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虚喘

 origin6 2019-01-24

虚者,正气之虚也,多由积渐而来,久病及身体羸弱之人多得之。常见短气、少气,若不相续,声低息短之象。坐卧则略定,稍动则肩摇而息促,是与卒然而喘,汗出水饮之喘,痰饮之喘,静处不能暂停止,固不同也。舌质如石灰色,或淡红色,舌苔多白滑,脉多微细沉弱,或见浮洪芤大,按即无力,皆虚极无根之象,不可误为实证。张景岳谓:真喘者,其责在肺,似喘者,其责在肾。所谓似喘,即此指之虚喘也。李中梓谓:此证因虚而死者十九,因实而死者十一。治实者,攻之即效,无所难也。治虚者,补之未必即效,须悠久成功,其间转折进退,良非易也。所论极当,兹分别论述其证治如下。

(一)肺虚作喘:肺主气而朝百脉,外感内伤之邪,皆能上归于肺而为喘,本段所论肺虚作喘,非谓内外各邪影响于肺之喘,乃肺为本病之喘,与西医所指喘息性支气管炎相类。即《内经》所谓:肺病者,喘咳逆气之证。其喘之与咳,互相关联而不可分,故辨证与治疗,当如肺咳分阳虚阴虚,参见肺咳。

(二)肾阳虚不纳气作喘:《内经》谓: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肾主闭藏,亦主翕纳,统摄下焦之气化。同时,翕纳呼吸之气,使其息归根。倘肾阳虚,则不能统摄其气化,至使其气化膨胀于冲任之间,随冲气上逆。同时,为肾行气之肝木,至此不能疏通肾气下行,亦转而上冲,吸入之气既未受下焦之翕纳,而转受下焦之冲激,于是喘证生。往往证见遗精、滑精,盗汗,心烦失眠,腰酸骨痛,肢体无力,头昏健忘,面色苍白或微黄,足冷,少腹痞满,好眠,急行则喘咳,小便不利,出气多,吸气少,以吸入长气一口为快,劳动时则喘加剧。舌苔淡白。其脉细数,或沉而迟。此乃肾阳虚不纳气作喘,必须扶肾阳,阳旺自能纳气,而喘自愈,四逆汤治之。更有气喘不得卧,吐痰如泉涌,乃肾中无火,寒气作祟,水无所养,乃上泛为痰,则上方加茯苓通阳利水,肉桂助阳祛寒,其喘自平。更有一种元阳将脱而喘者,阳衰阴盛已极,逼阳于外,阳气不得下潜,阴阳两不相接,其证见面白唇青,甚至发绀,口舌黧黑,全身一团阴气,此刻有大烧汗出之可畏。法宜大剂回阳收纳,缓则不救,吴萸四逆汤治之。黑锡丹亦治之。

(三)肾阴虚水涸,火逆上冲作喘:下焦肾水枯涸,阴虚火旺,则冲逆上焦,消烁肺金而喘。朱丹溪论喘曰:喘有阴虚,自小腹下火起冲于上喘者,宜降心火补阴。有阴虚挟痰喘者,则补阴降火。而其论治,则以四物汤(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加味为主,李梴、赵献可俱宗朱氏之说。但赵氏诋其方之流弊谓:夫谓阴虚发喘者,丹溪实发前人之所未发,但如此治法,实流弊于后人。盖阴虚者,肾中之真阴虚也,岂四物阴血之谓乎?其火起者,下焦龙雷之火也,岂寒凉所能降乎?其间有有痰者,有无痰者,水挟木火而上也,岂竹沥枳半之能化乎?须用六味地黄汤加门冬、五味大剂煎饮,以壮水之主,则水升火降而喘自定矣。故凡喘而见小便短赤,或黄浊,咽干舌燥,口多渴,心多烦,腰胀。咳嗽吐痰难出,有时则痰稠粘而黄。舌苔干黄。脉滑数有力,或细而数。应以六味地黄汤治之。若唇口黑红,不思一切食物,咳嗽吐痰而带咸味,喘促有似不能接续之状。舌苔干黄带腻。脉现浮滑。此乃肾气不藏,肾水泛溢致喘,以滋肾丸补肾水不足,纳气归肾,则喘自平。

(四)肾阴阳两虚作喘:《内经》谓: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盖劳则肾气伤而喘息于内,阳气张而汗出于外,外内皆越,故气耗散矣,此即肾阴阳两虚作喘。阳虚元气不能自摄,阴虚则肾不能纳气,故喘息迫促。阴阳两虚作喘之人,往往是喘逆迫促,有将脱之势,一般证状为动则喘,有时面赤,但多时面色(白光)白晦黯,精神不振,饥不欲食,恶寒,四肢不温,但有时发潮热。舌质淡,苔白滑。脉多上盛下虚,或浮而弱,重按即无。此乃精不化气,阳不化水,阳浮阴孤,水泛火逆而致喘者,法当从阳引阴,以阴化阳,金匮肾气丸治之。如水偏盛,则重用桂、附;火偏旺,则轻用桂、附以为别耳。

