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回顾 男性患者,54岁,因“腹泻、寒战、高热6天,加重1+天”入院。临床初步诊断为“感染性休克?”。给予抗生素抗感染,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等对症处理,患者未见明显好转。检查示患者血小板明显降低(20x10^9/L),肝、肾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 高 手 解 谜 解惑经历 凭借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一般细菌性感染会引起血小板反应性升高,那么此例会否是恶性疟原虫感染继发DIC后导致的血小板减少?为了证实这个猜想,立即与急诊医生联系了解患者病史,得知患者半个月前曾前往尼日利亚出差,同时请主管医生补开疟原虫检查医嘱。 再次对该标本进行全面仔细检查,未发现存在血凝块和纤维蛋白丝等现象,然后一方面使用仪器光学法复查血小板,另一方面做血液涂片染色进行人工镜检。在对该标本血涂片进行人工镜检时,发现部分成熟红细胞内有恶性疟原虫环状体,其中大部分红细胞胞内可见2~3个,少数有4个环状体,被疟原虫感染的成熟红细胞占总RBC51.5%,如图所示 答案 1 ABCDE 2 ABCD 3 AD 高手心得 1. 作为一个临床检验工作者,每天面对成百上千的标本,大多数时候只能按照医生的医嘱进行检测,做保证每份检验结果准确可靠,我们并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分析所检测的每份结果到底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多少价值。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之下,往往只能完成工作任务。但是以本例患者为例,该患者诊断为感染性休克,肝、肾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由于我们主动为该患者找到了病因,从而保证了患者及时得到确诊和治疗。 2. 疟疾是全球广泛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大约40%的人口受疟疾威胁,每年有3.5~5.0亿人感染疟疾,110万人因疟疾死亡。疟疾也是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传染病。恶性疟原虫感染来势凶猛,可导致患者肝、肾、脑等器官损害及DIC。在我国以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感染为主,非洲以恶性疟原虫感染为主。 3. 疟疾检测技术主要包括病原形态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DNA探针检测和PCR检测。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包括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及间日疟原虫。形态学检查主要采用血液涂片染色检查,分薄片或厚片法。薄片法可鉴别疟原虫种类,厚片法增加检出率。疟原虫主要形态特征见下表:
江湖英雄榜 -Heroes- 六盘水市人民医院 详细排名请参见西蜀论检-英雄榜 华西检验医学联盟 2019年1月22日 病案编辑 熊呆呆 |
|
来自: 开心100mm05xkw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