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

 中医药方便 2019-01-24

经方之内涵历来存在争议,一说,经方为经验之方;一说,经方为“经典著作中之药方”(《当代医家论经方》);一说,经方指“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所载之方剂,与宋、元以后出现的时方相对而言”(《经方方论荟要》)。


1

经方的起源与发展


朴素辨证思潮之溯源 


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西汉时期经方主要有十一家,而其中《汤液经法》为杰出的代表,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1以阴阳表里虚实为核心的外感热病理法


对于外感热病,以阴阳二旦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演化出了偏阳、偏升的青龙、玄武汤,及偏阴、偏降的白虎、朱鸟汤。然其并没有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而只是简单地从阴阳表里寒热实虚来进行归类,以寒热病势分方之阴阳,虚实表里分方之大小。


2以五藏苦欲补泻为核心的内伤杂病理法


在内伤杂病中,西汉经方家参考经医派的“五藏苦欲补泻”说,以五藏五行之体用苦欲补泻为核心,予以治疗。“五藏苦欲”说出自《素问·藏气法时论》,其强调以药物之五味,对应五藏功能之顺逆,其味顺则功能为补,逆其功能为泻。


2

经方理论体系的成熟


三阴三阳体系的建立 


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诞生,标志着经方医学正式完成了从经验到理论的升华。


1外感热病演化三阴三阳法度


上已述及,《汤液经法》以阴阳二旦为基点,一扶阴、一升阳,大小四神方则是围绕阴阳二旦的“扶阴”“升阳”这两大原则而设的治法之大纲——宣发(升阳)、收重(扶阴)、温渗(升阳)、清滋(扶阴)。张仲景将阴阳二旦拆解重组,重新塑造经方的阴阳理论——三阴三阳,使得经方从简单机械的二分法,上升到立体圆融的三分法。


2内伤杂病释例三阴三阳运用


《金匮要略》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其理法方药是《伤寒论》三阴三阳理论在杂病上应用的范例。


如在首篇《藏府经络先后病》谓:“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明确指出内伤杂病亦是由外邪入里所致。在疾病论治的第一篇——《痉湿》篇,其论太阳病之刚痉、柔痉,麻黄加术汤治疗湿家身烦疼,及太阳中等证治,即是典形的三阴三阳辨证法。张仲景将外感与内伤通过此篇相联系,阐明了三阴三阳的普适性。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了三阴三阳的法度,在《金匮要略》诸杂病中直接以相应之方法进行施治,纲举而目张,形成完整的经方六经辨治体系。


3

经方理论体系的流传与演变


三纲学说的兴起与温病学说的形成 


经方以张仲景三阴三阳为理论核心,故经方理论之发展亦围绕三阴三阳展开。张仲景以降,经方研究的主线是以太阳风寒表证与营卫之关系为核心的三纲鼎立学说。


1唐以后经方理论发展主线 —— 三纲学说


魏晋以后,张仲景之书逐渐在民间流传,而至唐代之时,张仲景之书已难寻其踪迹,以至于药王孙思邈直至晚年方收寻到《伤寒论》而收录于《千金翼方》之中。其经过研究,认为张仲景经方虽多,然“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并以此三方为纲,重新整理了《伤寒论·太阳病篇》,从此展开了经方近千年的三纲学说研究理路。


2三纲学说是明清经方学派形成的主要原因


明清时期是经方研究最为盛行的时代,经方研究主要分为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与辨证论治派三大流派。而三纲学说则是三大流派理论争鸣的主线,围绕此学说的是与非,分为错简重订派(支持三纲说)、维护旧论派(反对三纲说)与辨证论治派(执中派)三大伤寒学派。


小编说:


经方之发展,历经两千余年而不衰,其以严密完善的辨证论治体系与卓越的临床疗效,为后世医家所尊奉。希望我们后辈中医人能合理运用,博采众方,解除病人之痛苦,不要让经方“热”过头,落入过度解读或是随文衍义等怪圈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