(五)心阳虚作喘:心阳不足,影响血液循环,而伤及肺之喘,即西医所谓心脏性喘息,亦《内经》谓: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之证。其证状大多呼吸困难,喘咳时胸中有痞塞感。心累心跳,苦闷不安,面容(白光)白无神,恶寒。舌苔白滑。脉现细数或结代。法当扶心阳,从阳生阴,取汁化血而益气,气血调和而喘自止,宜新订桂枝去芍加茯苓半夏汤治之。如心阳过弱,浊阴上逆,心下有水饮,心痛心悸,而微浮肿者,茯苓杏仁甘草汤治之。

(六)脾肾阳虚作喘:朱丹溪谓: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对其治疗,则谓:脾肾虚者,温里之。此证多见饮食减少,身体瘦弱,甚则遗精、盗汗、恶寒、面容(白光)白,困倦无神;其气若不相续,唇色乌黯,满口津液,不思水饮。恶生冷,喜热食。舌苔白滑。脉现沉细。治以附子理中汤,脾肾并补,则喘自止。

(七)心脾肾阳虚作喘:此类喘证,较上述诸种喘证为严重,常有生命危险,预后多不良。从临床证状,体征分析,似与现今西医所称之肺心病相当,并谓顽固性的慢性气管炎是肺心病的主要原因。从祖国医学角度来看,心脾肾三脏中一脏阳虚皆可影响及肺而作喘,此则三脏合而为病,故较诸种喘证为严重。患者大都面容瘦削,虚怯无神,全身倦怠思睡,恶寒特甚,咳嗽,吐痰难出,多白涎痰,有时泡沫痰多,气喘不能平卧,出冷气,心悸心慌,脘腹胀满,饥不思食,大便溏泄,浮肿,嘴唇发紫绀。舌质淡,苔白滑或白腻,有如石灰一层。脉多沉细或浮大而空。法当大力扶阳,以温阳利水而平喘,附子理中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如因外感寒邪而加重喘咳者,则用大剂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以平咳止喘。

(八)胸痹之喘:胸痹者,胸中之阳气不足,因干阴寒痰湿,痞塞不通也。而心肺同在胸部,则血之循环,气之出纳,并受痹阻,故其病常互相影响。素体阳虚,为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金匮要略》谓: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喻嘉言亦说:胸痹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而阴邪则有寒邪与痰湿之别,兹分述其证治如下。

寒邪凝聚:患者大多面色苍白,虚怯无神,声音细微,恶寒特甚,胸背部互相牵引作痛,咳嗽,吐白泡沫痰,呼吸迫促,气短,嘴唇乌黯,满口津液。舌苔白腻。脉沉迟。此即《金匮要略》所指: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之证。法当辛温通阳,阳通痹去而喘息随诸证自愈。瓜蒌薤白白酒汤治之。若形寒身冷,甚至喘息不得卧,嘴唇发绀,脉沉微者,上方加附片以助阳祛寒而止痛平喘。

痰湿壅塞:此证较寒邪凝聚所现之证状为重,其痛由心痛牵引到背部亦痛,咳嗽,吐白涎痰或泡沫痰,呼吸迫促,不能平卧,迭被倚床而坐,此乃痰湿阻碍肺气之升降,故喘促更甚,以致不得卧,口中津液多。舌苔白滑而腻。脉弦缓。此即《金匮要略》所指: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之证。法当通阳降逆,化痰祛湿,瓜蒌薤自半夏汤治之。若心胸部感觉痞满有气,同时胁下之气又逆而上迫心胸,此由痰饮水气互结胸中所致,上方加枳实、厚朴以泄胸中之气,胁下之气,则喘自平。

(九)大气下陷作喘:一般喘证所现证状,皆为不能纳气而吸气难。而本病之喘,不觉吸气难而反觉呼出难,此乃胸中大气虚而下陷,不能鼓动肺脏以行呼吸功能,不得不努力呼吸以自救,其呼吸迫促之形状有似乎喘,而实与其它不纳气之喘有很大分别。若辨证不明,见其作喘而投以降气、纳气方剂,则凶危立见。本病与其它喘证之辨别,在于纵然呼吸有声,必不肩息,而其肩反下垂,言语声音特别细小,自觉说话提不起气,其脉多沉而无力,其它不纳气之喘,则剧者必然肩息,言语声音虽细微,但无提不起气之感。治宜升提其胸中下陷之大气,而喘自平,用补中益气汤治之。

(十)产妇发喘:产后发喘,大多虚证,因产后下血过多,荣血暴竭,最易感受外邪。如外感风邪,头痛发热,而色红赤,气喘而咳嗽。舌苔红润。脉见细数。法当祛邪扶正,竹叶汤治之。如外感寒邪,全身酸痛,咳嗽气喘,吐风泡沫痰。舌苔白腻而黄。脉浮紧。甚至蜷卧,息高气喘,恶心腹痛者,法当温经散寒,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若气血两虚,甚至气血将脱,证见发热汗出,声低息短,情势危急者,宜傅青主救脱活母汤急救之。又前论产后咳嗽诸方,可参酌互用。

