,往前去,要往前松出去,往后去,往左,往右都一样。初练太极拳,一般是用手带动身体,练到一定的程度,就要用身体带动手臂。

至于气感,是由于松的程度还不够,无法使得血管得到充分的扩张,所以才没有气感。 太极拳属于放松中的运动,由于人们用力气用习惯了,肌肉的紧绷挤压肌肉中的血管等,使得血管无法横向扩张,更无法打通毛细血管,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在做动作时,一要做到动作到位,再要做到一动无有不动外,还要再加重松的意念,可以说,松无止境,随着练的程度的不同,要不断的加重松的意念。这样练到一定程度,血管的扩张力大于肌肉的挤压力,气感就会出现,就能够打通毛细血管,就能够使得手掌通红(手掌通红也因人而异)

<捌>太极拳收势的练法
收势的 “收”包含着两层意思。其一是“收尾”、“收场”的意思,套路将要结束了,通过最后几个动作,使人体由太极拳运动状态转为非运动的自然状态;其二是收藏的意思,古人论拳曰:“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收藏于密”。这是说,练功时“气”要放得出去,又能收得回来,把它密藏在丹田。前辈们对练太极拳有攒功之说,他们认为每次练拳都有一定的收获,要认真地把它积攒起来,日久天长,功夫慢慢地增长,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由量变到质变,而产生一个飞跃。这就如同在银行存款,零存整取,一月存一千,一年就—万多元。打太极拳不注意“收式”,就象农民种田,只管耕种,而不精心收藏,即使庄稼长得再好,也只能落个丰产不丰收,而徒劳无益。有人练拳数年,甚至于数十年,功夫仍不见长进,原因固然很多,其中有一条可能就在于他忽视了“收藏”这个环节,盘架子没有认真做好收式。
练太极拳应该特别重视收式,严格要求自己,不仅练习套路时注意收式,练习单式时,每一式也都要认真地做好收式。不论打哪个套路,还是练习单式,最后收式时都是身体半蹲,两手胸前相接两脚靠拢,而后两掌下合,太极还原。

1、双手相接巧收场。
两掌落到胸前时,依次中指相接,食指相接,大指相接,两臂前伸与肩同宽,两臂内旋,掌心向下, 眼神从正前方收回落到食指相接处,手指相接的同时,双膝微曲, 沉肩坠肘缓缓下落至身体两侧,收小腹气沉丹田。
2、太极还原把气藏。
其动作的意念活动可分为五步:
第一步:竖脊立顶开三关。想两脚松力,两膝松力,直膝立身,脊椎骨节节贯通,立项,身体自然直立,立身同时意想体内真气由丹田到会阴,绕过尾闾关,沿脊柱上升,通过夹脊关到大椎,达玉枕。这时两眼内视玉枕,以神迎气,以神领气,使真气冲过玉枕关上达昆仑顶(百会)而进入上丹田。

第二步:双手下行“通三田”。气由上丹田,顺面部下行到两唇,这时两唇及周围皮肉有微微跳动之感,此乃任督相交。气过承浆沿十二重楼(气管)达膻中,进入中丹田。这时全身气血融和轻松愉快,精神焕发。继之松肩、松肘、松腕,双手沿胸前下行,过脐之后分开下按,落在两股之旁,手心朝下,手指朝前,好似扶在水上。与双手下行的同时,真气下行进入下丹田。

第三步:气贯双足返丹田。气在下丹田后,稍捎沉静,停顿一下,静静而立,有恭敬之意,而后意想会阴,再想双足涌泉,气由下丹田到会阴,分两股沿大腿内侧直达涌泉,两足有热感,而后依次达大指、二指、三指、四指、五指,再翻上脚面,脚面有变厚微胀之感。气过解溪绕过外踝骨,沿双腿外侧直达会阴,过尾闾,到命门,由命门到神阙,最后回到下丹田。

第四步:点按风市把气藏。想大棱穴,双手放松,十指自然下垂,十指有充气感,两掌捂于大腿两侧,中指尖正好点按在风市穴上。大腿感到两掌热乎乎的,如不热双手便离开大腿再捂,直到有热感为止。这时意想把这股热流收到会阴,而后由小循环过尾闾,到命门到神阙最后到下丹田。

第五步:全身放松收功毕。气收到下丹田之后,全身放松,松胯提膝三、五次,曲膝也就是想尾骨往脚后根上坐,再想膝盖上天直立,最后松手腕,(想想手腕但手不动),松肘(想想肘但肘不动),松肩(想想肩但肩不动),松胯(想想环跳但胯不动),松膝(想想膝但膝不动),松脚腕(想想左脚腕、想想右脚腕,反复地想脚腕,想着想着脚有动意,此时则可轻松自由地走动了,至此收功完毕。
以上讲的是太极拳收式的功理功法。这些动作乃是入门初学的有形有意的东西。要坚持修炼,逐步达到连绵不断又流畅自然,进而再达到无形无意的境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过数年,乃至于十数年的纯功方可登上太极之顶峰。

