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空心病”,了解一下!

 正心正举 2021-04-07

文/关外臣   正心正举特约作者

第一次听到“空心病”这个词,是前些年在一次高峰论坛上北京大学徐凯文老师的《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演讲中听到的。

那个时候,还没有把它跟临床上的抑郁症联系起来,当时乍听之下在脑际闪现的是张宇浑厚沧桑的嗓音:“你说你,想要逃,偏偏注定要落脚;情灭了,爱熄了,剩下空心要不要?”

后来,慢慢地发觉,这份“空心”确实在时代大的强大症候之下,显得如此“用心良苦”。

所谓“空心”,或许可以理解为我们找不到自己了,不同于莎翁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它更像是可生也可死、不生亦不死的二难悖论。因为有了选择,也就有了追逐,心就不再“空”了。

欧文·亚隆

而在大洋彼岸,享誉国际的精神医学大师欧文·亚隆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空心”的问题,但在他的研究和治疗领域,给出了关于“存在”的命题性解释——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并将这四种体验命名为“存在的终极关怀”。

从这四份关怀里,我们试着照见“空心”。

01

关于死亡

这是一个一直以来我们都很讳莫如深的话题,尤其是在长者面前。再加上,我们的文化系统里,对于“死”赋予了太多道德评判的意义。如果要“死”,那么最好是“死得其所”、“死的光荣”。

总之,生命的结束,是不能被浪费的,一定要有一些附加值,否则岂不是太可惜了?

往往就在道德的评价标准之下,大多忽略了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面对死亡时候的心灵体验。

有了道德作为判断依据,濒临死亡,就可以有意无意地逃离对它的体验。这里,显然是“空心”的,但是,是“有脑”的。

在爱的范畴里,表达“爱之深”,就会用“我能为你去死”来佐证。

看起来,好像我有多少能为你去死的动力,就有多少我爱你的能力一样。

以死明志,是不是就成功地避开了发自内心地表达爱意呢?

从而,就显得我的心里装的满满的都是你?

02

关于自由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

联想到这首诗,于诗人而言,原谅他一生放纵不羁爱自由是保留他“诗心”的绝佳方式。

可是,诗人的“自由”,又跟“死亡”密不可分,这在上世纪90年代的诗人之死中可以逐一得到证实。譬如,山海关外卧轨的海子;再如,杀妻后再自行了断的顾城。

追逐自由,本来就是阳明心学“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表达之一。

回归现实生活,这无疑又成为悖论。没有了“理”、没有了“物”,三千大千世界靠什么运作呢?

总不至于,终日苦思冥想,就随意解决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琐碎吧。空有一颗自由的心,却在日常繁杂的生活中处处碰壁。

为了自由,可以不必工作实践?

可以不必赡养父母?

可以不必哺育子女?

可以不必合理纳税?

可以不必求医问药?

原来,自由,不过就是一个追求罢了。心,又被抽空了。

03

关于孤独

西方哲学认为:人,生而孤独。

而我们仿佛很早就洞见了这一特性,想方设法地排斥它、规避它,演绎一出又一出掩耳盗铃的闹剧。

我怎么会孤独?我每天跟我的另一半一起起床、看朝霞、吃早餐……

我怎么会孤独?我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开不完的会议……

我怎么会孤独?我每天接送孩子、辅导功课、洗衣烧饭……

看吧,其实大家都很“聪明”,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合理地避开了关于“孤独”的所有话题。

有了爱侣的陪伴、有了事业的束缚、有了子嗣的牵绊,孤独就瞬间被遮蔽了,“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也就不成立了。

在关系里,也就意识不到自己始终是“一个人”。

往后余生:

风雪是自己、平淡是自己、荣华是自己;心底温柔还是自己。

难道谁还能替代自己抵御风雪、冲垮平淡、提炼荣华、尽享温柔?

有次高烧,病中挂水,浑身疼痛,难受异常。家里人关切备至,说了句“真想替你生病”,当时就红了眼眶。可我漠视了,在“替你”前面还有“真想”两个字,这种有心而无力的,就是孤独的占据。

04

关于无意义

四种关怀里,“无意义”应该是最直观地显现“空心”的征兆。试想,如果找到了意义,哪里还有功夫“空心”?

上古时候提出了“三不朽”,忽悠着知识分子“立德”、“立言”、“立功”,于是“无义战”的春秋战国,终日忙着杀伐纷争。

“空心”?不存在的!

今天这样最好的时代,海晏河清。不需要执戈相向,因为家国兴旺;不需要著书立说,因为知识付费;不需要标榜义举,因为慈善满地。

既不能“立功”,又无需“立言”,再不必“立德”,那么该往何处去,质询此生的意义跟功绩,就变成欲求而无果的问题,所以,只好“空心”。

在早些年的教育评价和认证体系里,“第一”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乃至社会教育所趋之若鹜的,现如今,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里,“第一”的光环已然淡去,“唯一”才是价值导向。

仍然设立“第一”,那么“第一”之后的成员还有榜样的力量可以模拟、仿效;生活在目标超越里,哪怕盲从,也要有方向感、意义感。

可“第一”逐渐淡化,“唯一”粉墨登场,人人又都是“唯一”,不知道怎么承载这份“唯一”,方向感和意义感也就黯然失色了,只剩下了“空心”。

人生实苦!

“空心”,是苦;不“空心”,依然苦。

用这份“空心”,照见了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是否也能照见五蕴皆空?

既然都空了,也就又有了腾空的空间,有机会满载上路。

这样的“空心”,你要吗?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