虚喘之证,大约如上列举,更有一种暴喘欲脱之危候,即类似西医所称之休克。如大病,久病或大失血之后,其人阳衰已极,阴盛逼阳于外,阳气不得下趋潜藏,阴阳两不相接,呼吸错乱,而喘促立生。症见面白唇青,发紫绀,口唇黧黑,全是一团阴气,如现大烧汗出,喘急欲脱,危笃之甚。法当回阳救逆,急用大剂通脉四逆汤救其欲脱之阳,或用参附汤急治之。

本病之护理极为重要,首先注意寒暖调护,以免遭受外邪侵袭而诱发。忌吃刺激性食品,戒房事,节嗜欲,并锻炼身体,以增强抗病能力。从临证中体会,实喘由外受寒邪诱发者为多;而虚喘之证,因感寒而加剧者,比比皆是,故油脂酒浆,生冷瓜果,在所必忌。
​    方解
​   (一)麻黄汤:方解见伤寒咳嗽。

(二)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解见伤寒咳嗽。

(三)桂枝麻黄各半汤:方解见伤风咳嗽。

(四)新订荆防败毒散:方解见伤风咳嗽。

(五)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本方《伤寒论》以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热邪深陷而兼下利,复自汗者,此表邪未解,邪入阳明之腑,其汗外越,气上奔则喘.下陷则利。葛根升阳明清气,解肌表而止下利,加芩、连以清里热,止汗除喘,以甘草调和胃气,表证解,里热清,胃气和,则喘、汗、自利可愈。

(六)加味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黄芩、知母、桔梗、甘草、粳米

钱乙泻白散原方为桑、地、甘、粳四昧。李时珍谓:此方为泻肺诸方之准绳。汪昂谓:桑白皮,甘益元气之不足,辛泻肺气之有余,除痰止嗽。地骨皮,寒泻肺中之伏火,淡泄肝肾之虚热,凉血退蒸。甘草泻火而益脾,粳米清肺而补胃,并能泻热,从小便出。加黄芩助肺泻火,利胸中之气。知母上清肺金而泻火,下润肾燥而滋阴,入二经气分,清痰定嗽。入桔梗开提胸膈滞气,入肺泻热,痰壅喘促,悉能开之。合之则较原方清金降火之力强,用治外感燥热作喘为有效之方。

(七)清燥救肺汤:方解见伤热咳嗽

(八)麻杏石甘汤:方解见伤寒咳嗽。

(九)射干麻黄汤:方解见肺胀咳嗽。

(十)小青龙加石膏汤:方解见肺胀咳嗽。

(十一)苓桂术甘汤:方解见痰咳。

(十二)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炙甘草

本方为缓下方剂,有调和承顺胃气之义,亦即有调整胃机能之效,非若大、小承气之专攻下也。大黄之苦寒,芒硝之咸寒,二味并举,攻热泻火之力备矣,更佐炙甘草之缓,调停于硝、黄之间,使其力不峻,徐徐发挥其效用,胃火不上攻,则喘自平。

(十三)四逆汤:方解见肾咳。

(十四)吴萸四逆汤:吴茱萸、附片、干姜、炙甘草

四逆方解见肾咳。《神农本草》谓:吴茱萸味辛温,主温中、下气、开腠理,咳逆寒热。本证为元阳将从肺脱而喘,全是一团阴气为病,逼阳于外,故用四逆以回阳,入吴萸温中下气,引阳气下趋潜藏,则喘证自平。

(十五)黑锡丹:黑锡、硫黄、胡芦巴、破故纸、茴香、沉香、木香、炮附子、金铃子、肉豆蔻、肉桂(有中成药出售)

黑锡甘寒,硫黄大热,能护真阴,扶真阳,镇纳肾中上冲的浮阳。芦巴、故纸、茴香、豆蔻、附子、肉桂等都是温肾助阳散寒之品,而桂、附和沉香又能引虚阳下行,纳入肾中,木香则能调和气机,更加金铃子引药入下焦,并可监制诸药香燥之性。用以治阴盛逼阳于外,元阳将脱之喘有显效。若真阳暴脱,痰鸣气喘的危候,用人参或潞党参煎汤送服更好。

(十六)六味地黄汤:方解见肾咳。

(十七)滋肾丸:知母、黄柏、安桂

本方乃补水方剂,亦纳气归肾之法也。知母、黄柏二味,气味苦寒,苦能坚肾,寒能养阴。前者,上清肺金而泻火,下润肾燥而滋阴,入二经气分,消痰定嗽;后者,泻膀胱相火,补肾水不足。而安桂辛温,补命门相火之衰,能启水中真阳上交于肺,则上气平而咳嗽、喘促除矣。木证既为肾阴阳不足,故用补水扶阳之法,潜阳以化阴。此方非独治此病,凡一切阳衰不足以化阴,阴气发腾之证,治之皆效。

