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苓桂术甘汤(呕而晕眩,中隔积水)

 仲景中医交流 2021-04-07

苓桂术甘汤

原文: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作者张仲景

【出自】《伤寒论》

【经典回顾】 

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剂量 

1、白术茯苓等量;

2、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泄满。

【组成】 

甘草 白术 桂枝 茯苓

【功效】

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应用】

1痰饮病。
2胸胁支满,头眩心悸,短气而咳,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时机

1病人可能还来不及吃药发汗,就吃了坏的食物,然后再发汗,肺里的津液不够,(上吐下泻后)肠胃的津液也没了。脉沉紧是里寒。横膈里有水排不掉时,人一动就产生晕眩

2平时喝水喝得太快,会在中隔积水,也会头晕

方解 

1、茯苓和白术就降中焦的水,头晕的现象就去掉了。

【现代剂量】

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

加减 

1晕眩得很厉害的时候会吐的,就可用苓桂朮甘汤里面再加半夏;

2小便不利,加泽泻。

【说明】

1苓桂术甘汤是《伤寒杂病论》的名方,临床运用非常广泛,它有一系列的类方,都是治疗心动悸,但运用远超于此。方性偏热,化饮利湿是去掉中焦脾胃产生多余的水,就是横膈膜一带的水气。

2苓桂术甘汤主要应用于痰饮病,在临床上,常用于心脏动悸,以及姿势改变时的晕眩,效果都很好,尤其是水湿较重舌苔较厚脉滑脾胃代谢水饮不好的人美尼尔氏症在西医说是中耳不平衡,在中医是中焦有水湿,用苓桂术甘汤。

3在《解析方剂学》中,苓桂术甘汤是用在治疗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头重、水肿、晕眩水湿会造成身体重的感觉,水湿越大,身体越重,所以指的头重、水肿,都是水湿的问题。

4在组成方剂的单味药药性方面,没有寒凉药,因为它是用于身体寒的人,所以都是温性的药,而且偏补。

5药物动力学方面,没有升性,因为患者的水已经在慢慢往上走,开始出现头晕了,药性不能再往上,要往下顺,所含的药没有升性,只有平性和偏降性的药。方中去水的药多,就是燥性药比较多。
6在方性来看,纯温,补性大,纯降,收性大,燥性大,能够燥湿去水。

应用集锦 

1如果呕而且头晕,用苓桂术甘汤。小半夏汤没有晕眩。小半夏汤只是在胃里面而已,苓桂术甘汤是在整个横膈里面。

2、(1)中膈有水,有时会心悸,会有恶心,蹲下后起身则头晕眩、天旋地转、晕车、晕船,就是苓桂术甘汤证。有吐,加半夏。小便不利,加泽泻。苓桂术甘汤是最常用的眩晕方剂。不动的时候没有头晕。

(2)精神病人的头晕也是苓桂术甘汤

3贫血的眼冒金星、头晕是当归芍药散苓桂术甘汤

4、桂枝甘草汤治悸的基本方。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甘草汤等均可视为之变方,所主也都不离一“”证。桂枝甘草汤所主之悸多为一过性,突发性,阵发性,故一般多一次顿服,中病即止。心悸明显时桂枝用量要加大,桂枝甘草之比为2:1,必要时还可加肉桂,尤其治疗低血压及心悸时。

5、心脏肥大、动悸苓桂术甘汤。温阳利水、神经衰弱、心脏肥大、心脏动悸、头昏、耳聋都有使用机会。

6、平常感觉肌肉跳两下,面皮在跳,这是因为水饮,这时候就可以用苓桂术甘汤,因为脾主肌肉,也主四肢。

7、临床上一般的头晕多属苓桂术甘汤,尤其心跳、头晕,小便有时候也不利,但是不很大明显。小便不利明显的时候,再加上泽泻。

8、于一切脾虚水肿,与痰饮咳嗽都可用到苓桂术甘汤

9、水饮病人发汗后身上有阵阵发摇的感觉,是因为水饮(水毒)进入了血脉,也是用苓桂术甘汤

10、眼中赤脉攀睛,冲逆头眩者,苓桂术甘汤加车前子。

11、呼气之短,用苓桂术甘汤之轻清,以通其阳,阳化气则小便能出矣;吸气之短,用肾气丸之重降,以通其阴,肾气通则关门自利矣。

12、晕车、晕船。

(1)五苓散也治晕车、晕船,但它是渴而且小便不利,有水肿,

(2)苓桂术甘汤没有,就是昏眩,头疼,胸胁支满

13、忽地一下子剧烈眩晕发作,用泽泻汤。愈是急剧而起的病证,愈是药味少组成简单的方药能起效。与苓桂术甘汤相似,站起来时头晕、有其气上冲的感觉,但即使安静下来躺下,也还有头重、眩晕的感觉。泽泻汤眩晕的程度,比苓桂术甘汤重而剧烈。

