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科学,哲学

 烟云红雨hhj980 2019-01-23

应朋友黄继斌医师邀约,简单粗浅地谈了中医与科学、哲学的关系。篇幅有限,很多论点和论据难以全面展开讨论,能力有限,很多细节和描述未能精确合理表达,读起来难免会觉得有些晦涩难懂,甚至会有云雾之中的飘渺之感。但是若能慢慢品味,仔细考究,相信终会令人心旷神怡,有着豁然开朗之觉。

学习中医有一段时间了,曾从各个角度去理解中医,虽然觉得中医是一个比较完整、完善的医疗认知体系,但内容涉及之广却总会让人觉得只能管中窥豹,始终无法得出一个较具完整的认知。比如经络腧穴到底是什么?一颗小小的针是如何能治愈疾病的?阴阳五行的理论又是如何得出的?中医到底科不科学等等问题一直困扰笔者。直到最近有了一些新的认知,对中医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所以发表一些观点与大家探讨。

刚接触中医的时候,被中医博大的理论和很多惊奇的案例所震撼,于是当时用了一些简单粗略的语言作了中西医对比的总结——“如果非要用语言来描述西医和中医的不同,可以这样说:一个是遵循绝对时空观的经典物理学,一个是超越时空范畴的量子物理学;一个是以循证为基础的逻辑思维,一个是靠抽象为前提的哲学思维;一个是只能用“智”来表达的世间一切,一个是可以用“慧”来概括的宇宙万物。”不难看出,这是对中医的极高评价,虽然现在看来有些比喻不太恰当,但这样的表达还是有一些道理的。

现在争论比较热门的一个问题是,中医到底科不科学。在笔者看来,这样的争论毫无意义,而且永远不会有结果,因为双方的探讨都不在一个频道上,就好比鸡同鸭讲一样。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呢,是因为我们对科学的认知有所偏差造成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解释科学是什么。其一,因为国人对科学有一些误读,错把科学和技术对等起来,看作是一回事。近代中国人接受科学,是因为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我们技不如人,需要学习。而在中国人心中,这种“技”就是西方的赛先生——科学;其二,中国人认为科学有着很强的实用主义色彩,也就是说,认为只有可以被利用的才是科学,在生活生产方面没有作用的就不算科学。其三,现代的四大科学观中,归纳主义科学观、否证主义科学观、结构主义科学观、贝叶斯主义科学观对科学本质的描述都各有侧重,体现了在不同历史阶段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如上述情况在讨论中医科不科学,自然都是没有结论的事。但是,在笔者看来,就科学的本质及含义来说,中医并不科学,中医应该属于哲学。当然,严格意义来说连西方狭义哲学都不算,可以理解为广义哲学或亚哲学。

爱因斯坦曾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其实就表达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因为哲科思维本是一脉相承的。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从对世界的感性认识升级到理性认识,其实就算是哲学的萌芽了。因为哲学一词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即“热爱智慧”的意思,或者解释为“追求理性”。所以哲学可以理解为具有理性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其实在很早的时候,由于知识总量还很少,学问是没有分科的,于由社会的发展导致知识信息量增加,人们把关于自然的学问分成自然哲学和博物学。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分科教学”的概念后,随着信息量的不断增大,就越需要更为高级、更细分的思维方法来处理和研究该信息,在更精密的逻辑下整顿出有价值的模型,自然哲学一路纵深发展变成了更细分的学科,这就是“科学”的由来。所以我们简单的总结一下,哲学是在信息量不足的情况下,对科学问题的前瞻性非确定性的理性探讨;科学是在信息量充足的情况下,对哲学问题的精确化和确定化的临时表达。哲学更具有奠基性、决定性和稳定性,科学表达为精确性、确定性和临时性。为什么说科学表达为临时性,因为科学是精密整顿的逻辑模型,所以科学是可证伪的,随着信息量的增加,就会有条件去证明之前的科学结论是错误的,这就是我们的科学理论不断在更新的原因。举一个例子,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哲学家们用理性逻辑推导出世界万物是由一种或若干种基本元素构成,这就属于哲学;随着信息量的增加与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科技手段发现了物质的基本单位分子、原子等,当然,此处的原子与哲学上原子论的原子不是同一样东西,前者属于概念,后者是将实物命名为原子,代表了科学的精确表达。但是随信息量的进一步增加,发现原子也不是组成万物的最小单位,再细分还有质子、中子、电子,质子再分还有夸克。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科学表达为临时正确,而且这个更新速度还会越来越快。