(十八)金匮肾气丸:方解见肾咳。

(十九)新订桂枝去芍加茯苓半夏汤:方解见心咳。

(二十)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杏仁、甘草

本方《金匮要略》以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用其利水降气也。茯苓甘温益脾,淡渗利水,主胸胁逆气,烦满咳逆。杏仁泻肺降气,利胸膈气逆,下喘治气。甘草配茯苓,则不资满而泄满,故下气除满。合之以治心阳过弱,心下有水饮之喘为有效。

(二十一)附子理中汤:方解见肺咳。

(二十二)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白酒

心、肺部位在上焦,胸痹之证状,为心、肺同病。瓜蒌补肺润下,清上焦之火,使痰气下降,为治嗽要药;又能荡涤胸中郁热垢腻。薤白温中,散胸膈中结气,主胸痹刺痛,肺气喘急。白酒,其气轻扬,使佐药力上行。合之则能通阳散结,豁痰下气,使结散阳通,则喘息咳唾自愈。若阴寒积盛,应加附片以助阳祛寒,而止痛平喘。

(二十三)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半夏、白酒

本方即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半夏。有此方之证而痰湿阻碍肺气之升降,喘促更甚,故加半夏以涤痰逐饮。更兼心中痞满,胁下气逆抢心,故加厚朴、枳实泄其痞满,降其逆抢,则喘咳自愈。

(二十四)补中益气汤:柴胡、升麻、当归、黄芪、党参、炙甘草、白术、陈皮、生姜、大枣

本方为李东垣所订著名方剂之一,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其谓:参芪草泻火之圣药,盖烦劳则虚而生热,得甘温以补元气,而虚热自退,故亦谓之泻。佐白术燥湿健脾;当归和血养血,血滞能通,血虚能补,血枯能润,血乱能抚,盖其辛温能行气分,使气调而血和也。气乱于胸,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且以散诸甘药之滞。柴胡味薄气升为阳,主阳气下陷,引少阳清气上行,升麻能升阳气于至阴之下,引阳明清气上行,亦引甘温之药上行。生姜、大枣和荣卫,开腠理。此用药以补气之不足,而提其下陷之气。柯韵伯谓: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培,此用药有相须之妙。故大气下陷作喘,得此方则气升而喘平。

(二十五)竹叶汤:竹叶、葛根、防风、桔梗、桂枝、党参、甘草、附片、生姜、大枣

妇人产后,表有邪而里虚,若攻其表,则气浮易脱,若补其里则表邪不解,自应攻补兼施。此为产后正虚邪盛,而出其补正散邪之方也。方中用竹叶为主药,因风为阳邪,不解即变为热,热盛则灼筋而成痉,故于温散药中,先以此挫风热之邪,即杜渐防微之意也。尤在泾谓:竹叶、葛根、桂枝、防风、桔梗,解外之风热,人参、附片固里之脱,甘草、姜、枣,以调阴阳之气而使其平,乃表里兼施之法,凡风热外淫而里气不固者,宜于此取则焉。故凡产后而外感风邪,而气喘咳嗽者,用此方治之而愈。

(二十六)救脱活母汤:党参、当归、熟地、枸杞、山茱萸、麦冬、阿胶、肉桂、黑芥穗

妇人产后,气血大虚,气喘欲脱,傅青主认为是气血两脱之危候,订此方以治之。其自注云:此方用人参以接续元阳,然徒补其气,而不补其血,则阳燥而狂,虽回生于一时,亦旋得旋失之道,即补血而不补其肝肾之精,则本原不固,阳气又安得而续乎!所以又用熟地、山萸、枸杞之类以大补其肝肾之精,而后大益其肺气,则肺气建旺,升提有力矣。特虑新产之后,用补阴之药,腻滞不行,又加肉桂以补命门之火,使火气有根,助人参以生气,且能运化地黄之类以化精生血,若过于助阳,万一血随阳动,瘀而上行,亦非保全之策。更加荆芥以引血归经,则肺气安而喘速定,治几其神乎!"

