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次下西洋最终客死异乡的郑和,他被赋予的真正使命是什么?

 茶香飘万里 2019-01-23

大兄弟,下图中这位腰跨佩剑的奇男子你眼熟不~他就是仍“活跃”在小学课本上的三宝太监(又作三保太监)。

588年前的今天,60岁的郑和带领近3万人开启第七次下西洋。最终,他因劳累过度于1433年4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去世,享年62岁。当年7月22日,船队返回南京,带回了郑和的头发、鞋帽。

郑和将人生的最后28年用在了明朝的航海事业上,用在了明朝“宣德化而柔远人”“耀兵异域,和顺万邦”上。大明王朝又实际收获了什么?“驯服”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大象、犀牛、长颈鹿(满朝文武以为是麒麟)、狮子、宝石、珊瑚、胡椒以及香料等奇珍异兽。

后世描绘的郑和航海

不过,这些收益似乎和倾全国之力的航海活动不成正比,那么出海是否还有其它原因?有分析称,或有三种原因在驱使明朝多位皇帝派人远航。

远播威名是明朝传统。朱元璋开国之初,就派人前往日本国和东南亚各王国,奔走相告中土是明朝了,还把东南亚诸国列为“不征之国”。明成祖朱棣在命令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就留下碑刻“去中国十万余里……刻石于兹,永示万世”。等到年轻的明宣宗即位时,也想模仿祖父朱棣时的“万国来朝”,降旨郑和进行第七次远航。

寻找建文帝。朱棣想必大家都了解,他是靠武装政变推翻了建文帝朱允炆当上皇帝的,但《明史》记载,当时 “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终。”为了找寻废帝的下落,朱棣命令心腹爱将郑和带队去宣传自己的“正统”地位,并打探建文帝的下落。

航路图

不过有人认为,光凭这两条,郑和也不至于需要七次下西洋。有分析认为,这背后可能有更大的利益驱使——钱(贵金属)!

寻找贵金属。由于中国境内金矿和银矿十分稀少,一旦中国的经济有所发展,经济总量和货币总量(当时以铜为主)的矛盾就会日益突出。朱元璋曾试图用纸币解决,但最终因贬值问题失败。

然而大额交易对铜钱的需求量非常大,由于技术原因,难以短时间提升铜产量,高价值金银的就成了交易中稀缺的硬通货。因此有人认为,郑和当时可能还身负了寻找贵金属矿藏的任务。

最后,还有一个关于郑和的疑团,你可能会感兴趣~

有专家认为他的船队或许到达过美洲大陆,比哥伦布早了几十年!2006年,有媒体发表了一张1418年的中国古代地图复制本,上面标有美洲。支持者与怀疑者就此展开争论。不过有专家认为:“偶然性漂流的‘到达’和对世界史产生划时代影响的‘发现’是两码事。”

“震惊”世界的地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