比较集锦 

1苓桂术甘汤以干姜易桂枝为肾着汤;若以大枣宜白术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更以五味子易大枣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汤

2、(1)苓桂术甘汤: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2)茯苓泽泻汤: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二两 桂枝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3、(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

(2)茯苓甘草汤: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

(3)苓桂术甘汤: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 白术三两

(4)茯苓泽泻汤:茯苓半斤 桂枝二两甘草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泽泻四两

(5)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汤: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五味子半升

(6)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茯苓四两 桂枝一两 甘草二两 牡蛎二两 龙骨二两

(7)防己茯苓汤:茯苓六两 桂枝三两甘草二两 防己三两 黄芪三两

4、以下皆治痰饮

(1)小青龙汤心下有水气为主;

(2)射干麻黄汤喉中水鸡声为主;

(3)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吐涎沫为主;

(4)皂荚丸胶痰为主;

(5)泽漆汤眩冒、眼前发黑为主;

(6)苓桂术甘汤胃里停水为主。

5气上冲:

(1)病在少阴心用桂枝甘草汤,可加龙骨、牡蛎潜阳;

(2)沿心上冲的有苓桂术甘汤证;

(3)沿肾上冲的有真武汤证。

(4)阳明上冲,用赭石、半夏,旋覆代赭汤

(5)引冲下行,用牛膝、沉香;月经不来而舌尖红的,用60g牛膝引血下行,也可以用沉香。

6、(1苓桂术甘汤证胸胁逆满、目眩、短气,呼气短;

2肾着汤证为少腹不仁,或脐下拘急而短气,吸气短

7心悸,头眩,身振振瞤动:

1苓桂术甘汤证,为以吐、下之法,以除伤寒外来之邪,而致气逆,心下满,上冲胸,虽比心下悸较甚,但全由冲逆所致,虽剧却易愈,起则头眩,此若躺卧则不自发头眩。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2真武汤证则起卧俱头眩,且振振欲擗地,其病作为太阳病,自内而发,加之有虚寒之证,其发热,本不应以发汗而解,若误用发汗,必躁扰气血,使水气逆行。虽同以茯苓为主,但真武汤伍以附子温下焦,利水气之力较苓桂术甘汤为大。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朮二两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

8(1)五苓散口渴,小便不利,水逆;

(2)猪苓汤小便不利,口渴,口舌皮肤干燥,心烦,排尿痛,血症,夜烦躁,无水逆。

(3)茯苓泽泻汤口渴,胃内停水,呕吐,吐食,有器质性变化。

(4)肾气丸口渴,小便不利,脐下不仁。

(5)白虎加人参汤口渴,脉洪大,不吐。

(6)苓桂术甘汤眩晕,胃内停水,脉沉紧,不渴不吐。

(7)茯苓甘草汤胃内停水,手足冷,心动悸,心下悸。

(8)吴茱萸汤头痛,胃内停水,手足冷,烦躁甚,呕吐重,脉沉迟。

9、(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实证方,介于大、小柴胡汤之间,胸胁苦满,心下部有抵抗。心下部膨满,腹部多见脐上动悸,因腹主动脉跳动亢进所致之腹部神经症状。即所谓上冲、心悸亢进、不眠、烦闷等,易惊、焦躁易怒、易动感情、善太息,甚则出现狂乱、痉挛等症状,小便不利,大便偏秘为目标。主诉一身尽重,动作不灵活,难以转侧,身动乏力,浮肿、麻痹等亦为目标。

2大柴胡汤:肝郁,实热证,心下急,郁郁微烦,神经症状少。

3苓桂术甘汤痫症心下悸,胃内停水,脉沉。

4苓桂甘枣汤痫症,脐下悸,脉沉数。

5抑肝散加陈皮半夏:痫症,腹动,神经症状,脐左旁大动悸,虚证。

6柴胡桂枝干姜汤:肝郁,腹动,虚证。

7甘麦大枣汤:狂证,急迫,躁狂,神经症状甚,腹肌拘急。

10、(1)甘姜苓术汤为有干姜而无桂枝,毒主集于上半身,此水毒不上冲而下降,集中于下半身,故其证无上冲目眩之证,胃内停水完全不存,或虽存在亦不过些微而已。干姜与附子并称大热药,且有驱逐水毒之作用,故其证必有寒冷或厥冷与水毒之隐见。本方腹部软弱无力