(二十七)通脉四逆汤:方解见麻疹咳嗽。

(二十八)参附汤:党参、附片

附子大热纯阳,火性迅发,其胜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处不到。汪昂谓能引补气药以复丧失之元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治三阴伤寒。为回阳救逆第一药品。人参味甘微寒,《神农本草》谓其主补五脏。五脏属阴,故人参补阴,仲景不用参于回阳,而用参于大热亡阴之证以存阴,如人参白虎汤之类是也。《内经》谓:善补阳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于阳中求阴。故参附汤实为治阴阳虚脱,不可须臾离之方也。陈修园谓此方治元气虚脱,手足逆冷,汗出不止,气短欲绝,上中下俱脱之证。若中焦脾气脱者,以白术代人参,名术附汤。若上焦肺气脱者,以炙黄芪代人参,名芪附汤,但黄芪轻浮,必加麦冬、五味以纳之。下焦肾气脱者,以熟地代人参,但熟地性滞,非痰所宜,且功缓非急证所倚,须加茯苓以导之,方为稳当。可供临床应用之参考。如无人参,亦可用党参或太子参代之。
​    治验
​   (一)刘XX,男,40岁,农民。

患者气紧促,有时咳嗽,服药无效。稍一走动,上气不接下气,面容苍白,心累心跳,有时潮热、盗汗,四肢酸软无力,咳时牵掣一身痛,吐白泡沫清痰,唇乌黯,恶寒,困倦无神,喜坐卧,饮食少。此为肾阳不足,不能纳气作喘。法当扶其肾阳。但患者现感寒邪,咳时腰背痛,气喘尤甚,舌质灰白,苔白滑,脉浮紧而细弱。先宜祛寒解表,麻黄汤加姜、夏治之。

麻黄9克,杏仁18克,桂枝9克,甘草15克,半夏15克,生姜31

服药后,外证微减轻,继用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散寒。

麻黄9克,制附片31克,细辛3克,桂枝15克,生姜31克,甘草18

尽剂后,喘咳大大减轻,咳时己不痛,当进而治本,扶其肾阳,四逆汤加桂治之。

制附片31克,干姜31克,炙甘草31克,桂枝9

连服二剂,喘促咳嗽,心累心跳大减。舌质转为淡红,苔白润。能作轻微劳动,复就上方加茯苓24克治之。

又服二剂,诸证皆失,并积极参加劳动。

(二)刘XX,女,52岁,农民。

患者得气喘病,已历十余年之久,迭经中西医治疗无效。最近一年来,白觉胸中热气往上冲,喘促而气若不相续,前医诊断为心肝两脏火旺,冲肺而喘,服寒凉药四、五十剂,而病反日趋严重。初诊时,面容灰黯,虚怯无神,发呻吟声,说话提不起气,恶寒特甚,以致平时不出室外,两足心发烧,虽冬季亦露被外,口虽干而不思饮茶水,饮食不多,唇青白。舌质如石灰色,苔乌黑。脉沉细。此肺阳虚发喘,兼服药过多而中药毒增剧,必须先解其药毒,独味甘草汤治之。

甘草124

连服两剂,肚泻,屙风泡沫涎,带乌黑色,气喘减轻。原方加葱,红糖共煎汤治之。

甘草124克,葱124克,红糖31

尽剂后,喘证大减,面容转为苍黄,饮食增多,精神转佳。舌苔由乌黑变为白滑。脉仍沉细。药毒虽解,而过去所服寒凉、攻伐之药品过多,以致肺阳愈虚,必须扶阳以止喘,附子理中汤去参加桂治之。

制附片31克,干姜15克,白术15克,炙甘草15克,桂枝9

连服药二剂,喘又有所减轻。以附子理中汤原方加桂、茯、血余治之。

制附片31克,党参15克,干姜15克,白术15克,炙甘草31克,桂枝9克,茯苓15克,血余15

又尽二剂,不复畏寒,饮食日增,面容转正,阳旺而喘平。

(三)徐XX,男,30岁,农民。

患者害喘咳病己经四年。初病时,咳重喘轻,稍后则喘重而咳轻。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治之无效。前医诊断为肺火过旺,服寒凉润肺药数十剂亦无效。现日趋严重,已不能参加田间劳动。偶感风寒,则喘咳加重,面白唇青,上下气若不相接,有窒息欲断之势,咳时吐风泡沫痰,有时眼泪鼻涕俱出,小便亦收纳不住,注射青、链霉素针药,喘平咳止,有如好人。但一日后,气又紧促,随即严重。每月送公社医院三、四次,如此循环治疗。患者平时头昏胸闷,四肢厥冷,面部浮肿而带乌黑色。舌质淡白,苔黯黄而腻。脉沉迟细。系属阳衰阴盛,沉寒凝伏闭束肺气,以致喘咳。治宜发表温经,并利肺气.两法同施,使阳旺阴消而喘咳自愈,先用大剂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