 
 

<玖> 收式练习的注意事顶<2017.7.17>

收式不仅仅是太极拳才有的式子,任何一个拳种都有。

有不少太极拳爱好者在练习的时候,不太注意收式。事实上,想要太极拳的练习达到想要的锻炼效果,练好收式是必不可少的。练习太极拳的时候,则应该特别的注重收式。实践证明练太极拳必须认真做好“收式”,才能保证相应的锻炼效果。

 
 

练太极拳不仅练习套路时注意收式,练习单式时,每一式也都要认真地做好收式。曾经有一位大师说过,收式有“通三田,开三关’’的独特的功能。对于治病强身具有神奇的效果。

前辈们对练太极拳有攒功之说,他们认为每次练拳都有一定的收获,要认真地把它积攒起来,锻炼不是一步登天的,要一步一步的慢慢来,长期坚持。这样日久天长,功夫慢慢地增长,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由量变到质变,达到一个质的飞跃。有人练拳数年,甚至于数十年功夫仍不见长进,原因固然很多,其中有一条可能就在于他忽视了“收藏”这个环节,盘架子没有认真做好收式。

 
 

有的人练太极拳起势的时候还很认真,准备时间比较充分,但对收势马马虎虎,这是不对的。

做好收势有很多的好处,具体的就有以下的几方面作用:

一是稳定,一般收势前后系列动作都是沉气,使气息逐渐平稳。使得长时间练拳的运动感逐渐恢复常态。

二是呼应,收势与起势相呼应,使整个拳术套路有一个完整性,对身体各部分的锻炼均衡。

三是让意念逐渐从动作引导中回复过来。练拳有特殊的意念活动,这是一种精神的“兴奋”状态,练拳结束,让这种意念活动逐渐平和下来。

四是使呼吸柔和。练拳时,结合拳式的呼吸会比平常有所不同,频率、深度都有变化,通过收势做好转换。

那么,要做好收式又应该做好哪些注意事项呢:

第一、收势动作要慢,要稳,把动作做到位,不要匆忙结束。

第二、意念上不要一下从拳套中逃出来,要和动作相一致,把气归于丹田。

第三、动作完成不要马上走动,再静立几秒钟甚至更长,让身体站舒服了。

第四、太极拳套路动作结束后,再做一些整理动作,如拍打全身、散步走动等。

 
 
要坚持修炼,逐步达到连绵不断又流畅自然,进而再达到无形无意的境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过数年,乃至于十数年的纯功方可登上太极之顶峰。

<拾>太极拳,只有两个动作
(2018.12.17)

太极拳只有两个动作----起式和收式,一阳一阴的关系。

太极拳就是这么简单,起式,然后落下收式。太极不过两种姿态:一阴、一阳; 练太极的人也不过两种姿势:抬起、落下。 起落时才能体会出阴阳平和; 举放间方能凸显出太极拳方圆; 懂得浮沉与举放的时机则成就拳艺。一起一落,就是太极的阴阳。好似人生的起起伏伏,有高潮,有低谷,升降往复。拳若人生,起时坦然,落时淡然,拿得起放得下。待这拳尽具打完之后,自有人会记得你是如何的纵横人生。

低调的人,一辈子像打一套拳,拳是活的,心是静的。一人,一拳,一阴阳,一世界,行云流水,任尘世浮华,似眼前起落,松肩,垂肘,中正,平和。拳罢,一收式,绝尘而去。只留下,让人欣赏不尽的风骨云影。豁达一点,淡然一点,沉稳一点,随意一点。习拳,品人生百态。

一套太极拳下来,世界安静了下来,喧嚣、浮华如潮水般地褪去,一拳一人在凡世间,只剩下最纯净的自己,在这一刻,拳与人是如此地默契,拳...融水之润、木之萃、土之灵、金之性、火之光,...冥思、纯厚、虚实、洞彻,习拳之旷达随心,释拳之圆融自在,金木水火土乃拳之五性,拳与人......乃至真至拙至天然...... 
懂不懂拳并不重要,先哲认为:“修炼太极拳,其实也是修炼人生”。打什么拳也不重要,适合自己的拳才是好拳。打拳就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一拳一世界,每个拳友心中都有一方清雅净土,可容阴阳,可纳动静。日日在此间醒来,不问凡尘,静心享受其中!

喜欢太极拳,无可否认的理由,那就是健康。打完拳以后浑身热气,只需一柱香的功夫就可一日锻炼的需求,谁不想呢?打拳,其实也是品味一种文化。月色朦胧,将尘世喧嚣化作成手中的一阴一阳,任时光一点点淡去,慢慢体会动静的转化与阴阳韵味。拳之道,拳知道,守一方净土,盈一世清静,因为懂得,所以豁达。愿每个人,在纷呈世相中不会迷失荒径,可以屹立磐石上,陶醉拳艺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