由于地理环境及历史条件等原因,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两者往不同的方向发展,西方表现为往理性逻辑方面的纵深推演,缔造了现代整个科学大厦;而东方表现为以实用为前提在技术层面深化,并维系了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稳定。比如祖冲之在很早的时候

“计算”出来较精确的圆周率,而西方在逻辑纵深的情况下“推理”出来了圆周率。这就表现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同结果,为什么现代中国在缺少科学大家,就是因为底层文化思想模型限制了“想像力”的发展。虽然中华文明在几千年来没有没有重大的突破,但却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精耕细作,达到了极高的稳定性和实用性,而中医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代表,现在的传统文化热现象和中医提倡的回归经典都在说明这一点,越基础的东西越稳定实用。

辩证逻辑是人类最早的理性逻辑形态,在东方文化就表达为易经和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虽然中医后来发展出六经辩证、八纲辩证等等,但这些都较为较简单的逻辑形式,并没有发展纵深到更为高端的精密逻辑,所以阴阳五行是哲学,是较为基础的朴素自然哲学,在此基础上发展到比较精细的程度,运用了一些较高端的逻辑模型,包括归纳法、演绎法等,并且具有一定的逻辑反思,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实用型哲学体系。科学虽然是哲学的发展结果,但并不一定比哲学优越,因为科学在把问题无限细分的时候,明显会割裂了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虽然看起来更精确,但是缺乏了整体统一性,会表达为极不稳定。举个医学上的例子,在腰腿痛的病例中,当较为“科学”的西方医学发现腰椎骨质增生,会认为是骨质增生引起了腰痛,后来发现有些患者有骨质增生并没有腰痛症状,或是腰痛患者并没有骨质增生,于是推翻了这一结论;随着技术发展,进一步发现了椎间盘改变,认为是椎间盘膨出及突出压迫了神经引起了腰痛,但后来又发现这两者只是有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并不一定是因果关系;后来又提出来神经根水肿、无菌性炎症、肌筋膜炎等理论,随着西医学的发展,以后还将会有更多的理论模型,虽然看起来更精确了,但是也表达了割裂整体后的不稳定性,因为越来越复杂并不一定能给患者带来好处,第一问题就是看病越来越麻烦,检查手段越来越多,却不一定越来越有效。

中医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根据《周易·系辞上》叙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得知,古人通过上观天文,下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天人合一的理念和取象比类的思维将宇宙万物作了统一的归类。上观天文:以观察太阳、月亮及金木水火土星(太白、岁星、辰星、荧惑、镇星)在天空的运行变化规律;下察地理:观察大地春夏秋冬四季气候、自然物候的变化规律;总结、归纳及推演出一套完整自洽的哲学体系,当结合人体疾病过程中机体反应状态及证候变化的规律,得出了中医阴阳五行的理论体系。这里第一个需要反思的问题是,天地的运行变化真的会对人体的疾病发展产生影响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地球上的生命有何共同的特点是什么?那就是生命都在“追逐太阳”,植物表现为向阳性,低级生物表现为趋光性,高级动物表现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现象,其实这就是物种演化过程中明显受到了太阳变化规律影响的表现,也就是《道德经》中的“万物负阴而抱阳”的体现。其实即使是非生物,海水也会被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潮汐现象,空气也会随着四季变化表现为温差现象等。古人通过肉眼观察的日月五星随着周期运动与地球距离远近不同的规律,总结出天体变化与地物变化的一致性规律,于是建立了阴阳五行学说及五运六气学说,并在制定相关历法中体现,这就是阳历、阴历及干支历——农历,用于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国古人使用的农历仅比西方历法制定要早很多,还更精确、更实用。