麻黄12克,制附片62克,细辛3克,桂枝15克,干姜62克,甘草62克,上桂9

连服二剂,面肿消,咳喘减轻,风泡沫痰亦少。舌苔黄腻减薄。外寒去而内寒重,附子理中汤去参加桂以祛内寒治本。

制附片62克,子姜31克,白术24克,上桂9克,炙甘草31

又服二剂,咳嗽告愈,喘亦减轻,精神转好,不复如前畏寒;面容乌黑中略现红润色,附子理中汤加味治之。

制附片62克,干姜31克,党参24克,白术24克,炙甘草31克,黄芪31克,上桂6克,茯苓15

连尽二剂,喘平,有如好人。嘱其注意饮食调养。十年后,遇患者于途中,病愈后气喘病一直未复发,参加田间劳动。

(四)徐XX,男,65岁,农民。

患者年老体弱,近几年来得气喘病,久治无效。平居常觉出气难而喘,声音细微,不愿说话,提不起气,稍动则张口喘气不已。近加外感而咳嗽,晚上更甚,吐风泡沫痰,喘促气紧,不能平卧,头眩痛,恶寒发热,无汗,口干不渴,一身胀痛,心累心跳,面色苍黄,两腿以下冷,四肢无力,困倦无神,饮食不多,嘴唇乌黑。舌质淡红,苔白滑微黄。脉浮紧而细。此内肾阳亏损,外感寒邪传里之证。法当表里双解,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

麻黄9克,制附片31克,细辛3克,桂枝15克,生姜31克,甘草18

连服二剂,内外寒邪去而咳嗽愈,喘促仍甚。此肾不纳气之象,四逆汤加桂治之。

制附片31克,干姜31克,炙甘草31克,桂枝12

又服二剂,病势无大进展,上方加茯苓18克,吴萸9克。

连尽二剂,喘促未见减轻,其它诸证则大减。如属肾阳虚寒,则喘促必随其它诸证而减,今乃反是,当系辨证有误。复细察之,见其出气困难特甚,与肾不纳气之喘,吸气困难有异,实胸中大气下陷作喘,必须升举清阳,而喘始平,补中益气汤治之。

柴胡9克,升麻15克,当归12克,黄芪12克,白术9克,陈皮12克,泡参24克,大枣12克,生姜18克,炙甘草15

共服五剂,始告痊愈。

(五)梁XX,男,35岁,干部。

近几年来,患者每至冬季,哮喘周期性复发,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一年比一年加重。发时呼吸紧促,胸中憋气,上下气若不相接,除服西药外,必需输氧始能平喘。全身发冷,咳嗽吐白涎痰,口虽干而不思饮茶水,从其输氧始能平喘,及遇寒即发,系吸入之气不够,亦即肾阳虚不纳气之喘。现头痛、身痛;喉管发痒即咳,喘亦同时加重。舌质淡,口中有津液,苔微黄白。脉浮紧而细。此外感寒邪,以麻黄汤加味散寒止咳平喘。

麻黄9克,杏仁18克,桂枝12克,甘草15克,苏叶9克,防风9克,半夏18克,生姜31

服药二剂后,头痛等外感悉除,咳喘随之减轻。因两脚发冷,不能很好睡眠,次日,又觉咳喘加重,同时胸中憋气,咳多涎沫,此为肺寒,寒湿在上也。脉由浮紧而细转为弦细。为兼顾脾胃虚寒而痛,用甘草干姜汤温之,加薤白宣胸中之阳,杏仁利肺气以平咳止喘。

炙甘草31克,炮姜31克,薤白12克,杏仁15

服一剂后,胃不复疼痛,咳喘随减。但在服第二剂药时,因触嗅油炸辣椒,刺激肺脏,喘证大发,经输氧后,喘息即平,非如以前之久久输氧才能平息。复诊时,自觉不如前怕冷,咳痰减少,吸气困难,出气一下就完了,故必须大力扶阳治本。但患者现时恶吃油脂类食品,触嗅油烟之味亦刺激肺脏而发喘,此肺有沉寒。故用四逆汤扶阳治本,加麻、辛以祛沉寒来治咳喘。

制附片31克,干姜31克,炙甘草31克,麻黄9克,细辛3

连服四剂后,咳平喘止,有如好人,仅微恶寒。现时睡眠不好,多梦,以致精神欠佳。舌质淡,无苔而润。脉沉细。梦多乃心肾不交,阳不潜藏,改用桂枝龙骨牡蛎汤调和阴阳,交通上下,加附片扶肾阳,肾阳旺则肺气自旺,气旺能抵抗外邪侵袭,可不复发咳喘也。

桂枝12克,白芍18克,大枣18克,炙甘草18克,生姜31克,龙骨24克,牡蛎24克,制附片31

连服三剂,晚上睡眠转好,亦不频频作梦,饮食如常,精神健旺。但为巩固疗效,以潜阳丹纳气归肾,使肾气潜藏,则肾不纳气反而上冲之喘证,可不复作矣。

制附片31克,砂仁15克,龟板9克,炙甘草18

服四剂后,诸证痊愈。

(六)黄x,男,60岁,干部。

病者患咳嗽,已有三十年之病史,经诊断为慢性气管炎,并伴有肺气肿。近十年来,病随年龄而与日俱增。其面容苍白,虚怯无神,恶寒,两足睡不暖,尤以冬季为甚,两手发抖,平时白天咳嗽较轻,微喘,吐风泡沫白涎痰,微带咸味,胸膈痞闷不舒,如有物阻塞,头昏痛,夜间阵咳,连续十数声,较白天为甚,吐痰难出,喉管发痒即咳,自觉吸气困难,晚上失眠,总感到精神不够,现时白天服洋金花片镇咳平喘,晚上服安眠药片。唇青白,有时乌黯,口中津液多。舌质淡红,苔白滑,舌中带黄色。脉浮紧而细。此阳虚而外感风寒之咳喘,用四逆汤扶阳,略加麻桂等外散风寒。

