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新注释 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 白鹭拳一足,月明秋水寒。 人惊远飞去,直向使君滩。 使君滩新注释: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之使君滩,即清陈登龙《蜀水考》和清李元《蜀水经》所记载的百小滩,又名白晓滩或白笑滩。白笑滩(使君滩)在重庆市万州城东28公里巴阳峡下游。 论证: 白笑滩,又名白晓滩或百小滩,位于万州城东约28公里。长江水流过巴阳峡东至白笑滩,江面窄如羊肠,水流踹急,行船十分险恶。 清陈登龙《蜀水考》(1879)载,长江水“又东,受周溪,上有唐僧圆泽三生石遗迹。又东,过龙盘石,一名龙石。又东,过百小滩,一名使君滩。昔杨亮为益州刺史,至此舟复,蜀人惩之,故名,即古羊肠虎背滩也。”清李元《蜀水经》(1800)也记载,巴阳峡东,“江水又东经百小滩”。可知,《水经注》之使君滩即百小滩(白笑滩)。 北魏郦道元(446或472—527)《水经注》载,“江水又东,迳石龙而至于博阳二村之间,有盘石,广四百丈,长六里,阻塞江川,夏没冬出,基亘通渚。又东迳羊肠虎臂滩。杨亮为益州,至此舟覆,惩其波澜,蜀人至今犹名之为使君滩。”其中,“盘石”即今之巴阳峡。从三龙沱到白晓滩,据《长江航运图》计算,约6公里。又据《谷歌地球》测量,折线长约5.9公里,黄柏溪处巴阳峡宽约850米。三峡水库未蓄水前,巴阳峡全景照片可直观地看出巴阳峡是一个“巨大石槽”,即古人所说的“盘石”。这些数据与“广四百丈,长六里”“盘石”的记载基本符合。可见,《水经注》之“盘石”即今之巴阳峡。 明曹学佺《大明一统名胜志》(1630)卷95“夔州府”载,《水经注》中的“北集渠”即“苎溪”。苎溪以东,桥马滩,钟滩子,红沙碛,望鱼碛,老鹳碛,太阳碛等均无“长六里”的“盘石”,只有巴阳峡有这种“盘石”。宋《太平寰宇記》卷149“山南东道 八 万州”载,“使君滩在州东二里大江中”,即桥马滩。据万州地理,桥马滩没有“长六里”的“盘石”。故桥马滩不是《水经注》之使君滩。 综上所述,《水经注》之“盘石”即今之巴阳峡。《水经注》之使君滩即今之白笑(晓)滩。 ![]() 1 白笑滩 《川江航行图》 ![]() 2 在江北清和寨远眺使君滩遗址 ![]() 3 巴阳峡 ![]() 4 卫星拍摄的巴阳峡(黄柏溪段)石槽影像 2000. ![]() 5 巴阳峡 ![]() 6 巴阳峡是石槽 ![]() 7 清陈登龙《蜀水考》 1879 ![]() 8 清李元《蜀水经》 18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