中国古人使用中草药等医疗活动的历史应该更为久远,但使用的方式方法以实践经验为主,直到通过观察天文地理,绘制出河图洛书,总结出阴阳五行,并推演出易经八卦,将建立的哲学体系作为医疗活动的指导原则,才真正完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完整构建,以西汉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为主要代表,其基本理论精神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既然中医是哲学,而哲学又是科学之母,那中医会走向科学化吗?当文章写到这里,这个问题其实就不言而喻了,如果把科学看成分科之学的话,现代的中医发展不是也在逐渐分科吗?如果把科学看成更客观化和规范化的话,中医中确实有一些可标准量化的部分在往这方面发展。如果把科学看成现代靠实验和推理的研究方法的话,那我们得先讨论一下现代研究方法的合理性。现代医学模式大家都比较认同的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但目前的研究方法却是以循证医学为主的模式,其最大的核心特点是随机对照试验得出的证据,这是还原论思想逻辑进一步精确化的体现,通过独有的病理模型,尽最大限度地排出病人个体差异和医师个体差异等外界因素对整个事件的影响,使其唯一因素达到最大限度的可控与可重复性。这种方式非常符合西方医学的发展模式,其保障了最客观的指标得以“科学”表达。但这种方式真的适合医学实践或是中医发展吗?首先,实际情况是患者往往是多种疾病并存的,除了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还可能同时有肺炎、肾功能不全、冠心病等等的可能性,实际面对的问题远比实验室复杂得多,用单因素研究结果指导多因素病理状态的有效性有待商榷,假设把每一种因素的对应药物都混合使用,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协同还是矛盾,也是一个有待验证的问题,因为其结果很可能表达为康德所提出的二律背反定律,或是萨缪尔森提出的合成谬误。其次,中医看待疾病都是整体恒动的观念,不管是药剂还是针灸,都讲究组方的使用,通过收集有效信息经整顿后进行逻辑推导(辩证),以“排兵布阵”的整体思维将药剂或穴位以君臣佐使的配伍方式使用,才能发挥中医治疗的最佳效果。如果将单味药物或者单种疾病进行研究,虽然看上去有一定的参考性,但实际上已经把中医最大的优势割裂了,这样的科学研究并不一定真正的适合中医的发展。

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知道科学是可以证伪的,体现为临时性精确化表达,所以我们要理解科学并不是真理,科学只是一个能整顿信息的精密逻辑模型,科学的本质是知识。信息是客观的,知识是主观的,信息只有经过逻辑精密整顿才能转化成知识。那现在的科学研究方法真的能做到客观吗?量子力学的创建者之一的薛定谔,曾讨论探讨了一个问题,他说科学一定是有偏差的,这个偏差直到量子力学的时候才开始发现和呈现。就是科学家把自己外置于世界系统成为一个外置而孤悬的观察者。要知道人是世界客体系统的一个组份,人观察万物一定会干扰万物,而且你观察万物是借用你自己有规定性的属性施加于外物的偶合产物,你根本不能超脱外物,你也根本不可能孤悬在外面观察外物,但实际科学却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孤悬状态下观察外物的,因此它的结论是一定会出偏差的。由于过去的科学研究是基于牛顿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宏观问题这个偏差可能显现不出来。直到爱因斯坦时代,量子力学的出现,海森堡提出测不准原理,就是观察者本身一定会对观察对象产生扰动。而人的感知本身是有规定性的,怎么可能客观地、孤悬地、外置地考察对象?因此请记住一切学术包括一切科学,都只是对象的主观模型,而不是客观对象的真实描述。

那我们如何看待现代科学研究对与中医的关系呢,比如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通过中药发现了青蒿素;2017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三位科学家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一些人也许会兴奋地欢呼,中医药得到了现代的科学的验证,生物钟的规律证实了人天相应的观点,这是中医科学化的发展。但在笔者看来,如果孤立地发展和发扬这些研究方法的话,对中医本身来说未必是件好事。正如前文所表达的:哲学是在信息量不足的情况下,对科学问题的前瞻性非确定性的理性探讨;科学是在信息量充足的情况下,对哲学问题的精确化和确定化的临时表达。虽然中医的辩证哲学看上去有些粗略,但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高度完善的哲学体系,所以将来还会出现很多科学结论去证实中医的合理性,而这些临时性表达却并不一定都是真理。并且这研究些结果给人们观念带来的影响,有可能会把中医的整体观念进行分割,所以说,这些现象对中医本身的发展未必是往更合理的方向影响。

中医如何往合理化、规范化发展,如何变得更“客观化”、“科学化”,这不仅是需要我们经过长期实践和充分讨论的问题,也将会是我们以及后几代中医人一起努力的方向。


中国传统医学的几本典籍从和而来?黄帝内经是以两个人的一问一答的形式(事实并不存在这两个人这样的对话)去整理以前的一些朴素(现在应该是称之为落后)的对世界一个粗浅认识和对人体想当然的理解,然后想办法让人和宇宙相对应起来,其后有过什么发展?笔者说的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具体在哪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中医基础是阴阳五行生克与五脏六腑的关系,风寒燥火湿,经络气血与虛实补泻……中医是国之瑰宝,应该发扬光大……让中医理论入教科书,这样可以让国人从小认识中医学习中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