制附片31克,干姜31克,炙甘草31克,麻黄9克,桂枝6克,细辛3克,半夏18克,杏仁18克,荆芥9克,独活12

服二剂后,喉管已不发痒,咳嗽喘促随之减轻,吐痰较利爽。脉由浮紧转为沉细。外感风寒之邪已去,停服洋金花片。为使其不服安眠药片亦能睡觉,改用桂枝龙骨牡蛎汤加附片治之。

制附片31克,桂枝13克,白芍15克,生姜31克,大枣18克,龙骨31克,牡蛎31克,甘草15

连尽四剂,自觉精神转好,咳喘更减轻,遂停服安眠药片,但白泡沫痰多。继以四逆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治之。

制附片31克,干姜31克,括萎15克,薤白15克,炙甘草31克,半夏18克,茯苓31克,砂仁12

上方服三剂,痰涎大减,咳喘随之减轻。患者气血皆不足,上方再合当归补血汤加味治之。

制附片31克,干姜31克,瓜蒌15克,薤白15克,炙甘草31克,半夏18克,茯苓31克,砂仁12克,稣龟板9克,当归15克,黄芪31

共进三剂后,自觉精神健旺,面色由苍白转为红润。舌苔中黄色减去。为恐肾阳过旺而伤及肾水,四逆加知柏等味治之。

制附片31克,炮姜31克,黄柏15克,知母15克,炙甘草31克,茯苓24克,白术31克,白芍12克,上桂12克,琥珀12

又服三剂,基本上已不咳喘,仅早晨起床咳嗽几声,痰随声出。但觉头痛头重,如有物压在上而。以四逆合香砂六君子汤调和营卫,巩固疗效。

制附片31克,炮姜31克,党参31克,白术24克,炙甘草31克,茯苓24克,半夏18克,橘络9克,木香9克,砂仁12

另处方清震汤,治头痛、头重。

苍术31克,升麻15克,鲜荷叶一张

上二方各服三剂后,咳平喘止,诸证痊愈。当告以适当锻炼身体,巩固疗效。

(七)李XX,男,59岁,教授。

患者青年时,即常伤风感冒而咳嗽。1957年确诊为慢性气管炎。1966年照片检查合并肺气肿。虽常咳喘,尚能坚持工作。但一到冬季发病,即咳喘厉害,随着年龄增长,身体衰弱,春秋二季也发病,而且发病间隔时间亦更缩短。这次酷暑天热发病,已卧床不起,日趋严重。病者面容憔悴,色苍白,困倦无神,喉管发痒即咳嗽,吐白泡沫涎痰,夜间咳得更厉害,连续一、二十声,始能咳出少量泡沫水样之痰,只能叠被倚床而斜卧,偶一睡下,则咳喘不宁,呼吸喘促,吸气更困难,胸中憋气,感到有物阻塞胸部,特别怕冷,尤以两足为甚,但有时又出汗,虽暑热炎天,亦穿绒衣,盖棉被,嘴唇乌黯。舌质淡,苔白腻中微黑,但口中有津液。脉浮紧而细。此为本体阳虚,积有沉寒,复外感寒邪,两相感召,咳喘复发。法当大剂扶阳,兼以散寒平咳止喘,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

制附片62克,干姜62克,麻黄12克,桂枝15克,炙甘草62克,苏叶12克,防风12克,半夏15克,细辛3克,杏仁8

连服二剂。据患者云:咳喘大减,已能平卧,两月来未能如此安眠熟睡。此为外感寒邪己去。脉转沉细而弦。从吸气困难,所吐为白泡沫水样之痰来看,为肾阳虚水泛,肾不纳气,用四逆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扶肾阳而化痰平咳止喘

制附片62克,干姜62克,瓜蒌18克,薤白18克,炙甘草62克,厚朴18克,半夏18克,茯苓31克,杏仁18克,上桂9克,细辛3

尽二剂后,胸中开朗,痰量减少,一咳即吐出痰,已能在室外走动。舌苔转白滑。上方去厚朴细辛加琥珀12克治之。

又服二剂,咳喘更有所减轻,吐白涎痰。但已不出汗,病根在肾,扶肾阳即所以平咳止喘。

制附片62克,炮姜62克,小茴31克,上桂9克,炙甘草62克,菟丝31克,橘络12

服二剂后,基本上咳喘告愈,已不如从前怕冷,有如未发病前一样,能行走三里去学校开会学习,距初诊时间仅半月。为巩固疗效,除大力扶肾阳外,兼纳气归肾,为之处二方,服药时间差错开。