2苓桂术甘汤无干姜而有桂枝,证必有上冲目眩之证,是水毒之上冲也,且现胃内停水

11 遇到晕眩的人,如果只是中膈有水,用苓桂术甘汤;遇到寒湿的人,就是用真武汤。怎么知道病人有寒湿,脉比较细小而迟,口不渴、没胃口,因为湿伤于下,所以脚冷而无力,而且膝盖骨可能会痛

12、(1心下悸,发汗多,(麻黄汤)将肺里津液伤到了,水停中脘向上冲,桂枝甘草汤,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2脐下悸,发汗多,(桂枝汤)将胃里的津液伤到了,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茯苓半斤 大枣十五枚(掰)

3中膈的水,一动就头晕,不动不晕,苓桂术甘汤,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生甘草)晕得要吐的,加半夏。

13 动悸的位置

1肚脐以下茯苓甘草汤

2肚脐以上:桂枝甘草汤

3肚脐后方:小肠热、津液不够,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4中膈停水:苓桂术甘汤

5没有奔豚,就是心动悸的很厉害,会脐下悸脐上悸,或者心脏跳得很厉害大部分我们从甘草泻心汤来做加减。

6脐下悸关元穴,附子证,真武汤;心下悸,膻中穴,桂枝证,苓桂术甘汤

14、(1大柴胡汤肝郁,实热证,心下急,郁郁微烦,神经症状少。

2苓桂术甘汤痫症,心下悸,胃内停水,脉沉,发则头晕。

3苓桂甘枣汤痫症,脐下悸,脉沉数。由少腹至心下,水气上冲,脐下动悸亢进

4抑肝散加陈皮半夏痫症,腹动,神经症状,脐左旁大动悸,虚证。

5柴胡姜桂汤肝郁,腹动,虚证。

6甘麦大枣汤狂证,急迫,躁狂,神经症状甚,腹肌拘急。

7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用于实证(大小便秘、胸满烦惊)之癫痫。浅田流用此方去其铅丹,加钩膝、羚羊角、芍药、甘草。

15凡以下剂攻下后

(1)即上冲拘挛、或作急迫者,用桂枝加桂汤

(2)面浮肿手足挛痛者用当归建中汤证

(3)上冲头眩,小便不利用苓桂术甘汤

(4)或发上冲胸胁苦满等柴胡桂枝汤诸证者,

(5)血气动者,多为当归建中汤证

【名家论述】

1、苓桂术甘汤《伤寒笔记倪海厦

伤寒,如果吐了又大下,肠胃就伤到了,结果心下逆满,就是胃的地方感觉到胀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为什么会这样子?这人平素就有水饮,水停在横膈膜,一种是平常喝水喝太快,慢慢累积在这里;还有一种是「思」,「思」能伤脾,造成脾的运化不好,结果水的运化不好,土生金的时候,一部份会气化上来,一部份会停在这横膈膜上,横膈膜像海绵一样,里面都是水。被吐、被下了以后,上下的水都没有了,这水就开始要动起来,这水不在胃的里面,如果在胃的里面,胃就会把它气化掉,这水停在胃的旁边,病人一动的时候,这水就开始晃了,头就昏了,西医说这是中耳不平衡,因为头在晕眩,和贫血不一样, 贫血是眼前发黑,他是天旋地转,苓桂朮甘汤下去,把这水排掉,就好了。所以起则头眩,移动或站起来的时候会晕眩,就是苓桂朮甘汤证;如果是躺在床上不动会晕眩,就不是苓挂朮甘汤证,后面会提到真武汤的时候,再说明。

白朮就是因为湿太盛了而用的,健脾整胃最好的药就是伏苓、白朮,白朮能去湿,茯苓能把水利掉,桂枝甘草在中膈,如果在脐下就加茯苓大枣,所以这是桂枝甘草汤演变出来的,先是桂枝甘草汤,再来是桂枝甘草加茯苓大枣,再来是苓桂朮甘汤,所以苓桂朮甘汤专门去中膈的水。

伤寒,若吐若下后被吐被下后,水饮就跑出来了,平常不会的,结果心下逆满,胃里面胀满得很难过,然后气往上冲,因为这水没能气化上来,是水停在这里,当然感觉气下不去,呼吸的时候,气会往回逆,一般来说,横膈膜会下降,气才会充满,吐气的时候,横膈膜会上升,结果横膈膜都是水,它根本不下降,一吸它就满了,满了就会有气逆的现象。起则头眩,脉沉紧,沉代表病在里,紧就是塞,水就是塞的,因为水在中膈,没有在皮肤表面上,一发汗会动经,因为身体的血脉、经络、肌肉,都要靠我们的水份来滋养,一发汗就没有水份了,他就抽筋,所以身为振振摇,就是晃来晃去的,就中膈的水在晃,就用苓桂朮甘汤。临床上看到,晕眩得很厉害的时候会吐的,就可用苓桂朮甘汤里面再加半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