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肠癖~根治你多年的肠胃病

 乐笑LH99 2019-01-23

最近青娥学堂咨询肠胃病的人很多,而且大多属于慢性病,平时症状比较多,但又不是完全影响生活,所以很多人就一拖十多年。这里说的肠胃病并不是单纯的胃寒之类的简单症状,而是如慢性肠炎、结肠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肠道出血等等,西医上的名词很多。



肠胃病临床表现最明显的主要是消化不良,腹胀腹痛,肠鸣腹泻,完谷不化等等,若是做胃镜肠镜的话,有些人会发现很多溃疡,也有的人检查不出来什么,但是就是特别容易腹泻。检查出溃疡糜烂的属于病情较为深的,没有器质性病变的则处于亚健康状态。


西医的治疗方法一般就是消炎抗菌,以及一些抑制胃酸分泌或者中和胃酸,保护粘膜的药。吃了后许多人会感觉恶心,一停药就恢复到从前。所以很多人就养成了长期吃药的习惯,一辈子不断。

中医上把这种慢性肠胃病叫做肠癖,大多数是因为饱食过度,饮食不洁,再加上体虚劳损逐渐形成的。如今很多人有胃寒以及肚子凉的毛病,这个不属于肠癖,要分清楚,只有存在肠胃炎以及溃疡,下利,完谷不化的情况才属于这种情况。而若是单纯的脾肾阳虚造成的寒证,则多数没有炎症。


对于寒症,前面的文章提到过,寒在脾胃则用姜枣汤,寒在肾与小腹则用四逆汤即可。


而肠癖,则经常会有痞症,也就是感觉胃与心口附近有东西堵住了,很不舒服,甚至能摸到一个硬块或者气团。吃完东西就更严重了,消化很慢,腹胀腹痛。再就是腹中肠鸣,也就是经常听到肠子在咕咕的叫,不是饿的叫,是不管吃没吃都会像雷鸣一样叫。

还有一个是下利,也就是动不动就拉肚子,吃点凉的辣的油的都会拉,而且不是那种受了寒的拉肚子。拉出来的东西有酸臭之味,甚至能看到没怎么消化掉的食物。


有以上这些症状之一,就可以归结为肠癖了。产生这个病的原因在于中焦脾胃堵塞,造成心火不能下达小肠,小肠得不到心火的温度,所以无法正常的消化食物并吸收营养,而消化食物的温度不够,则产生肠气肠鸣。


心与小肠相表里(如下图),心火不降,则小肠不热,而小肠又是人体最重要的营养吸收器官,一旦小肠蠕动与吸收变慢,就容易产生肠道溃疡。肠中温度不够,一受寒就容易拉肚子,经常下利,食物不被吸收,就出现完谷不化的现象。

同理,中焦脾胃堵塞,胃气也降不下来,那么胃中的食物也会消化变慢,从而导致胃酸堆积产生胃溃疡。胃气不降还会造成心口堵塞不舒服,打嗝,喜呕,口气重等现象。


由于心火与胃气不降,还会产生一个现代人很多都有的毛病,就是上热下寒。特别容易上火,反复的口腔溃疡,好了又长,常年不断。若是喝王老吉等凉茶降火,又会经常拉肚子,腹部很凉。所以上热下寒让很多人头痛不已,一吃补药就上火,一吃凉药就拉肚子。

上热下寒有的人认为是肾阴虚造成的,所以用大剂量的引火汤,其实效果都不明显,而且若是肠胃不好的会加重病情。


对于这一系列的症状,中医经方的解决办法,就是泻心汤。包括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我们来看一下泻心汤的基础组成方剂:

半夏泻心汤:制半夏12克,干姜、黄芩、人参、炙甘草各9克,黄连3克,大枣4枚(撕开)。水煎40分钟取汁,分2次空腹服。

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中干姜用量改为3克,加生姜12克,用法同上。

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炙甘草用量至15克,用法同上。


泻心汤的药方因为要治上热下寒,心火不降,所以分为了两类,一类负责凉,一类负责温。其中黄芩寒凉降肺火,黄连寒降心火,让上热往下降。而干姜,大枣则温脾胃,暖下寒。半夏降气,以通中焦之气往下走。人参炙甘草则补脾胃之气,镇守中焦,不让下降之气再往上浮动。

这三个方子各有侧重点,其中生姜泻心汤减少了干姜用量,加入了生姜,目的是为了加强胃气下降的作用,而减少温脾的作用,适合那些胃中有热,上火严重,口臭,打嗝的症状,这种人一般下寒比较轻,上热比较重。


甘草泻心汤则是加大了炙甘草的用量,其目的是加强暖脾肾,补中气的作用,适用于下利比较严重,完谷不化,肠鸣多的症状。这种人一般下寒比较重,上热比较轻。口腔溃疡严重的人也可以用甘草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则处于两者之间,不偏上也不偏下,加强了降气打通脾胃的作用,适用于上热与下寒对等的人。要注意的是,如果是真的吃了很多不消化的食物堵住了脾胃,这个时候要先用山楂丸,或者保和丸等消食后才能服药。


一般服用一周就能看到效果,严重的症状需要服用一个月以上,直至症状完全消失即可停药。


泻心汤的作用除了治疗肠胃病外,还对心火旺,脾胃堵造成的失眠也有效果,晚上感觉心烦睡不着,或者感觉一躺下胃就堵着不顺的人,可以用半夏泻心汤加12克知母,12克酸枣仁试试,可能会给你惊喜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