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分享|我的生平第一张经方:苓桂术甘汤

 伊悠帆123 2019-01-24


崔海镇:中医界特约评论员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硕士研究生

《伤寒论》作为中医的四大经典之一,历来就被众多医家奉为绳墨,是每个学习中医临床家及爱好者的必读经典,记得我第一次用经方给人治病是在2015年,我的母亲竟然是我的第一个病人。



2015年冬日的一天,母亲偶感风寒,感冒是很平常的亊。开始我并没太在意,心想可能是天气寒冷,感受风寒所致,就给她吃了几袋风寒感冒颗粒发汗解表。吃完药,母亲虽然也发了一身的汗,恶寒鼻鸣的症状有所缓解,但病并没好,反而咳嗽加重了,并且感到头目眩晕的厉害,坐下起时身体动摇差点栽倒。按理说风寒外感之表证,发汗解表是可以好的,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于是我开始认真审证査脉,才注意到:母亲的舌苔白滑,脉象沉而稍紧,这是体内有水饮之证啊!我忽然想起《伤寒论·太阳病篇》 中有条文:“
伤寒若吐若下,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阵阵摇者,茯苓桂技白术甘草汤主之 ”描述不就是现在母亲这个症状吗,这是误治的结果啊!我开始悔恨自己当时的草率。



伤寒大家胡希恕在讲解《伤寒论》就多次指出:
伤寒外有风寒表邪,内有水饮,若只采用发汗解表的方法,会激动内部水饮上逆冲胸,造成眩晕。好在“悟己往之不鉴,知来者之可追”,因又思《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并治篇》有条文:“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于是我就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加上泽泻,方药如下:


茯苓30g、桂枝12g、

泽泻30g、炙甘草10g、

炒白术12g、


方药虽简,寥寥几味,但没想到母亲服第一剂,就觉得有效果,接着又服了一剂,症状好转,唯稍有咳嗽,不时吐痰,痰清色白,知尚有寒痰阻肺。于是我再以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合二陈汤加减,方药如下:


茯苓30g、桂枝10g、炙甘草6g、法半夏10g、化橘红10g、炒白术12g、紫苑6g、款冬花10g、炒枳壳6g


母亲连服两剂后,诸症悉除,病竟然好了。这虽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但对我触动很大,让我以后在学习经方的道路上更有信心,也让我明白:作为医者,临证需客观谨慎,不可马虎。



⊙版权声明:文章为中医界原创,欢迎转载,请联系责编。转载时须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