1.制附片62克,干姜62克,瓜蒌18克,薤白18克,炙甘草62克,半夏18克,茯苓31克,杏仁18克,吴茱萸9克,上桂9克,龙骨31克,牡蛎31

2.制附片31克,砂仁31克,炙甘草15克,龟板4

上方各服二剂,已不怕冷,两脚暖和。偶而咳一、二声,痰随声出。早晨起床后,吐痰数口。本病痰饮者,温药和之,兼缓姜桂附之大热,苓桂术甘汤加味主之。

茯苓31克,桂枝15克,白术24克,甘草15克,半夏18克,生姜31克,远志15克,琥珀12

连尽二剂,饮食日增,神清身爽而告愈。缓解阶段治疗,本应扶正培本,增强身体抗病能力,遂以四逆合当归补血加味为丸,缓缓服之。

制附片124克,炮姜62克,干姜62克,茯苓62克,炙甘草124克,当归62克,黄芪124克,白术62克,血余炭62克,远志62克,琥珀31克,枸杞124克,稣龟板31克,杜仲124克,菟丝62克,砂仁124克,桑椹子62克,上桂62克,韭子124克,鹿茸31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9克,早晚各服一次。温开水送下。

半年后往访,据患者云:病愈后虽冬季亦没有发病,精神很好,睡眠饮食俱佳。

(八)邵XX,女,62岁,家务。

患者自1942年暑天分娩后,即患气喘病,曾在上海等地治疗,并服过碧桃仙药片亦无效,至今三十多年,年年发病。初仅每年热天发病,虽多方设法治疗,亦必至冬季始能告愈,第二年热天则又复发。最近几年来,则一年四季都发病,严重时缺氧紫绀,送至医院输氧平喘,并配合药物治疗,久久始能逐渐减轻,但不久又复发,循环不己。

患者面容微肿,而色苍黄,虚怯无神,心累心跳,两足软弱无力,走十多步即喘促不已,必至窗口深深吸气,坐下体息一段时间,才能平下气来。胸中憋气,自觉有物压在胸部。喉管发痒即咳嗽,一咳连续十数声,始能咳出白泡沫水样之痰,稍觉舒适,晚上睡觉,喉中有齁鼾之声。恶寒,两足睡不暖。咽喉干燥,口苦,想喝热茶水。嘴唇乌黯,舌质淡红,苔白黄腻。脉浮紧而细。此由病者多年反复发病,以致肺肾俱阳虚,复外感风寒之邪,遂与沉寒两相感召而为病。法当扶阳以散寒,兼清阴分之风,新订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

制附片31克,干姜31克,麻黄18克,桂枝18克,炙甘草31克,紫苏9克,防风9克,细辛3克,薤白18克,杏仁18

为预防虚火上冲,服第一剂入童便引。

服二剂,喉管已不发痒,咳嗽大大减轻,气喘与胸中憋气亦好转。舌苔中黄腻减薄。脉沉细。此正胜邪却,当进而治其里寒,兼宽胸理气,祛痰平喘,四逆加味治之。

制附片31克,干姜31克,茯苓18克,厚朴18克,炙甘草31克,薤白24克,白术24克,五味6

又尽二剂,自觉胸中开朗,不再憋气,咳喘随之更减,一咳即吐痰。药既对证,故重用剂量,并加龙牡滋阴潜阳,化痰行水,祛其阴霾,则诸病自愈。

制附片62克,干姜62克,龙骨31克,牡蛎31克,炙甘草62克,瓜蒌24克,薤白31克,茯苓24克,白术18克,杏仁18

尽二剂,口苦咽干告愈,不复如前畏寒,仅微咳,痰随吐出,气虽喘,但已无声,为加强疗效,用四逆合潜阳丹治之。

制附片62克,炮姜62克,砂仁12克,茯苓24克,炙甘草62克,杏仁18克,稣龟板6

又尽二剂,基本上不咳嗽,已无痰,晚上睡时安静,无喘息之声,面容浮肿消而微现红润,饮食增多,踩缝纫机缝衣服而不气喘,继续就上方去杏仁;砂仁增为31克,龟板增为12克治之。

连服三剂,自觉精神很好,不怕冷,上方去炮姜、茯苓加琥珀9克治之。

又服二剂,气平喘止而愈。

患者长期患病,年老体衰,正气不足,必须扶正固本,以求根治,故用四逆合当归补血汤加味为丸药,缓缓服之,培补身体。

制附片124克,炮姜124克,当归31克,黄芪62克,炙甘草124克,茯苓62克,远志62克,枸杞62克,血余炭124克,砂仁124克,龟板31克,白术62克,菟丝62克,鹿茸18

共为细末,炼红糖为丸,每丸重六克,早、晚温开水送下各一丸,共服三月。

三年后随访,见其精神健旺,面容丰满红润,病从未发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