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灏珠:Brugada综合征24年进展

 小猪佩奇大家庭 2019-01-25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陈灏珠


  Brugada综合征(以下简称BRS)是一种与猝死密切相关的心脏离子通道疾病,1992年由Brugada兄弟首次报道,逐渐被人们所认识。1996年,日本学者正式提出Brugada综合征这一概念。


一、流行病学

  本综合征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约为5/10 000,亚洲患者多于欧美,以日本和东南亚地区青年男性多见,起病于30~40岁之间,男女比例约为(8~10):1。在无结构性心脏病的人群中,与本征相关的猝死占20%。


二、临床表现

  平时无症状,易发生多行性室速心动过速,发展为室颤,引起晕厥、猝死;在睡眠或休息时发生(心动过缓)或为发热;用三环类抗抑郁药、可卡因等可诱发。


三、心电图表现

3.1 BRS的心电图基本变化:

  (1)V1~V3 导联J点抬高;(2)ST段抬高(均≥0.2mV);(3)T波倒置、双向或正立;(4)伴类似于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改变;(5)P-R间期可延长。

3.2 BRS的三类心电图

  (1)Ⅰ型:穹窿型,J点≥0.2mV,T波倒置,ST段末部渐降(下斜型);(2)Ⅱ型:高马鞍型,J点≥0.2mV,T波正向或双向,ST段末部≥0.1mV;(3)Ⅲ型:低马鞍型,J点≥0.2mV,T波正常,ST段末部<0.1mV。

3.3 BRS心电图认识进展

  (1)2012年新专家共识将Ⅱ型、Ⅲ型合并称为新Ⅱ型心电图。(2)心电图变化可间歇出现,以Ⅰ型最具诊断价值。用Ⅰc类钠通道阻滞剂阿马灵1mg/kg、氟卡尼2mg/kg、普罗帕酮2mg/kg或Ⅰb普鲁卡因胺10mg/kg静脉注射,可激发V1、V2 、ST段抬高。(3)静脉用异丙肾上腺素可抑制心电图变化,而乙酰胆碱则促进心电图变化。(4)提高1或2肋间隙,记录V1、V2、V3 导联,也易于记录到Brugada波。(5)此外,β受体阻滞剂,高钾、低钾、高钙血症,发热,运动,饮酒,电复律后,用三环或四环抗抑郁药后,也易于记录到Brugada波或致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四、BRS致病基因

  临床上SCN5A基因突变的病例约20%~30%,GPD1-L基因突变的病例约1%。2014年,BRS致病基因增加至16个。截至目前,BRS致病基因已达20个。

  有报告称,BrS1与LQT3有重叠表型,且两者致病基因同为心脏钠通道基因SCN5A突变所致。但不同的是,BrS1为功能缺失所致,而LQT3为功能获得所致。此外,有研究发现,家族性心脏传导系统疾病、扩张型心肌病也伴SCN5A基因突变。


五、BRS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

  (1)除极学说:钠通道基因突变引起传导延迟和折返;(2)复极学说:钙、钾通道基因突变引起动作电位缩短;(3)神经嵴学说:发育异常,机体细胞突变。


六、BRS诊断与鉴别

6.1 BRS诊断

  心电图出现Ⅰ型Brugada波是诊断本综合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之一,同时还要具备下列五个条件中的一个:(1)有多形性请室速或室颤的心电图记录;(2)晕厥或夜间出现濒死呼吸;(3)电生理检查诱发出室速或室颤;(4)家族成员有45岁以下猝死者;(5)家族成员有Ⅰ型Brugada波记录。

6.2 BRS鉴别诊断

  (1)早期复极综合征:J点明显,有切迹,J波与ST段分界明显,ST段凹面向上抬高;(2)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有Epsilon波,室速单型性,右室扩张或有室壁瘤形成;(3)急性前壁心肌梗死:ST段与T波上升支融合形成单向曲线,呈弓背上抬,对应导联ST段压低。


七、BRS治疗

  (1)异丙肾上腺素、磷酸二酯酶Ⅲ抑制剂(西洛他唑)、奎尼丁等能使心电图表现正常化,但能否预防心脏性猝死尚需研究;多数的Ⅰc 类抗心律失常药能抑制钠内流,使Ⅰt0 电流相对增加,应禁用;胺碘酮和β受体阻滞剂无效,不宜应用;(2)植入ICD,作为一级或二级预防,以防止室速或室颤所致心脏性猝死;(3)近年,Haissaguerre等提倡用导管消融右室流出道前壁心外膜,可使心电图正常化,消融导致室速、室颤的室性早搏,从而防止室速、室颤的发生;(4)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根据阻滞程度考虑植入起搏器治疗。心动过缓患者可考虑安置起搏器增快心率,避免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