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发现“神兽”,历经千余年依然“光亮如新”,专家却难以解释

 梅州市王笔竿子 2019-01-23
泱泱中华数千年,名山何止五岳支之数,大川又岂止千条,但母亲河却只有一条,就是“黄河”;但“黄河”既孕育了中华子孙,同时它也是世界上地质最为复杂的河流之一,数千年几乎岁岁掀起惊涛骇浪。正是“黄河”的不稳定,在古代也就出现了难以架设桥梁的情况;自公元前257年,我国劳动人民开创性的在“黄河”上架设起第一座浮桥起,同时应运而生的还有4件“国宝级”文物。
说到这就要先提一个地方了,那就是黄河名地——蒲津渡。说起这“蒲津渡”历史悠久,自古便是连接秦晋两地的交通要道,当然也是千年兵家必争之地;如果以史料记载来看,“蒲津渡”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秦昭襄王”时期,《史记·秦本纪》曰“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初作河桥。”当然这里的“桥”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桥,甚至连浮桥都不算。直到唐初,河东为京畿,“蒲州”便成了长安与河东的连接枢纽;开元六年(公元718),蒲州又被置为中都,与西京长安、东都洛阳齐名,跻身唐代“六大雄城”。
说到这有朋友或许要问了,明明说的是“国宝级文物”,怎么又扯到“蒲津渡”了?因为这4件国宝级文物的诞生,正是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蒲津渡”的黄河上诞生了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铁索舟桥”开始;而连接黄河两岸的正是这4件国宝级文物——镇河神兽,专家称之为“开元铁牛”或干脆叫做“黄河铁牛”。说起这“开元铁牛”的渊源不次于“蒲津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不仅见证了一千多年的朝代更替,更见证了千年来黄河的潮起潮落;当然,如果按照今天考古学家的话来说,这四尊“神兽”还是 “难以复制”的国宝级文物。
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每尊铁牛高约1.9米,长约3米,宽约1.3米,牛尾后有横轴,直径约0.4米,长约2.3米,重达30——40吨之间;每尊铁牛均为头西尾东,横向两排,形象为伏卧状,两眼圆睁,呈现出一种负重的前行的样子。所谓“牛尾横轴”,每支长约2.33米,其主要作用为拴连桥索;这里强调一下,30吨仅是“铁牛”本身的重量,除了铁牛之外,其实还有一座“铁山”,即为牛的地盘,同时地盘下还有数米长的铁柱伸于地下,算起这些的全重差不多要超过百吨。
当然,有朋友或许更关心“不可复制”的问题。这里的“不可复制”指的并非其形象或者铸造工艺难以复制,而是发生在它身上的一种奇怪现象;说起“开元铁牛”几经沉浮,自唐初立于黄河,屡次经历大水漫天,但终究屹立600多年。直到元代“铁索舟桥”被毁,这才逐渐被黄河吞噬;但“铁牛”并未移动过半步,就在上世纪40年代,黄河进入枯水季,此时有村民下水还能摸到铁牛的“角”,甚至河上行舟还发生过被“牛角”挂住船只的情况。
直到五六十年代,三门峡库区蓄洪,河床淤积,再加河水西移,考古专家这才发现了埋于泥沙中2米多深的“镇河神牛”;直到1989年8月,四尊铁牛才再次浮出水面,但出土的时候却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因为“铁牛”身上只有一层水锈,神奇的是竟然没有“铁锈”。这里要强调一下,所谓的“镇河神兽”,在现在看来不过是四尊体积庞大的“铁制品”而已;稍有物理知识的朋友都知道,“铁”虽然质地坚硬,但是在长时间的氧化作用下肯定是要生出“铁锈”的,而且在有水的地方,“铁锈”的产生时间更加快速。
今天的“蒲津渡”虽然已是黄河古道,但环境依然相对潮湿,对于“铁牛”来说,生锈几乎成了必然;就算不说现代,毕竟这四尊铁牛在黄河边屹立了一千多年,中间数百年又沉于水中,按常理推断也不应该是今天“光亮如新”的样子;当然,毕竟时隔一千多年,要说“铁牛”一点不生锈也不可能,但其程度要比一般的铁器轻得多,就连当地有关部门也是按年来稍稍清理一下而已。这种现象也曾引起了众多非议,如果说“违背物理常识”可能有些夸张,但其神奇现象却始终难以解释;如果按专家的解释来说:“铁牛”一样会生锈,不过是在水下长时间与空气隔绝造成了看似“无锈”的情况。
这种“简单”的解释自然不能打消人们的疑惑,不过这也是目前最好的解释了;因为这四尊“镇河神兽”虽然体积庞大,但如今毕竟是珍贵文物,专家也不可能敲下来一块进行深入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